更新时间:2022-03-16 19:43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南崖,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间,为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经过千年岁月,早已百病缠身,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工程前后历时近八年,分为前期勘察、方案设计、实施修复三个阶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项目组织单位,参与项目前期研究与本体修复的合作单位达17家,工作人员超过150人,在20多种现代科技检测手段的配合下,对220多平方米的千手观音造像本体进行了包括石质胎体、金箔、彩绘各层面的深入加固和修复。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项目组工作人员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整理了70余万字的前期勘察研究成果报告。
验收会期间,专家组前往现场,爬上脚手架,对千手观音造像修复效果进行了仔细考察,审核了项目相关资料。项目组总负责人詹长法和各工作组分别就工程开展概况及造像岩体X光探伤、石质保护修复、本体精细修型、髹漆贴金和彩绘保护修复、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微生物病害治理、现场项目管理、环境监测等进行了汇报。
经过认真评议和讨论,专家们认为,千手观音造像保护工程坚持科研与工程实践结合,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及时调整技术思路,有效保证了技术、材料与工艺在应用中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在保证文物安全及文物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千手观音造像的宗教文物属性,在文物保护与艺术效果和公众需求的平衡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手段有机结合,既注重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整理了我国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成果,延续了锚杆加固、翻模、传统髹漆贴金等技术,又综合性地运用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等现代科技手段,为解决岩体雕刻结构稳定性、彩绘修复、保护材料等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并有所创新;注重保护档案与数据库建设,管理规范,同时通过项目培养人才,在我国同类型石质文物保护工程中具有示范作用。专家组建议继续加强对该工程的后续日常监测与维护,并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总平台对接;进一步开展千手观音造像环境的现场试验与评估,考虑应用于造像本体预防性保护工作中。
据悉,预计2015年6月,千手观音将以健康、良好的状态再次与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