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3 17:43
土默特(Tümed),古代蒙古部落名。有观点认为源于元代的秃马惕。约15世纪末始见于史书,常与满官嗔(蒙古勒津)连称或混称。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为六万户中的右翼三万户之一,由达延汗之孙俺答统领。万户内有蒙古勒津(满官嗔)、多伦土默特(多罗土蛮)、畏吾儿沁(畏吾儿)、乌古新(兀慎、乌审)、乌鲁特(兀鲁)、弘吉喇特(王吉喇)、巴岳特(叭要、摆要)、巴林、麻古明安(茂明安、毛明暗)、达拉特(打郎)、杭锦等12大部,分左右翼,故习称“十二土默特”。从16世纪中叶起,俺答占据以丰州滩(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地区,控制蒙古右翼,排挤左翼,势力强盛,并通过俺答封贡与明朝展开稳定的贸易往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建立归化城等城市。在其过程中,土默特不断扩张,一些部众迁居青海、蓟州边外。在蓟州边外(今河北省承德市西部)的部众称“东土默特”,加入喀喇沁万户,清时被编为二札萨克旗,隶属外藩蒙古的卓索图盟,并迁至今辽宁朝阳、阜新;留在归化城的部众称“西土默特”,1628年被林丹汗击溃,1632年归顺后金,改称“归化城土默特”,隶属内属蒙古,由清直接统治;迁至青海的部众属于青海蒙古,后被外喀尔喀的绰克图台吉残破。
明代,土默特部由右翼的蒙古勒津(满官嗔)、多伦土默特(多罗土蛮)等12个大部落及若干小部落组合而成,故统称十二土默特。最初由非黄金家族后裔的领主分别率领,因战乱而不断迁徙。满都鲁时,蒙古勒津是这一集团的代表,其首领脱罗干、火筛父子助大汗翦除权臣癿加思兰,火筛以功尚满都鲁次女伊锡克公主。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后,火筛率部与永谢布、鄂尔多斯进入河套。
正德五年(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封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三万户济农,由四子阿尔苏博罗特接管多伦土默特等部。巴尔斯博罗特次子俺答成年后,利用济农的优势,占据十二土默特,成为万户的首领。嘉靖间,俺答率部参加六征兀良哈万户,以出色战功获得汗号,势力陡增,迫打来孙汗率察哈尔部东迁于辽河,遂占据其旧牧地。同期,俺答汗率本万户进入丰州滩,收纳明朝军民,兴办农业、手工业,先后修建大板升、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等城镇,致土默特于极盛时期。自此,丰州滩亦改称土默川。俺答汗又西征瓦剌,进兵青海,命其子丙兔留驻青海,故青海亦有土默特的分部,属于青海蒙古。而俺答之孙赶兔为首的一支则东迁蓟州边外,称东土默特,瓜分了部分朵颜卫的兀良哈部众,并加入喀喇沁万户。留在归化城的土默特称西土默特(归化城土默特),土默特由此一分为三。
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封贡协议,被明廷封为顺义王,子孙世袭,自此该万户亦被明朝称为“顺义王部”,明人称该万户拥有“六大部、一十二哨,东六、西六分巢”。在俺答汗倡导下,该部率先引进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开创了蒙藏关系的新时期。俺答汗卒,其妻三娘子主政近30年,因王位承袭屡起纷争,势渐衰。崇祯元年(1628年),被察哈尔部林丹汗征服。崇祯五年(1632年),后金兵进土默川。林丹汗西走甘肃,俺答汗五世孙俄木布率西土默特(归化城土默特)投降后金。另一方面,东土默特早在崇祯元年(1628年)就随其所属的喀喇沁万户归顺后金。而在青海活动的土默特部众也被自外喀尔喀而来的绰克图台吉征服,残部后来归附卫拉特和硕特部的固始汗。
清代,青海土默特已退出历史舞台,东、西土默特各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