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国考

更新时间:2023-12-16 20:16

1927年国民党著名人士张之江、冯玉祥、蔡元培等发起建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更名为中央国术馆,并正式将武术定名为国术,此后迎来中华武术界的黄金十年。王子平在1928年应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 国术源自武艺, 近代以来,传统武艺的一部分内容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社会条件,逐步走向消亡。中国传统拳种的套路有2000多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的拳种套路只有28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只有名目而无传人会练,真正有相当数量传承人群的拳种仅有几十种。国术国考无疑是中央国术馆成立二十年间最受人们关注的事情。

国术国考概述

中华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仿古代科举考试的办法而组织的一种武术竞赛或考试。考试分为3级,即国考、省市考和县考。国考每年10月举行,省市考每年4月举行,县考每年12月举行。只有下级考试合格者方可参加上一级考试。

国术国考共举行两届,后并入当时的全运会武术比赛。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促进武术普及和提高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其中为国术考试制定的《国术考试条例》和《国术考试细则》,为武术纳入现代竞赛系列做了有益的尝试。

根据1927年公布的《国术考试科条例》规定,各级国术考试由该级国术馆负责组织,考试分卫科和学科。卫科考搏击、摔跤、劈剑、刺枪及其他拳术和器械;学科考三民主义、国文、算学、史地、国术源流、生理卫生。考试分预试和正试两场。

目的: 为选拨顶尖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

第一届国术国考于1928年10月1日至7日在南京举行。

规定击中对方1拳得1分,踢中1脚得2分,击倒对方得4分,3打2胜用淘汰制方法产生最优15名,优等30名。

国术国考由来

1927年初,张之江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从此全身心投入倡导武术运动。他首先向政府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以显示其重要性,获得批准。他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26名党政要员共同发起,于1928年3月成立了国术研究馆。

起初,张之江认为国术研究馆的宗旨是培养武术师资、推广武术教育,应当属于学术教育机构,便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备案。然而,教育部人士表示,武术已经被淘汰,不需要再加以提倡,所以不同意其归属于学术教育系统,最后只准其作为“民众团体”存在,且需自筹经费。推广国术心切的张之江,找到了辛亥革命云南起义时的老战友、时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的李烈钧,把这一情况告诉他。李烈钧当即拍板说,教育部既然不准,干脆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作为政府直属机构,经费由财政部国库开支,每月定为4000元,不足之处再自行筹措。

于是,“国术研究馆”改称为“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延聘国术专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不仅研究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还要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同时负责“管理全国国术事宜”。

首届国术国考

国考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依评分取得正试资格。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跤门”,持械对抗为“刀剑门”(短兵器)和棍枪门(长兵器)。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级,三打二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经三轮角逐,取中最优等。

首届国术国考获奖人员名单:

最优等15名、优等37名单、中等82名、预试99名

1928年国考的成绩优秀者名单包含他们的所属门派如下:

朱国福,(上海 形意)、王云鹏,(河南 少林)、张长义,(上海 心意/意拳)、马裕甫,(山东 少林 摔跤)、

张英振,(山东 查拳)、窦来庚,(山东 查拳)、杨法武,(山东 摔跤/查拳)、杨士文,(山东 迷踪拳)、

顾汝章,(江苏 少林)、王成章,(上海 洪拳)、朱国桢,(河北 心意/意拳)、张维通,(山西 六合拳)、

朱国禄,(河北 心意/意拳)、 马成智,(安徽 少林)、胡炯,(湖南 少林)、

二届国术国考

第二届国术国考于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国术场举行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来自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考试。考试项目正试增加了“博击”(拳击)女子也参加正试,皆取甲等,以鼓励女性习武(女子9人)。

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员

评判委员长:何键、张之江

委 员 褚民谊、孙福全、张 宪、李丽久、郑佐平、李剑秋、王成美、陈泮岭、刘丕显、马 良、叶大密、窦来庚、王子平、张兆东、佟忠义、李星阶、李子扬、吴鉴泉、许禹生、吴图南、李剑华、黄柏年、褚桂亭、于振声、任鹤珊、张剑泉、阎乃康、王首辰、李义三、张叙忠、陈微明、唐范生、宋殿先、钟光清、陈公哲、龚润田、李宗黄、石 杰、罗成立、张秀林、姚维藩、马庆云、彭 飞、金少山、吴俊山、姚馥春、程登科、宋俊杰、

马永胜、查瑞龙、朱国福、刘崇俊、王翔斋、许兰洲。陈子祥、刘百川、向禹九、郞晋池、陈绩甫、徐致一、郝 铭、徐士金、张孝仲、石伟亭、王宇僧、陈家鼎

国术国考评判(右图册)

国术国考条例

1933年10月下旬第二届国考在南京举行时,已经开始依照《国术考试条例》及其细则进行,不仅按西方现代体育的模式,将选手按体重分为5组,还规定比赛中要使用护胸和护腿,且“点到为止”。

中央国术馆系统在奥运模式的影响下,通过组织和制定规章,促使中国武术从此也能按照奥运会的模式召开自己的运动会。有资料记载,中国近代仅由中央国术馆主办的全国武术运动会就有4次。其中第1次是1929年11月在杭州举办的国术游艺大会,共有19个省市的400多名武术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前4天是名家表演,后7天为散打比赛。这种武术运动会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种中国武术的奥林匹克化,或曰奥林匹克化的中国武术。

1936年8月,张之江率领中央国术馆队员参加柏林奥运会,他们的武术表演轰动了世界体坛,张之江为此获得了该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并被誉为“中国国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