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更新时间:2024-04-22 18:22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是“新四军”,隶属于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成立发展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的协议,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15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于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2月14日,中共中央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书记项英兼任军分会书记,陈毅任副书记。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

1938年1月6日,移驻江西南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第1支队由湘鄂赣边、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湘南等地红军和游击队编成,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辖第1、第2团;第2支队由闽西、闽赣边、闽粤边及浙南等地红军和游击队编成,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后粟裕),辖第3、第4团;第3支队由闽北、闽东红军和游击队编成,张云逸兼司令员,后谭震林任副司令员,辖第5、第6团;第4支队由活动在鄂豫皖边的红28军和鄂豫边游击队编成,高敬亭任司令员,辖第7、第8、第9团和手枪团;军部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等地红军和游击队编成。全军共1万余人。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电新四军,指出:目前最有利的发展地区是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据此,新四军各支队陆续向皖南、皖中集中。3~4月,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安徽省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进至安徽省霍山县流波地区。军部由南昌进驻岩寺(同年8月,移驻泾县云岭)。4月,第4支队进抵皖中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5月12日取得蒋家河口战斗的胜利。4月下旬,军部组织先遣支队挺进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7日取得韦岗战斗的胜利。6~7月,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江南敌后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和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第3支队在策应第1、第2支队挺进苏南后,即进抵皖南抗日前线,展开对敌作战。9月,中共河南省委派彭雪枫率新四军竹沟留守处部队一部东进,10月,与豫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一部和先遣大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南下豫鄂边区,沿途会合各地抗日武装,后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开展豫鄂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在信阳县四望山创建抗日根据地。2月下旬至3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精神,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随后,第1支队派第6团与无锡、江阴等地游击队合编,并沿用当地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东进苏州、常熟、太仓地区,进抵上海近郊,相继取得夜袭浒墅关和虹桥机场等战斗的胜利。5月,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兼任指挥,6月徐海东任副指挥。6月24日,高敬亭被错杀,随后第4支队整编,徐海东兼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7月组建第5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第4、第5支队随即展开于淮南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两侧地区,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庐江、无为等地方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江北游击纵队,在皖中地区坚持抗战。11月,江南指挥部宣告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统一领导苏南的部队。江南抗日义勇军西撤扬中,与丹阳挺进纵队合编为挺进纵队,向北开展扬州、泰州地区的抗日斗争。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后与挺进纵队一部合编为苏皖支队,开辟天长、仪征、六合地区,打通了与皖东第5支队的联系。11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达皖东江北指挥部,随后接连主持召开了中原局会议,决定了向西防御、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方针,进一步解决了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问题。

1940年1月,豫南、鄂中、鄂东等地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继续发展鄂豫皖边抗日根据地。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编为第6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巩固、发展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3月,国民党顽军在皖东开始向新四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刘少奇领导第4、第5支队在安徽省定远县大桥和来安县半塔集地区击退了顽军的进攻,建立了津浦铁路两侧10余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开创了皖东敌后斗争的新局面。5月,苏南东路(无锡至江阴公路以东,南京至上海铁路以北)地区,成立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后改称第3支队),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统一领导东路地区的抗日斗争。5月4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南局,再次阐述了独立自主发展华中的方针,强调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指出:斗争是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巩固国共合作的最主要的方法。并指示八路军派主力一部迅速南下,协同新四军发展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下旬,八路军第2纵队第344旅和新编第2旅主力共5个团由冀鲁豫边区南下。6月到达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集。7月,与新四军第6支队(欠第4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8月,八路军第4纵队第2旅第5、第6团,第4旅第7团,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陇海南进支队与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等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进军淮海地区。与此同时,新四军第5支队与八路军第5纵队主力一部配合,开辟了淮(安)宝(应)地区,沟通了皖东与淮海地区的战略联系。同年7月,江南指挥部主力北渡长江,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成立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东进泰兴县黄桥地区,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留在苏南的第2支队(后重建江南指挥部),继续坚持茅山地区的抗日斗争。10月,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部向黄桥进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被迫自卫,歼灭其1.1万余人,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并与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一部在东台县白驹镇胜利会师。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叶挺、陈毅分任正副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以南、长江以北地区的新四军和八路军。至1940年底,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近9万人。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以重兵围攻从皖南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被扣,项英、周子昆遇害,袁国平牺牲,部队损失6000余人。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为了坚持抗战,反对分裂,中共中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20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25日,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省盐城成立。之后,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第1师,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旅;第2师,张云逸兼任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5、第6旅;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7、第8、第9旅;第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2旅;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3、第14、第15旅;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6、第18旅;第7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治委员,辖第19旅及挺进团。军部直辖独立旅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长由陈毅兼任,副校长赖传珠(兼)、冯定。同年4月,成立苏中军区,第1师师部兼军区机关,粟裕兼任司令员,刘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9万余人。4月,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和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刘少奇任书记。华中军分会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把新四军建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化人民军队的任务。第4师在国民党顽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主力于5月被迫退出豫皖苏边区,移至津浦路以东,巩固发展皖东北抗日根据地。7月,饶漱石任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调任第4师政治委员。日伪军在苏南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实施“清乡”,第6师师部率第18旅经过艰苦的反“清乡”斗争后,于10月北渡长江,移至苏中江都、高邮、宝应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以安定后方,加紧向华中“扫荡”“清乡”,华中敌后斗争更加残酷、艰苦。新四军各部队实行精兵简政、主力军地方化,发动和组织群众发展经济,战胜困难,全面深入地开展根据地建设。至年底,地方武装和民兵发展到60余万人。

