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7 11:22
民国建立伊始,诸多文化名流如鲁迅、蔡元培等就开始倡议设立国家美术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社会舆论推动下,国民政府终于正式通过筹建国立美术陈列馆的议案,并推定包括于右任、孔祥熙、陈立夫、居正、孙科、褚民谊等政要在内的19人,组成阵容雄厚的筹备委员会。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建筑设计,是从全国应征的14份设计方案中经过评选,并综合了其中一、二、三等奖设计方案的优点而产生的。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国立美术陈列馆奠基破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国立美术陈列馆竣工落成。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举办“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由于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便停止了一切美术活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极度衰敝,更无心关注文化建设,因此这座建筑一直备受冷落,一度甚至被挪作他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54年在原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基础上筹建“江苏民间工艺美术陈列室”,并于同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1956年6月,开始筹建“江苏省美术陈列馆”,逐渐恢复了这座建筑所应有的社会功能。
1960年9月,江苏省美术陈列馆正式更名为“江苏省美术馆”,工作重点为组织美术作品展览、开展美术创作和文化交流,馆内下设创作室,从事版画、连环画、油画、雕塑创作。从此,这里成为展示当代美术成就,推进美术普及,进行美的教育的艺术殿堂。自1956年成立江苏省美术陈列馆至“文化大革命”的前后十年,共举办国内外画展100多个,在培养人才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立美术陈列馆主楼建筑四层,立面呈“山”字形,外形简洁、庄重、典雅、大方,为西式风格,但其中融入了一些本民族的元素,是中国民国建筑中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之一。美术馆主楼与西侧的“国民大会堂”一并设计,一同施工,这一相辅相成的建筑组群,代表着民国时期建筑的艺术水平。国立美术陈列馆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3个大展厅,每个展厅550平方米,展线160米;4个小展厅,每个展厅170平方米,展线35米;展线高度均为3.3米。国立美术陈列馆大门为立柱式三开间大门,大门内东、西两侧各设有一座正方形平顶警卫室。庭院正中有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美术陈列馆大楼。大楼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4层,两翼3层,左右对称。其建筑造型、风格均与国民大会堂相似,既有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在外观设计上,采用西方简洁明快的手法来表达民族性,如稳重的对称式构图,立面檐口,雨篷等细部的传统装饰图案等;在内部布置上,完全是按照现代美术展览的要求来设计的,显得流畅明亮。它是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以艺术的名义建立起来的美术陈列馆。
国立美术陈列馆正门两侧楹柱顶端,各立有一盏四方红框玻璃宫灯,在左侧门柱的石壁上,镶嵌着一方墨绿色大理石,刻有“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1936~1949年)”及旧馆造型图。高耸的中区主楼外墙顶端,有“江苏省美术馆”六个镏金大字。
南京沦陷期间,美术馆被日军和汪伪军委会参谋本部占用。抗战胜利后,术陈列馆不仅未成为艺术交流、展示的场所,反而成为国民参政会秘书处的办公地点。国民参政会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设立的参政、议政、咨询机关,其前身是国防参议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在汉口成立,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行宪国大”召开后,国民参政会宣告结束。国立美术馆建成后,直至南京解放,这里只办过一次美术展览。
2018年11月24日,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19年10月7日,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6号。
乘坐南京地铁3号线、南京公交304路可前往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