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13 18:57
国营一一二厂是国营飞机制造厂,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1920年代,奉系军阀在东北建立空军、油库、机场和航空工厂,奠定了东三省航空工业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霸占了沈阳航空工厂和机场后,于1932年9月建立满洲航空株式会社。1938年6月迁址于北陵后改称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
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管后改称空军第三十八厂。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被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6月29日,命名为“国营112厂”。
1957年6月15日,启用厂名国营松陵机械厂。
1979年6月5日,改称国营松陵机械公司。
1986年1月1日,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
1994年6月29日,组建沈飞工业集团,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飞机修理厂时期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航空学校接收了国民党的航空机构,其中北陵机场被组建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机务处第五厂”(又名“鲁班站队第五中队”)。工厂的主要任务是修理飞机。
1949年,新中国的空军成立,五厂归属于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
1951年4月,空军司令部将空军工程部修理厂所属的几个修理厂,移交给航空工业领导。6月27日,五厂改名为国营112厂。
不久,112厂的发动机修理车间分给了111厂和120厂,副油箱的生产也转给其它工厂。112厂成为专业的飞机修理厂。
1952年末至1953年初,112厂的发展规模初步形成。
1952年以后,随着空军部队机种、数量的增加,飞机修理工作成了突出问题,为尽快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后来决定将飞机修理任务全部移交空军自己承担,所需的各种零备件由航空工业局所属的工厂提供。1952年下半年,开始修理苏联的螺旋桨飞机,研制米格-15喷气式飞机的副油箱,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1953年开始大上基建。根据一个飞机制造厂的规划和设计,组织了基建队伍和相应的机构。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12厂结束了修理飞机的历史。一共修好36架P-51、1架C-46(因缺件不能飞)和大批日本八-13甲发动机。
(二)飞机制造厂时期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12厂被列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经过为期三年的扩建,至1955年,112厂基本形成了一个初具万人规模的飞机制造厂。初期主要任务是仿制苏联的飞机。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56式(仿米格-17ф)飞机。后又相继制造了歼教-1飞机 初教-1(后称红专502),我国开始向自行设计、自行制造探索。
自1951年正式创建以来,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试制成功了中国
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
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飞机;
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飞机;
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一号导弹;
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歼-7飞机;
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
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教练机--歼教-6飞机;
第一架高、中、低空侦察机--歼侦-6飞机;
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飞机--歼-8Ⅱ型飞机;
第一架空中受油机。
50年来,先后研制生产了20多种型号几千架飞机,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厂址
辽宁省沈阳市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