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5 16:06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栖息于河谷地区、水沟或静水坑边杂草中、石块下以及土隙中及农作物丛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600至2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
蟾体长61~76 mm,雌蟾体长58~89 mm。头宽大于头长; 吻端圆而高,鼻孔略近吻端; 吻棱略肿胀,头部无骨质脊棱; 瞳孔横椭圆形,鼓膜小而圆; 耳后腺大,长椭圆形; 上颌无齿,无犁骨齿。皮肤较粗糙,雄蟾背面瘰疣稀疏,雌蟾瘰疣较密集,头顶及上眼睑有小疣,均具黑刺; 体侧及腹面满布小疣,胫部有大瘰疣或小疣。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第三指远端关节下瘤成对; 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后,左右跟部不相遇,无股后腺; 内跗褶显著; 趾侧缘膜显著,第四趾具半蹼。背面一般为黄褐色、灰褐色或橄榄灰色,上有深褐色或黑色斑,有的个体斑成线纹或不规则; 腹面黄白色或浅褐色,一般无斑点,少数个体有灰褐色斑点。雄性内侧3指有婚刺,无声囊,无雄性线。第36~39期蝌蚪全长约 26 mm,头体长12 mm,尾长为头体长的1 12%左右; 体尾黑色,头体略扁,尾肌弱,尾鳍低而厚,尾末端圆; 唇齿式为Ⅱ/Ⅲ,仅两口角有唇乳突。刚完成变态的幼蟾,体长9 mm左右,特征与成体同。
中国特有种。该蟾分布区较窄,其种群数量较少。受胁等级:近危NT。
栖于中高山地带。白天隐匿于水沟边或静水坑附近杂草丛、石下土隙内及农田作物下,黄昏后出来觅食。国内分布于西藏、四川及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