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

更新时间:2024-08-14 13:22

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也叫“无巴掌日”,比较严肃的说法为“国际反体罚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to End Corporal Punishment),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在1998年发起,目的是声援体罚受害者,呼吁全社会重视儿童权利,其日期为4月30日。

设立背景

美国,尤其是在一些拉美、亚裔移民家庭以及是一些收入比较低,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黑人家庭,打孩子的现象相对于白人家庭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甚至存在严重的虐待、性侵等情况。正是因为美国的确存在虐待孩子的情况,美国儿童人权组织有效管理中心在发起了反对体罚儿童的运动。

节日文化

设立目的

设立这一“节日”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

节日口号

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节日历史

1998年时,美国一个反体罚组织发起名为国际不打小孩日的活动,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国际不打小孩日(美国称为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截止2011年,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及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

禁止校内体罚的国家有:阿根廷中国日本菲律宾南非泰国爱沙尼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斯洛伐克英国爱尔兰比利时意大利斯洛文尼亚波黑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土耳其

禁止一切体罚(校内体罚+家庭体罚)的国家:奥地利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哥斯达黎加塞浦路斯丹麦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美国冰岛以色列澳大利亚肯尼亚拉脱维亚卢森堡摩尔多瓦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西班牙突尼斯乌克兰乌拉圭委内瑞拉

社会评价

商丘市心理专家孙萍:“国际不打小孩日”其实是在倡导一种科学教育孩子的理念。但一味采用温和方式教育孩子未必都好,挫折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适当的体罚就是一种挫折教育。

专家建议

建议 惩罚孩子也要讲技巧

关键是掌握好以下几个技巧。

首先,对于幼儿段的小孩子来说,当他做错时可以适当地拍拍小屁股,打打小手,告诫他这样做是错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要尽量跟他讲道理。

其次,惩罚孩子要注意场合,不可在亲戚朋友面前或公众场所惩罚孩子,当众不留情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当众顶撞,父母也会很没有面子。

最后,当家长看到孩子犯错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切勿急于打骂孩子,因为一顿暴打不仅会伤害孩子,对家长的身心也会造成伤害。而且不少家长情急之时对孩子的体罚往往会造成难以估计的严重后果,所以,惩罚孩子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根本原因:沟通过少

这份有关亲子沟通的问卷涉及多方面内容,包括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时间、交谈环境、谈话内容、询问孩子不愿提及之事时孩子的反应,孩子讲篮球街舞上网、动漫等流行事物时父母的态度等等。

问卷在家长会前一周提前发放。家长们觉得这就是一份普通问卷,但在家长会上看到最终的结果分析,心里却狠狠地被“震”到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的父母,每天和孩子交流的时间不足1小时,大部分集中在10—30分钟,而且交流的时间基本集中在饭桌上。

“一方面可以说明家长很忙,孩子也很忙,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话不想和家长讲,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坐一起,孩子觉得没办法,得有一个交流。”清河中学的副校长黎敏,在问卷调查后举行的家长会上分析了调查结果。他发现,不少原来以为很懂孩子的家长,在看了结果分析后“非常惊讶”。

“其实,和孩子交流,在其他环境中更容易进行,比如散步,在放松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说出心事,也更容易让孩子和家长的心灵联系得更紧密。”

有媒体报道,1998年美国反体罚民间组织“有效管教中心”选定每年4月30日为“不打小孩日”,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这个活动后来得到各国家和地区响应,包括美、加、英、纽、澳、肯亚喀麦隆印度斯里兰卡香港等,都同时举办终止体罚的活动。

设立 “国际不打小孩日”,让家长跟老师从体罚和棍棒教育误区中走出来,实在太有必要了。教育,真的是一个专业性太强的行为,在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亲子关系发展等理念相对落伍的年代,由于认知有限,曾将棍棒当做“教育神器”。可今天,各种教育成果和理念已得到了开拓性发展,早该对棍棒教育进行全面警醒了。

其一,任何不尊重孩子的“棍棒教育”,都是违法的,《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一再强调要尊重和爱护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家长和教育者所谓的“爱心幌子”再动人,也不能将教育法则,建立在违法乱纪的平台上,只有教育行为合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其二,“棍棒教育”会给被打者带来严重创伤。一般人多认为,打几下,没事,我们的传统教育规则就是,“打是亲骂是近,不打不骂是远人”,一味强调打的效果,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伤害和重创。比如,体罚和暴力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研究发现,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打骂教育的确有“管理速效”,却抹杀了孩子的远景发展能力、快乐发展能力,虽然“快”,却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教育短视。这种经由心理性、实验性数据得出的结论,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广泛认同:体罚是“害”,而绝对不是“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其三,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更应该站在世界教育的高度,认识教育,将尊重和快乐进行到底。西方国家的教育,早已将尊重落实到了细枝末节,落实到了“不许体罚”的高度。比如美国等国家,对于暴力教子实施了强制报告和救护制度,美国还开设了接听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投诉的热线电话,由儿童保护部门的专门接线人员负责接听投诉热线。以孩子最佳、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受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接受家庭体罚的举报,对举报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举报是否有效、调查是否必要,警察或社会工作者及时干预家庭体罚,法庭针对体罚者做出判决、并对孩子提供服务,政府提供家庭危机干预及社区干预两方面的服务。社会已经形成了浓郁的保护和爱护孩子的氛围,所以,才有了“不打小孩日”之类的节日。

当下,如果我们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不汲取先进经验,不走出暴力教育等思想误区,不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念补短”,在这个处处都是开放的年代,难道不是一种固步自封、观念闭关吗?

期望各位家长与学校的老师们,多学学“国际不打小孩日”,多给孩子送上尊重、平等、温馨的“权利阳光”,像对待朋友、同事一样尊重孩子,多一些平起平坐的交流,让孩子得到更为自由、快乐、健康的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