1942年1~3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县单家港举行扩大会议,总结工作,确定斗争方针并部署今后任务。3月,刘少奇调赴延安,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治委员,陈毅代理华中军分会书记。7月,中共中央决定第5师暂归军委直接指挥,8月,浙东成立三北(余姚、慈溪、镇海3县北部)游击司令部。10月,独立旅奉命北返山东归还第115师建制。11月,谭震林任军政治部主任。第1、第6师领导机关合并,由粟裕统一指挥。第4师兼淮北军区,彭雪枫兼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12月,成立苏北军区,第3师兼军区,黄克诚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同月,日伪军大举“扫荡”淮海、淮北、淮南等地区,新四军军部由盐阜地区向淮南盱眙县黄花塘地区转移。由于日伪军反复“扫荡”和“清乡”,华中抗日根据地面积有所缩小,主力部队略有减少,但各部队通过整风运动,加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全局观念,部队军政素质有明显提高。1943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第2师师部兼军区机关,张云逸兼任司令员(后罗炳辉兼),谭震林任政治委员。3月,成立皖江军区,由第7师兼军区,张鼎丞、曾希圣分别兼任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12月,浙东抗日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巩固发展以三北、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

1941~1943年是华中敌后抗战严重困难时期。新四军各部队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作战。三年中,共对日伪军作战8400余次,歼其9万余人,并挫败了国民党顽军的多次进攻,坚持了华中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底,华中军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主力部队发展到12万余人。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军迅速败退,河南广大地区沦为敌后。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河南、控制中原的部署,7~8月,新四军第4、第5师各一部分别西进、北上,恢复豫皖苏边和发展豫中、豫南根据地。9月中旬,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第4师师长彭雪枫牺牲,张爱萍接任师长。10月,第5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李先念兼任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这一年,新四军各部队深入开展军政训练和拥政爱民运动,提高了战斗力,巩固了内外团结。各部队抓住有利战机,向日伪军连续发动攻势,相继取得车桥、高沟杨口等战役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挫败其“清乡”计划,恢复、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改善了华中各地区的斗争局面。

1945年春,新四军继续开展攻势作战。为执行中共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第1师3个团由苏中渡长江南下,与苏南、浙东部队会合,1月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未到职),下辖第1、第2、第3纵队(4月,苏中军区教导旅3个团南下编为第4纵队),后进军苏浙皖边区,胜利地进行了天目山战役。与此同时,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第5师一部配合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发展湘鄂赣边后,继续南下湘粤赣边。1~8月上旬,新四军各部队发动春夏季攻势作战,先后攻克阜宁、睢宁等县城及重要据点100余处,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为全面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声明,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10~11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命令各解放区武装部队,向一切敌占城镇和交通要道展开全面反攻,迫使日伪军投降。新四军各部队立即向日伪军发动猛烈进攻,8月10日~9月2日,共解放县城30余座,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基本肃清了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陇海铁路以南地区的日伪军,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8月26日,陈毅任新四军军长,饶漱石任政治委员。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为争取国内和平,防备国民党军队进攻,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9月,新四军第3师调赴东北。10月,军部率主力大部北移山东。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于11月组成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12月3日,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

