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2 16:40
国防体育俱乐部是指组织和开展群众性军事体育活动的机构。我国最早成立的是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该俱乐部成立于1952年6月,此后在全国一些地方设有分支机构。其任务是通过开展群众性军事体育活动对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普及军事基础技术和知识,培养国防后备力量。
发展历程
1951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就在各级团组织中普遍建立了“军事体育部”。中国青年访苏代表团对“苏联支援陆海空军志愿协会”进行考察的同时,正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又是我人民解放军向多兵种的方向发展的时期。团中央会同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军事部门根据刘少奇同志的建议提出:要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术教育和军事性的体育运动锻炼,目的是在广大的人民中间,培养大批健壮、勇敢、刚毅、机智和具有一定军事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国家武装力量的后备军。
1952年2月由团中央组建了“中央国防俱乐部”。由于“中央国防俱乐部”要隶属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即改名为“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加上了“体育”两个字,同时也是为了淡化国防和军事的政治色彩。然而,“中央国防俱乐部”尽管加上了“体育”-词,但从其创建的最初目的看,国防的意义要远大于体育的意义。但也正是因为加上了“体育”一词,并赋予了体育的属性,才使得一系列军事训练项目得以在以后的各个不同时期有了再利用再发展的基础。“国防体育”一词就是从这时起开始出现的。
从1952年至1955年,国防体育主要是在北京、上海、青岛、重庆等十几个大城市成立单项俱乐部及活动小组;利用课余、假期及节假日为青少年举办各种国防知识与单顶技术的短训班。经过三年试办,国防体育活动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共建立各种国防体育活动场所163个,有119万余人参加了活动。但从国家体委的职能和人力、物力来说,都难以承担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的任务。故而,1956年,中央体育俱乐部改为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1958年,国防体协并入国家体委,但国防体协名义仍被保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混乱局势下,从中央到地方,体育工作陷于瘫痪状况。在“文革”后期,也就是1973年开始酝酿国防体育的恢复问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个方面开始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在体育方面,对军事体育问题,也开始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调整了方针任务:今后不再分军事体育和一般体育,统一实施国务院确定的国家体育委职能。体育项目也能进行了调整,从过去开展的具有军事技术特点的项目中,选择了一些我们已参加了国际组织和进行国际竞赛的,并已成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射击、跳伞、滑翔、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无线电、摩托车、摩托艇、滑水、潜水等,统称为体育运动项目,继续开展下去。在开展群众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国际竞赛的需要,可建立一定规模的优秀运动队,在国际竞赛中争取创造好的成绩,为国争光。
这次改革后,“军事体育”或者说“国防体育”已成为历史。但是历史的精神还在延续,一些被国防体育精神影响过的新一代运动员和教练员们又在奥运赛场上频创佳绩,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