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更新时间:2024-11-04 18:07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由国家举办,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高校,也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是入选珠峰计划英才计划101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历史沿革

求是溯源

浙江大学的渊源——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1897年5月21日,在浙江巡抚廖寿丰、杭州知府林启等人的努力下,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在杭州正式办学。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清末新政的陆续推进,学校几经更名,历经“浙江求是大学堂”(1901年)、“浙江大学堂”(1902年)、“浙江高等学堂”(1904年)、“浙江高等学校”(1912年)。

1914年,因学制改革,浙江高等学校一度停办。20世纪初期浙江工专和浙江农专先后成立,开启了浙江高等工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的历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实行“大学区制”,每区设立大学一所,统一命名为“中山大学”。1927年7月15日,在原浙江高等学校办学旧址,整合了浙江工专和浙江农专成立“第三中山大学”,下设工学院和农学院(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老农学院),筹设文理学院;同年8月3日,冠名“国立”,称“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28年2月,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同年5月,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1936年,学校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文理学院设有外国语文、教育、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7个学系;工学院设有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4个学系;农学院设有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等5个学系。

探求崛起

1936年4月,蒋介石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并答应了竺可桢提出的“财源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国民党之干涉”的任职条件。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竺可桢校长率领师生员工及部分教职员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一迁浙江於潜、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1940年1月,到达贵州遵义、湄潭,在此办学近七年。与此同时,还在浙江设龙泉分校。西迁行程2600余公里,足迹涉及浙、赣、湘、桂、粤、黔、闽等7省。

1945年10月,龙泉分校师生启程回杭;同年10月,浙大师生分批启程回杭,师范学院在罗苑复课,其余在大学路校本部复课。1946年5月7日,在遵义的师生分批返杭;6月1日起,遵义浙大总校结束,改为留守处;同年9月,原分散在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及浙江龙泉等地的浙江大学师生全部抵达杭州,重新成为一个整体。

1947年7月21日,校务会议决定将修复和新建的教学楼及宿舍楼冠以地方先贤和浙大西迁地名,以资纪念。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学已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

1949年4月,浙江大学成立“应变委员会”;5月3日,杭州宣布解放,翌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国立浙江大学实行军事接管。

调整发展

1951年10月,国立浙江大学去国立,改名为浙江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的学科和院系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动。其部分系科调整到省外兄弟院校,部分院系或独立成校,或与之江大学、浙江省立医学院等院校组合重新建校。

1952年院系调整前,浙江大学拥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七个学院。浙江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并入复旦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理学院地理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

2、文学院人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其余部分调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

3、法学院停办。

4、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

5、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并入南京农学院;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为东北林学院;农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

6、工学院航空系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工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

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和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浙江大学的农学院单独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的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调整后的浙江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1984年12月,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创建,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1988年,路甬祥老校长在任时主持校务会议为校训添加“创新”两字,最终形成现在的“求是创新”校训。

1995年,浙江大学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重点大学之一。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也分别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和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

争创一流

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并仍定名“浙江大学”。

1999年,浙大成为首批9所列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2001年12月,成为首批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2006年,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07年1月21日,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同年6月,浙江大学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2009年5月21日,浙大工学部和信息学部揭牌成立;随后,浙江大学实行了学部制,全校调整为七大学部;同年,中国的九校联盟(C9)启动,浙大成为联盟成员之一。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9月,浙江大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5月15日,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就建立联合学院事宜签署了“浙江大学—帝国理工联合学院合作谅解备忘录”,浙大成为中国首个在世界名校建立海外校区的高校。2014年9月,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7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6年6月,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同年9月,浙江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正式成立。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9月,浙江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5日,图灵奖得主惠特菲尔德·迪菲教授加盟浙江大学;8月1日,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签署协议,全面推进建设浙江大学宁波校区;11月,浙江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2月,浙大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同月,由浙大与温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9月22日,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同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立。

2020年1月,浙江大学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6月,浙江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揭牌;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同年9月30日,浙江大学宣布筹建大健康学院;同年10月,浙江大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1年1月9日,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成立;1月17日,加入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1月24日,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3月27日,成立浙江大学成立数字法治研究院;4月22日,安庆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署协议,将共建浙江大学安庆未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6月6日,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在浙江杭州成立;同年11月10日,浙江大学控制学院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正式成立。

2022年2月,浙江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7月28日,“浙大欢迎您”仪式在紫金港校区举行,著名经济学家陈松年教授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受聘为首位青山讲席教授;8月20日,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智能医疗联合研究与转化中心成立;9月,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首期开园;9月,浙江大学—镇海炼化联合研究中心前天在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同月,浙江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试点建设单位;11月16日,发起成立浙江省高校科协联合体;12月10日,担任浙江省新医科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12月15日,浙江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和哲学学院正式成立。