1946年1月,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统一指挥华中、山东的新四军和八路军。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山东野战军。同时,第5师与八路军第359旅及河南军区统一组成中原军区。1947年1月,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并,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经过八年全国抗战,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31万余人,民兵、人民自卫武装发展到96万余人,共歼灭日伪军31.7万余人,同时付出了伤亡8.9万余人的代价,建立了地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坚持和发展华东人民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典战例

新塘战斗

1938年7月10日晨,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2营(缺第5连)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成功设伏。句容县城驻有日军300余人。京句公路是敌人后方交通的生命线,运输频繁。10日上午,汽车9辆载日军100余人,并附有步兵重武器,自南京向新塘驶来。两辆在前,其余7辆在后方一二百米跟进。日军一进入新四军的伏击圈,即遭到猛烈袭击。日军下车顽抗。激战约半小时后,日军自句容县城和汤山镇又派出援兵500余人,并有汽车、坦克、骑兵等,在飞机掩护下,向新四军逼近。新四军打扫战场遂迅速转移。

此次战斗持续约1小时,毙伤日军40余人,击毁敌汽车两辆。新四军无伤亡。地方武装伤、亡1人。

高邮战役

高邮战役是新四军对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战,也成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

抗战胜利 6000余日伪军负隅顽抗拒不投降

1945年12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数月,高邮日军仍拒绝向新四军缴械投降。12月19日至26日,华中野战军第七、八纵队,新四军华中军区,对拒不投降的日军坚决予以消灭。

当时,高邮位于华中解放区南线,地处京杭大运河东岸,南控扬州,北扼两淮,是苏中连接苏北的水陆交通要道。高邮城四周为湖泊河流所环抱。高邮城城墙有10米高、墙厚有7米,工事非常坚固,而且鬼子长年占据在这里,对地形非常熟悉。当时城内有日军2个大队约1100余人,加上伪军,总兵力约5000余人。他们仗着城坚炮利拒不投降,对前来劝降的我军人员残忍杀害,并把头颅扔出城墙。

15个团血战高邮城

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决定发起“高邮战役”。第7、第8纵队及地方武装共15个团进入指定地点。第8纵队攻击高邮城,第7纵队攻击高邮以南的邵伯,采取攻城与打援的战法,向高邮、邵伯之敌发动进攻。7点整,粟裕下达了攻击命令,参战部队在南北80里、东西40里的战场上,同时向高邮城外围据点展开了猛烈地攻击。到20日中午,高邮城外围据点除东门宝塔外,均被第8纵队扫除。在新四军的包围中,日伪军龟缩城里负隅顽抗,并不断加固城防工事。22日清晨,粟裕来到高邮城外东北角的村子,与八纵司令员陶勇一同视察了高邮城外地形,作了详细的作战部署。

夏光亚当年在攻击高邮城南门作战任务的68团中担任3营教导员。回忆起当年的战役,历历在目。当时八纵64团、72团负责攻打西门和北门之间,66团负责攻打东门,68团负责攻打南门。为了减少战争伤亡,部队还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用话筒喊话、用风筝散发传单以及用迫击炮打宣传单等方式进行攻心战,以瓦解负隅顽抗的日伪军。

12月25日晚,借助天黑云密,雾雨蒙蒙,粟裕司令员宣布立即向高邮城发起总攻。面对坚固的高邮城墙,为了减少我军伤亡,粟裕司令员布置战士们在东面开阔地筑起了“半月型”工事,架上轻重机枪,与城墙敌军形成平射。

攻城时战士们架着云梯向城上爬,但竹梯子非常细,一次只能几个人一起冲,上面的鬼子和伪军用钩镰枪推云梯,不少战士连人带梯跌落下来,攻城遇到了瓶颈。就在这时,“老虎团”三连一班挺身而出。他们将云梯架在城垛的凸出处,狙击手掩护,一旦有敌人用钩镰枪勾云梯,就能及时将对方击毙。后面的队员奋勇向前,一个个不停地向上冲,终于把城楼给占领了。

三连一班对整个攻坚战起了关键作用,战后袁金生也荣立特等功,被华中野战军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1.5万人运送粮弹支前

