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3 16:10
图式(schema),根据西方哲学家的一般理解,图式就是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我们经验的概念网络和命题网络。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便是图式;Piaget、Rumelhart等人认为图式由表示概念要素的若干变量所组成,是一种知识框架及分类系统; 语言学家Carroll把图式看做是语义记忆的一种结构。尽管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图式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图式是一种结构。
图式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结构,是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
认知理论把图式定义为从心理学理解认知的基本构造单元。
曼德尔、弗里德里克和罗恩把图式定义为在记忆中表征一般知识的认知结构图式(或框架和脚本)被理解为一种数据结构,在解释感知、调节行为以及在记忆中存储知识时起中心作用。
而拉梅尔哈特、斯莫伦斯基、麦克莱兰和欣顿的观点,头脑中的任何一种表征对象都不是模式,更准确地说,图式出现于把新知识同化入现有的知识结构,或当需要从许多较简单的相互协同工作的元素中解释既定环境时。
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的“图式说”,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分别体现了古代的整体猜测,近代抽象分析,现代综合考察的方法与结果。随着信息加工论的崛起,心理学家运用信息加工的分析方法发展出认知图式理论,图式的内涵因而变得丰富和完善。
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在康德的认识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因此,在康德那里,图式是一种先验的范畴。
当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把图式看作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他反对行为主义S→R公式,提出S→(AT)→R的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作出反应(R)。个体所以能对各种刺激作出这样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些刺激的某种图式。这种图式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建立新的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虽然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但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个体认知结构的活动过程,形成他具有自己特色的建构理论。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正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的适应过程中,在这种动态的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活动机会,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是极为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是对人的人格进行描述的认知结构,一般应用于特殊的个人或者典型的一类人。人的图式组织了人们关于他人人格的概念,并且使人们可以形成对他人行为的期望。
自我图式(Self-schema)形成了人们对自己的品质和特征的概念。 人们运用自我图式的维度来衡量自己。自我图式来自过去 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于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自已是一个独立型的人,他就 可能将自己视为一个个人主义的、非传统的、果断的人。
是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印象(Stereotype)。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认为美国人乐观、爱助人。
角色图式(Role schema)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比如人们常常认为教授知识渊博、满头银发等。
自我图式组织形成了人们对自己的品质和特征的概念。 人们运用自我图式的维度来衡量自己。自我图式来自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于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 进行加工。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自已是一个独立型的人,他就可能将自己视为一个个人主义的、非传统的、果断的人。因此他的行为方式就会表现出他的自我图式,例如他可能拒绝从父母那里接受金钱,不会因为功课而求助别人,或者很可 能去自己找一份兼职的工作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自我图式并非涵盖了自我行为的所有方面。由于个人生活各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自我图式是由那些与自我紧密相关的行为特征组成的。正因为如此,充分了解 一个人的自我图式,可以增加对这个人行为预测的准确率。
一些研究者认为群体图式的形成是人们通过和刻板印象群体的成员进行直接接触形成的。举例而言,如果人们接触过的一些法国人都非常的有情调,就概 括出“法国人很浪漫”的刻板印象,并把它推论到这个群体里的其他成员身上。刻板印象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简化复杂的社会。由于刻板印象是基于将 一类型的人简化成一个群体的基础上,这就使人们在仅有很 少量信息的时候仍然可以很快的对某人做出判断。只要知 道这个人是从属于哪个群体的,就据此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 象并且预测他的行为。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不足或缺失。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的认知就可能出现偏差,这主要是因为人脑中的既有图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人们会过度地接受那些与图式相一致的信息。一些研究表明,当接受与图式相联系的新信息时,人们的认知上显示了一种“肯证偏差”,即当被试有机会选择新的信息来检验基于图式的假设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既有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与图式不相一致的信息。
第二,当面对一些缺失的信息时,人们可能填充一些与 他们的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进去。但有时这些后填进去的因 索事实上是错误的或不准确的,因此,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的关于个人,群体,事件的推论和解释也都是不准确的。
第三,由于人们不愿丢弃和修改他们已有的图式,所以 即使当这些图式已经不适用于人或事件的时候,人们仍倾向 于运用原有的图式。错误图式就会导致错误的推论和判断,进而影响到对与之关联的其他的人或群体做出不恰当的反应。
人的图式分为明确的和抽象的两种。明确的人的图式是特殊的且属于特殊的人群。人们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关于人的图式就可以预测这个人对新环境、机会或困难的反应。还有一些人的图式是非常抽象的,描述的是人格特征间关系。这种图式类型就是所谓的隐含人格理论。这是一套阐述哪些人格特点与其它人格特点有关联的假设,这些理论行为与各种人格特征的关系。它们被称为“隐含的”,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 精确地检验这些图式,甚至并未明确地意识到它们的具体内 容。隐含人格理论影响着人们判断和评价他人,因此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