2023年3月,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浙江大学排名第三;3月28日,发起成立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4月10日,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仪式举行;4月17日,中国共产党浙江大学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紫金港校区举行;5月6日,浙江大学河北技术转移中心揭牌仪式在唐山市玉田县举行;6月10日,发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11月,阿里巴巴达摩院将量子实验室及量子实验仪器设备捐赠予浙江大学,并向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开放;12月10日,成立“感传算控”科创发展联盟;12月18日,浙江大学物理高等研究院成立。

2024年1月,浙江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党委、纪委;撤销微电子(微纳电子学院);同年1月20日,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正式开馆,翻开书香浙大的新一页。10月18日上午,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正式成立仪式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学校开设119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7家直属附属医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2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5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根据2025QS世界大学排名公布数据显示,浙江大学在全球排名为第47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大共有39个一级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A+等级学科11个,A等级学科11个,A-等级学科17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年底,浙江大学有教职工7557人,专任教师4605人,其中:正高职称2175人、副高职称1163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文科资深教授14人,浙江省特级专家8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9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12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98人,求是特聘学者592人,高层次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1800余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学校共建设47个国家级、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3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33个,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和研究团队125个,获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先后获选首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1门,9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打造“四课堂融通”的课程体系

学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等关键目标,突出专业与学科特色,构建了“通专跨、国际化”“四课堂融通”的新型课程体系。

持续提升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能力

学校着力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课程体系,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新标准,指导规范全校本科课程建设。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课程作为教育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纳入培养方案。稳步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选用和课程建设。学校教材管理工作实行校院两级协同机制。学校党委对教材工作负总责,各学院(系)党委、行政对本单位教材工作负主体责任,成立各院级教材管理工作小组,严格把关教材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制定校院两级的教材出版流程、教材选用流程和选用教材专项排查流程。学校整体布局、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系统打造更高质量、更有影响的一流教材体系,实施“名师-名课-名教材”计划,推动以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求是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领衔编写一流教材。

德育为先,完善体、美、劳育人体系

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相关要求,组建浙江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指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培育;构建完善体美劳育人体系,在第一课堂和二、三课堂设置了体美劳学分和基本要求,开设“全年段”体育必修课;明确学生本科期间至少修读一门美育类通识课程,并完成二三课堂美育类活动;加强劳育课程建设,丰富劳育实践活动,完善劳育评价机制。

夯实基础,深化以公共课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成立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大学外语、电气电子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出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明确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岗位设置、支撑保障、考核要求等,着力提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专设优秀教学岗,并加强岗位中期考核和聘期考核,优化教学促进津贴分配方案,提高教学促进津贴额度,聚焦基础课程教学、课程建设、课程质量等方面。推行过程性评价改革,细化课程考核评价方案,优化学业成绩构成,合理确定各教学环节成绩占比。加大助教配置力度,通过小班习题讲解、点对点交流等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过程性指导。

硬件升级,大力推动实验和实训教学

学校围绕“四新”建设,打造以项目为导向、多学科交叉的大型一流综合创新实训基地;围绕智能制造,建设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实训基地;推动“医工信”联动,以“双脑计划”“精准医学会聚研究计划”等为依托,建立以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为支撑的医教研协同实践平台;促进农科专业升级,围绕生物育种、农业机器人、土壤环境检测与污染防治等主题,建设农科综合创新实训基地;深化“数字+”人文社科,实施数字考古、数字传媒、数字管理、数字法治等新文科实践实训教学。学校持续实施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条件改善计划。重点针对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等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类实验教学中心,对重点设备进行系统升级。

截至2024年,学校获得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在2022年,教学改革创新成果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

合作交流

学校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不断深化与全球顶尖大学的合作,推进开放、多元的本科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学校配备专职国际化岗位人员,并设立本科生海外交流资助专项经费,开设了“国际组织与国际发展”辅修专业。在国内,浙江大学与苏州高新区共建了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多项合作。

截至2023年学校已与全球6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40余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实质性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9个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11个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2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以及其他17个省部级基地。

研究成果

2018年,浙大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4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分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在论文著作方面,截至2019年,SCI收录浙大论文11500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及子刊发表论文49篇,授权发明专利2391项。2023年,浙江大学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自然》《科学》以第一单位且(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篇。

2020年以来,浙江大学文科重大项目立项总数达8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含专项及单列学科)7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重大项目12项。根据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公示,学校共47项成果获奖,含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5项、普及读物奖1项和青年成果奖6项。2021年,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2022年,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3年获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5项,其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65项、青年奖20项,获奖总数及各等级获奖数均取得好成绩。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馆实体馆藏总量已达684.6万册(不含之江、舟山、海宁及院系资料室),包括线装古籍18.7万余册。浙江大学图书馆还大力加强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已覆盖学校所有学科范围,共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含子库)829个,中外文电子图书254.9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805.4万册,中外文学位论文1607.8万册等。