时任高邮县委书记、执行委员会主任的李建烈士,为支持“高邮战役”联合苏中地方党政机关积极配合,专门成立了支前总后勤部,帮助部队安排生活,提供物资,运送弹药,组织担架救护队,还提供了日伪军兵力分布形势图和诸多工事暗堡实时情报等。“战前先后调集了1.5万民工,500只民船,帮助部队运送粮食和弹药等物资,还组织了3000名民兵配合作战。

有了多方的支援和精密的部署,战士们浴血奋战,仅用一天至26日凌晨1点,新四军控制全城。最终,日军司令部眼看大势已去,不得不放弃抵抗,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终于缴械投降。此战,新四军全歼日军高达1100余人、伪军40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80余门、枪6000多支。此役彻底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内的最后的日军据点,歼敌战绩居华中新四军抗日战争之最。

三官殿伏击战

1940年5月14日,新四军挺进纵队刚返回江都大桥吴家桥地区,日伪军300多人分三路从仙女庙出发,向大桥地区猛扑。

日寇一支运输部队从嘶马向大桥进发。江都县抗日自卫总团1中队奉命进行袭击。谢有才中队长率领部队埋伏在嘶马和大桥之间的沙畦、三官殿一线。当敌军运输队进入伏击圈,战士们奋勇争先向敌人冲杀而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大部分日军被消灭。这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40余人,俘虏20余人,缴获各种重武器近百件,弹药近万发,军用物资能装60辆大车,极大支援根据地抗战,新四军此役大获全胜。同时2中队战士埋伏在大桥镇南郊,袭击了三江营来犯之敌,缴获日军3匹大洋马。这是抗战初期缴获敌资最多的一次战斗。

军队标志

军服

新四军军服主要品种有军帽、军衣、军裤、军大衣、标志符号等。军帽分单帽和棉帽。常见的单帽为直筒式帽墙,平面圆帽顶,带弧形帽檐和帽围,帽围前端成坡状,后端齐帽顶。帽围两端靠两粒小钮扣结合在一起,在帽墙前面正上方帽围结合的部分缀钉一枚“青天白日”图案的圆形金属帽徽(国民革命军陆军帽徽)。棉帽帽檐与单帽相似,帽围平时系于帽顶,冬季可以放下,下端可达脖颈,用一粒扣和搭绳系住,起到护脖、护耳的作用。

有一种说法,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事实上,八路军、新四军一直到抗战结束,也没有取消青天白日帽徽。皖南事变后,确实有新四军官兵出于义愤不戴国民党帽徽,但是八路军、新四军领导机关并没有明令取消帽徽。1946年6月,全面内战开始,八路军、新四军番号相继取消,并不再戴帽徽。但也不是一下子全部取消,直到1947年,还有“青天白日”帽徽的。

1937年10月新四军成立后不久,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指示设计新四军臂章。美术工作者吕蒙等人设计的新四军臂章上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并在左下角标明“抗敌”二字,此臂章用木刻当印版,着蓝色印在白布上,发给指战员佩戴。这就是最初的新四军臂章。1939年原来的印制臂章不够用,又设计新臂章,以行进中的一队新四军为图案,上方标有新四军英文缩写“N4A”:N是英文NEW(意为新)的开头字母,4(代表中文“四”字),A为英文军(Army)的开头字母(也是军的代号)。右下方标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度用”。1940年版画家马达又设计了新臂章,正中是一战士双手持枪拼杀,上方加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字样,左下方为“抗敌”二字,右上方标明“1940”。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在鲁艺华中分院任教的美术工作者庄五洲受命重新设计新四军臂章,借鉴1939年“N4A”臂章,并参考八路军臂章样式,“N4A”底衬白色椭圆,在上方左右两角各加了一个五星,中间标明“1941”,整个臂章为黑白两色,以纪念皖南事变中的死难烈士。不久,1941年的“N4A”臂章被简化为仅有“N4A”字样的蓝白色臂章。新四军也有中文“新四军”字样的臂章,与当时国民革命军臂章形制、图案一致。而且不仅在抗战初期,在抗战中后期都佩戴过。抗战胜利后不久,新四军英文缩写臂章不再使用,启用中文“新四军”字样的臂章,此臂章一直使用到1947年新四军番号撤销。

军旗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国民革命军序列。在这一时期,新四军的绝大多数部队并没有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使用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但新四军部队实际上很少打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

军歌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

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

任我们纵横的驰骋。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

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

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

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

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