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山

更新时间:2023-02-18 16:20

土楼山又称北禅山,俗称“北山寺”,也叫永兴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距离市区约3公里。山之上半部为红土沙岩,因长期的风剥雨蚀,致其形似土楼,故称土楼山。

简介

山顶丛林之中,古洞窟凿嵌于山腰峭壁之间,露天金刚经千百年风雨削蚀自然形成,顶摩云天,古刹殿宇鳞次栉比,是继山西省太原“悬空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悬空寺”。据说是千百年的风剥雨蚀和鬼斧神功,造就了这一奇峰,或状如层楼迭起,或如宝塔凌空;据北魏郦道元所注《水经注》中曾记载:“湟水又东,经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以及此山现存文物遗迹考证,这里辟为宗教活动场所,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距今已有1900年的历史。

土楼山上的神祠、寺庙具有浓厚而神秘的宗教色彩,是古代宗教活动的场所,尤为奇特的是土楼山上的神祠、寺庙、佛、道、儒均可互见,藏族、汉族的神话传说都有遗存。这里既有佛教崇拜的释迦牟尼、观世音,又有道教敬拜的斗母、太上老君,还有汉族儒家敬重的忠君偶像“关帝庙”,而且是凿洞立像,这种洞窟文化很有艺术研究价值。

高原的气候乍雨时睛,而到土楼山游玩,最佳胜景则是雨中观游土楼山。清朝诗人张思宪曾描绘到:“北山隐约树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在烟雨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土楼山隐约模糊、水墨入画的意境。站在斗母殿,殿檐滴水如珠,雨幕中的群楼像笼罩了一幅轻纱,道路纵横像是几笔粗墨,片片树林犹如淡墨渲染。遥望南山,似见似不见,形隐而神存矣。唯有北山顶上那座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宁寿塔,在烟雨朦胧中依然矗立,像是一位久经风霜的老僧,在思谋着苍茫的人世。仍成为西宁市的旅游胜地。

结构

现土楼观内建有“西王母殿”、“灵官殿”、“弦女宫”、“城隍殿”、“三清殿”、“魁星阁”、“玉隍阁”、“斋堂”以及“九窟十八洞”等建筑,整个道观现占地面积101亩,其中各种殿堂、洞窟建筑面积为6806平方米,栽种各类常青树木和多年生花卉植物6万余株,使土楼观古老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和花团锦簇之中,更显道家之灵气,山川之美丽,令游人香客流连忘返。

历史沿革

东汉年间,汉王朝在河湟地区置护羌校尉,对诸羌实行统治。东汉章帝章和二年(88),汉朝派张掖太守邓训任护羌校尉,邓训对河湟诸羌采取安抚政策,诸羌纷纷来归,并得到很好安置,河湟各族安居乐业,邓训也深受河湟各族的爱戴,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邓训病逝,河湟各族按照民间信仰在土楼山为邓训建圣贤神祠以示怀念。后来佛教、道教相继传入河湟地区,土楼山神祠逐渐成为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依山势佛教修了寺庙,道教修了洞观。明清以来,以静修为主的道教在土楼山的活动占据优势。土楼山便成为道教活动场所。1983年11月16日,西宁市人民政府根据道教界的要求,将土楼神祠改名为“土楼观”,正式划归道教界使用,由西宁地区道教前辈赵理璞(1909-1987)主持教务,道士喇宗静主管道观建设和山坡绿化等事。自古以来,土楼山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经佛教、道教僧、道人等和民间信众的修建,使之不仅成为后来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西宁地区各族群众登高游览的胜地。近十几年来,由于植树造林搞得好,松柏杨柳郁郁葱葱,土楼山己成为西宁童秃北山中的一块绿洲。每逢节假日,各族群众纷纷登山游玩;每年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夜晚,总有数万群众登上此山,通霄达旦环绕篝火跳舞唱歌,论古说今,观赏高原古城的万家灯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