基础馆馆藏主要面向外国语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院系,重点收藏语言、文字、建筑等学科的文献资源,同时注重特色馆藏建设,设有日韩文献特藏室、民国文献阅览室及浙大文库;农医馆馆藏面向医药学科、农业生命环境学科,收藏相关专业文献;古籍馆是图书馆与人文学科各学院合作共建的专业分馆,以收藏传统古籍、新线装书、影印古籍及人文文献资源为特色;方闻馆是收藏艺术与考古文献的专业图书馆。

玉泉分馆主要服务对象为计算机、光电、信息、控制、电气、航空航天等9个院系,收藏相关专业文献,在资源上主要承载信息科技类文献的一、二线藏书,教育部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心设在玉泉分馆。

西溪分馆藏书文理兼收,将与主图书馆形成人文社科资源上的补充性配置,重点在二线、三线藏书的服务和存储管理上,通过预约和点对点快速物流服务,连接两个校区师生对人文社科学科文献资源的需求。

华家池分馆主要面向高年级医学院学生、继续教育学院师生、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学员提供服务,集中存储整个图书馆体系内利用率较低的三线书刊多余副本,通过预约系统、激活响应机制和快速物流提供服务。

截至2023年底,馆藏8个全宗,即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之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杭州工学院、浙江省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档案计234520卷,987731件,数档系统案卷级目录23.56万条、文件级目录618.9万条;馆藏总容量达到80T。

馆藏档案反映了学校百余年来创建、变迁、发展的真实历史,珍品泛举:周恩来刘少奇陈云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照片、题词;3000转/分双水内冷发电机、马丁一侯状态方程的发展和应用、全集成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新一代控制系统高性能现场总线--EPA等134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状与材料;夏衍、都锦生、胡乔木、李政道、谷超豪、潘家铮等历届学生的学籍档案,1931年浙江大学土字第一号毕业证书,竺可桢文稿簿原稿,陈鸿逵1934年在美博士论文原稿,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路甬祥与李政道、吴健雄等来往信件,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就“四校合并”给江泽民的签名信;马寅初、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顾毓琇、赵朴初、刘海粟、常书鸿、启功、沙孟海、陆抑非、马一浮、马世晓等名家的书画作品; 浙大各个历史时期校徽、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册《见证辉煌》(编号1897);陈香梅女士1万余件中文史料及照片;蒋百里《国防论》手稿;李岚清书法作品和篆刻印章;路甬祥的照片、证书聘书及资料等1万余件;谈家桢、陈子元、鲍亦兴、李浩培、周有光、李辅燿、舒鸿、严文兴等名人手稿、实物、档案史料;沈德绪教授个人档案等;馆藏《竺可桢日记》手稿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截至2017年5月,浙大共出版22种学术期刊,包括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工学版、理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医学版,工程设计学报,地基处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JZUS-A (Appl Phys & Eng))、B辑(JZUS-B (Biomed & Biotechnol)),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 (FITEE),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WJP),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HBPD-INT),Food Quality and Safety (FQS),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WJEM),Visual Informatics (VI),Laparoscopic、Endoscopic and Robotic Surgery (LERS),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BDM),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WJPS),IET Cyber-Systems and Robotics (IET CSR),Waste Disposal & Sustainable Energy (WDSE),Infectious Microbes & Diseases (IMD), Blockchain: Research & Applications (BCRA)等共7种中文期刊和15种英文期刊,另有多种加盟刊,包括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pplied Mathematics -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y (AM-JCU)、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管理工程学报、实用肿瘤杂志、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被SCI-E,EiCompendex,INSPEC,CA,SA,JST,AJ,ZM,CABI,ZR,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1.214(2016JCR),位于JCR“工程综合”分库2区。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被SCI-E,MEDLINE,PMC,BA,BIOSISPreviews,JST,ZR,CA,SA,AJ,ZM,CABI,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1.676(2016JCR)。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被SCI-E,EiCompendex,DBLP,IC,Scopus,JST,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获2016-2018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C类),影响因子0.622(2016JCR)。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是中国肝胆胰疾病领域唯一、全球该领域SCI收录的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之一。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和教育部“名刊工程”,并获得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类核心期刊,先后被美国等15个重要数据库的著名索引收录。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和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多次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和优秀科技期刊奖,获清华知网“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已被CA、SA、MR、ZB1、ZR、CSA、AJ、IC、CABI(A+GH)、Scopus、国际期刊指南等多家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是美国《工程索引》(EI),《科学文摘》(SA)等和中国核心数据检索库来源期刊,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为北大图书馆和CSCD核心学术期刊,被CA、CABI、AGRIS等中国国内外16家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期刊等多项荣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是IM/Medline、CA、EMBAS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收录,获2016年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等荣誉。

