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遗址

更新时间:2024-07-29 15:57

土司遗址(Tusi Sites)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现存的主要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名称:土司遗址Tusi sites

入选时间:2015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

地理位置:N28 59 55 E109 58 01(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N29 41 26 E109 00 19(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N27 48 42 E106 49 01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遗产编号:1474

遗产描述

中国土司遗产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现存的主要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成为世界遗产的三处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位于土司地区与中央政权主体地区地理和文化最前沿的交汇地带,属典型的多族群文化复合区域,是中国土司遗产中的代表。通过三处遗址的组合,反映了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共同的价值主题和聚落、建筑特点。

“土司遗址”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申报成功表明“土司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权威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土司遗址”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是相对集中于湘鄂黔交界山区的代表性土司遗址,在选址特征、整体布局、功能类型、建筑形式、材料和工艺等方面既展现出当地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尤为显著的土司统治权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等土司遗址特有的共性特征,是该历史时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证。

“土司遗址”系列遗产,也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建筑遗址

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

老司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是湖广地区土司体系中的最高职级机构——宣慰司的治所遗址,永顺宣慰司土司为彭氏家族,属民以土家族为主。

核心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宫殿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教育区、居民区、作坊区八大功能区;布局合理,建筑精巧,功能完善,祖师殿、玉皇阁、文昌阁、土王祠、子孙永享牌坊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土司墓葬群、古街道、古城墙、遗址排水系统、碧花山庄、德政碑、钓鱼台、观猎台、练兵场等历史遗迹丰富。老司城既是静止的文物,又是活着的文化。

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海龙屯遗址位于贵州遵义老城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始建于1257年,毁于1600年。遗址所在山峰相对高度约350米,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如今周长约6公里的环囤城墙尚存,囤东铜柱、铁柱、飞虎、飞龙、朝天、飞凤六关,囤西后关、西关、万安三关依然屹立。囤顶平阔,囤内遗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两组重要建筑基址,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此外尚有金银库、四角亭、采石场、校场坝、环囤马道和敌楼等遗迹。

申遗之路

2014年3月,中国土司遗产正式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遗文本,中国国家文物局确定:由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代表中国土司遗产作为中国201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土司遗产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现存的主要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土司遗产3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全部完成,遗址内居民搬迁、遗址现场保护等工作进入尾声,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2014年7月进行现场考察评估。

2015年7月4日(当地时间),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第48项世界遗产。

申报理由

此次申遗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和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是土司职级序列中不同等级的土司的治所。其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州永顺县灵溪河畔,经国家考古专家认定,是当今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归流”,世袭二十七代,历时818年。

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主要遗存年代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它在三处遗址中尤其彰显出其显赫的历史地位和“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庞大气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遗址除了中央“衙署区”,其他部分并未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几乎就是原址保护。历经五六百年沧桑巨变,能有如此完好的呈现,所以弥足珍贵。

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则被称为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三处遗址的组合反映了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共同的价值主题和聚落、建筑特点。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针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承认当地统治者对地区的世袭统治的制度,有利于将中央很难派官吏直接统治的地区纳入到统治范围,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好处,“如果这些地区完全独立,就会削弱中央王朝统治。”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地域大国,如果不分层次、类型区管理,很难维持国家的持久强大和统一。”直到明清采取“改土归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维系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文化内涵

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土司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土司遗产的系列遗存以历史时空、社会背景、文化内涵、遗产属性、物质遗存等方面的典型特征与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中国土司制度历史及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表示,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从而了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入选世界遗产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申报成功

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中国世界遗产增至48项。“中国土司遗产”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这次申报的三处遗址为中国规模较大、格局完整、遗存丰富且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遗址。至今,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居民仍传承着各自典型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2015年6月28日至7月8日举行,计划在7月3日至7月5日对36个申遗项目进行审议,并决定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新成员。

保护传承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土司遗址”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是相对集中于湘鄂黔交界山区的代表性土司遗址,在选址特征、整体布局、功能类型、建筑形式、材料和工艺等方面既展现出当地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础上表现出尤为显著的土司统治权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等土司遗址特有的共性特征,是该历史时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证。

世界遗产委员会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联合申遗的三处遗址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独特见证。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申遗成功后的发言中说,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在中国更广大区域和更多民族间得到传播,中国政府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肯定。

在历史上,土司遗址周边因民众聚居逐渐形成了几处村落。根据家族族谱记载,部分居民还是土司的后裔,是土司制度的活态见证。这些村落的居民一直保持着对土司的历史记忆、对土司城遗迹的尊重,以及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长期对土司墓、土王祠、宗教建筑、石牌坊等珍贵遗存进行祭拜和维护,自发传承本族群古老的传统习俗如织锦、摆手舞、茅古斯等。

政府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把周边村落居民作为遗址传统的保护系统的一部分,鼓励、引导他们继续参与到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中,保障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童明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土司遗址是发掘出来的土遗址,非常脆弱,不易保护。今后有关部门还需加强监测与管理,将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提,必要时对游客采取限制措施,也希望游客能提高对遗产的保护意识,避免给遗址带来破坏。谈及申遗问题,他说,国家文物局一再向计划申遗的中国地方政府明确,通过申遗立刻吸引大批游客并不现实,而且申遗理念一定要正确:申遗第一是为了保护,第二是为了保护,第三还是为了保护。过度开发利用只会加快文化遗产的消失。文物保护还需要民众的理解、配合与支持。游客需注意自己在参观过程中不要对遗址造成破坏。发现有人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其他游客应上前制止,因为每个人都有保护遗产的责任。

这次入选的海龙屯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代市长魏树旺说,海龙屯是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是对当地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在今后发展规划中,遵义市一定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好遗产的前提下对遗产进行开发利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