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08 09:53
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制约因子有三个方面:第一,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本区正处在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东部,有一半以上区域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稳定。本区有大面积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特别是风成沙和黄土的连续、大片覆盖,使地表物质极不稳定。此外,盐碱土分布广泛。第二,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本区正处在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由亚热带向寒温带过渡的位置。这一方面外营力表现出西北部风力侵蚀、东南部水力侵蚀、北部冻融侵蚀的地域差异来,另一方面,外营力受季风强弱的影响,表现出水力侵蚀的强度和范围的多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水力—风力复合侵蚀、水力—冻融复合侵蚀的叠加与变化。第三,气候演变,即变干、变暖。北方器测时期降水变化研究表明,整体呈现干旱化趋势,它是本区草原整体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变暖,不仅加速了土壤蒸发,而且改变局地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加剧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地退化和风蚀沙化。从上述三方面可知,风力作用为主区域,具有风成沙和沙质土的地段是沙漠化发生的敏感区;水力作用为主区域,具有斜坡(山地丘陵)的地段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敏感区,其中黄土覆盖的丘陵最为敏感;盐碱性土分布区是盐渍化发生的敏感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草地区最为敏感;三大外营力过渡的地带与地貌斜坡不稳、物质不稳相交错的地带在空间上是吻合的,也正是季风的尾闾区域,是土地退化发生最敏感的地带。
晋陕内蒙古土地退化的主要人文因子也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在农业化的进程中,改变着土地的自然覆盖,使地表反照率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覆盖几乎全部被剥掉,变成农耕坡地及撂荒地覆盖,地表抗蚀性大大减弱。此外,森林减少亦十分突出。第二,不合理利用土地,例如,乱开垦,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乱挖药材以及经营粗放等,都会破坏植被,使第一性生产力下降,或地表抗蚀性减弱,导致土地退化加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造成恶性循环。第三,人们的素质是土地退化的社会原因。晋陕内蒙古地区是中国老少边穷最典型的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牧民中有许多人认为土地资源面临的退化仅是局部问题,他们不断搬迁到草场条件较好的地方,或新开土地,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长期对策。此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牲畜归牧民个人所有,市场经济刺激了养畜积极性,牲畜头数大增,促使土地退化加速。中国人口东稠西疏的区域分界线,即胡焕庸线[13]在晋陕内蒙古地区斜穿,大体位置在农牧交错地带。此线以西为牧区,人口密度小;以东为农牧交错区和农区,人口密度较大。它实际上区分了人类作用于土地的程度和对土地退化敏感区的扰动方式。其中农牧交结地带是本区土地利用是不稳定的地带,与农区相比土地经营更为粗放,与牧区相比,农耕地开垦更多,而且撂荒地多,牲畜密度大。
土地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与人文过程,对黄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研究表明,从60年代~80年代,平均侵蚀模数为 16224t/km2·a,其中人为加速的侵蚀占45.09%,自然侵蚀占54.91%,土壤侵蚀临界值为7200t/km2·a。对鄂尔多斯草原的自然和人为扰动分析,在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自然因子对草场退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8.8%和14.9%,而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81.2%和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