《工程设计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Scopus、CSA(NS)、DOAJ、IC、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核心数据库的收录刊源,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荣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工程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机构收录。

《管理工程学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同时也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认定为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2012-2017年,该刊连续六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实用肿瘤杂志》为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列为浙江大学中国一级期刊。期刊为EMBASE、Scopus、AJ,VINITI、CA、Ulrich’sIPD、IC、CSACABI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同时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校标分内外两圈,两圈之间为中英文字形的“浙江大学”,内圈下方的数字“1897”表示浙江大学的创建年份,校标中央展翅飞翔的“求是鹰”代表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精神。

学校校旗形状为矩形,旗面正中为“浙江大学”四字,左上角为“求是鹰”标志;旗面海蓝色底,“求是鹰”标志为浅蓝色,字纯黄色。

精神文化

“求是创新”

释义:

1、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勤学 修德 明辨 笃实

浙大精神:海纳江河 启真厚德 开物前民 树我邦国

2、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3、关于“求是”的涵义,竺可桢《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4、路甬祥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词中说:“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我们学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用的是文言文,不太通俗,竺校长曾考虑改写,但他又觉得,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这首“大不自多”歌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1992年4月浙大95周年校庆期间,曾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团团长)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以便阅读。

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经过学校批准成立,接受学校指导和统一管理,在法律范围内开展活动。2023-2024学年,浙江大学共有225家学生社团通过注册;共推出精品课程近百门,总计参与人数约8000余人,为学生提供体验学生社团文化的机会。联动校内校外资源,举办了“百团大战”“学生社团文化节”“学生社团建设月”等品牌化的学生社团活动,举办了亚运主题等多项专项活动。

黑白剧社重建于1990年,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黑白文艺社。剧社由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指导,以传播校园戏剧文化,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培养戏剧人才为宗旨。黑白剧社曾于杭州、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高校及专业剧场演出。作品参加亚洲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被誉为“高校校园戏剧的一面旗帜”。观看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名校大师宣传工程的《求是魂》被列入“浙大人必做的十件事”之一;《速写林俊德》与中国移动合作直播,被新华社、钱江晚报等知名媒体报道,并被推至中国剧协参加中华校园戏剧节。

浙江大学学生越剧社(前浙江大学戏曲协会)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是华家池戏苑和西溪阳光戏曲协会。社团多年来秉持“弘扬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的宗旨,秉行“古典即新潮”的理念,在校内外领导、友人的关怀帮助和社内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已发展为校五星级社团,并于2018-2019、2019-2020学年被评选为十佳社团。社团也成功入选“恒星计划”,获得“恩来荣誉学生社团”称号。在校园内,越剧社通过开展全本大戏演出和折子戏,以及化妆会、赏戏会等品牌活动,积极弘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地方代表性剧种——越剧,展现戏曲之美;同时与校外剧团、高校曲艺类社团密切交流,互相学习进步,继承、改革并发扬以越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文化,是当之无愧的“爱越小站”。

浙江大学学生医学进展研究会成立于2000年3月,是一家四星学术科技类社团。在医学院团委指导下,浙大医进会面向全校所有全日制学生开展工作。以“求是创新”为宗旨,以“人文、专业、科普、交流”为活动的主要方向,浙大医进会已成功举办“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医学英语、浙一医导、学长学姐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浙大医进会立志为当代医学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人文熏陶,为低年级临床医学生提供接触科研的机会,让医学科普走进大众,并协助加强不同学科、不同学院学生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医学生的成长、社会医学素养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校区情况

学校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7390613平方米。

紫金港校区

玉泉校区

西溪校区

华家池校区

之江校区

舟山校区

海宁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逸夫科学馆

浙大邵逸夫科学馆是邵逸夫先生在浙大的首个捐赠项目。

求是大讲堂

求是大讲堂位于紫金港校区西区,南临西区中心湖面,设计融合了求是书院文化元素,体现了主殿、厢房和廊道的古代建筑特征,因地制宜结合了校区自然地形和水系。

启真湖南华园

南华园位于紫金港校区内西南部一片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湿地内,三面临水,是古雅林园风貌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由浙江大学与著名中国艺术史学家方闻教授共同倡议设立,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美术馆或文物陈列馆;是文字与视觉交汇的路口、不同学科交汇的路口、人类经验交汇的路口。

校友情况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科学家、文化大师。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 “最美奋斗者”和220余位两院院士等。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