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家族大教堂

更新时间:2024-06-27 08:26

圣家族大教堂(加泰罗尼亚语: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年)设计。

建设沿革

建造这座教堂的想法是由巴塞罗那书商、同时也是“圣徒约瑟夫宗教协会”的创始人约瑟夫·玛利亚·博卡贝拉提出的。为了巩固罗马天主教在巴塞罗那日渐式微的地位,约瑟夫提出修建圣家族教堂。该会于1874年开始宣传筹备圣家堂的建设。1881年,在多笔捐赠的支持下,崇敬会买下了12800平方米的土地。1882年,由高迪的导师保罗·维拉设计并主持建造,建筑形式为哥特复兴式,并于1882年3月~1883年3月完成了地下圣堂部分,但后因与协会产生分歧,维拉退出项目并推荐了31岁的学生安东尼奥·高迪接手。

1883年,高迪接手,直到1891年米拉公寓、古埃尔公园的成功所带来的经验,高迪对圣家族大教堂的原有设计作出了彻底的调整。在世期间,他主要设计绘制了整个建筑形体、建筑平面、各殿室内设计、整个教堂南北向的长剖面、“ 诞生立面”等的图纸,构思了教堂三个主立面的想法,制作了多组石膏模型从而推敲细部,并亲自主持完成了后殿立面、“诞生立面”、象征12圣徒的钟塔以及门窗等部分建造工作。高迪将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与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融合在一起,并将自己晚年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堂的建设中。直至高迪74岁去世时(1926年),教堂仅完工了不到整个工程的四分之一。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设没有任何政府和官方的教会的资金支持,由于仅靠个人捐赠和门票收入维持建设,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设进展缓慢。

高迪去世之后,由建筑师多明尼克·苏格拉内(Domènec Sugrañes i Gras)接手主持建造。直到1930年“诞生立面”才正式完工,从1892年~1930年,耗时近40年之久。

之后由于西班牙两次内战,以及1936年发生在工作室的火灾,导致部分未完成的建筑、高迪设计的模型、大部分的资料被毁,这期间建造工作没有什么明显进展。

直到1954年,由建筑师弗朗塞斯科·金塔纳(Francesc Quintana)负责,开始了西立面的建造——“受难立面”。1967年他去世以后,先后又由建筑师普伊格·博阿达(Isidre Puig Boada)和路易斯·博奈特(Lluís Bonet i Gari)接任,之后便开始了对圣家族大教堂持续不断的建造工作。

1986年,受建设理事会之托,欧洲雕塑家苏比拉克(J.M.Subirachs)遵循着高迪的原初想法,对“受难立面”的雕塑进行创作。

1988年后,建筑师琼·玛格利特(Joan Margarit)和卡莱斯·鲍沙德(Carles buxade)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他们负责中殿内部的结构分析,以及细部花窗的形态分析和建造。1998年是起重设备进步巨大的一年,施工团队结合起重机开发了一种可以精确定位的控制系统,用于后期精细的构件施工中。2001年建筑领域数字设计技术应用专家马克·巴瑞(Mark Burry)带领其团队参与到大教堂西十字翼玫瑰窗的建造中。2002年,“荣耀立面”开始修建。到2013年由建筑师乔迪·法利(Jordi Fauli iOller)负责,“诞生立面”和“受难立面”已经建好,“荣耀立面”仍在建设中。18座高塔已建好前两个立面的各八座,建设进程接近50%。2015年完成70%,并已进入最后阶段。

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结构预计将于2026年,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纪念之时完工;装饰工作预计将于2030年或2032年完工。游客门票为15~20欧元,以支撑每年2500万欧元的建筑预算。

2020年9月16日,尚在建设中的圣家族大教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期推迟,建设资金也受到影响,将无法在原计划的2026年(设计师高迪逝世100周年)的时候完工。

2021年11月29日,圣家族大教堂圣母楼封顶。同年12月9日,圣家族大教堂的第二高塔(圣母楼)正式落成,坐落于塔顶的十二角星照亮了城市夜空。最新落成的高塔是圣家堂18座高塔之一,高138米。

建筑格局

综述

圣家族大教堂是栋平面呈矩形,立面为不规则多柱形,不对称的哥特式教堂,主体结构由5座殿堂和3座侧翼殿堂组成。高迪曾为蒙特塞拉特山的一处修道院设计礼拜堂,他将山体的特点挪用到了诞生立面的结构创意上来。圣家堂分为三立面,东侧的诞生立面,西侧的受难立面,南侧的荣耀立面,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

高迪认为人的创造不能超越神的创造即自然的高度,所以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最高塔为170米,比巴塞罗那的蒙特惠奇山低1米。教堂内部除了电梯,还有旋转阶梯可通往塔顶,大概有120多米高,楼梯造型模仿了海螺与蜗牛壳的纹理。观景台周边相对低矮的塔尖,半圆形后殿的塔冠是各种造型的麦穗,而外墙三角顶上则盛满了彩色的果实。在大量运用仿生元素的过程中,高迪还提出了一个观点:“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据说圣家堂所有柱子、门框、窗框、墙角线都是曲线的。即使教堂中一个用于洗手的圣水池,也被设计成裙摆一样的优美曲线。

圣家堂的Y型立柱,如同老树根一样从下往上逐渐变细,最后变成了枝条纵横的树丛伸向天顶,和天顶图案形成了奇妙的组合,像透过万花筒定格的缤纷一刻。每个树杈上又有12星座的标志,高迪希望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信仰。许多人会在某个刹那,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茂密的乔树林中。

立面

圣家族大教堂共有三个立面: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面向西方的“受难立面”和面向南方还未完工的“荣耀立面”。诞生立面早在1935年教堂施工中断前就已完工,受高迪风格的感染最为直接。受难立面则是按照高迪1917年的设计构想建造的,于1954年在简要的规划基础上动工,后于1976年完工。受难立面的整体特征简朴而饱经风霜,塔顶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形象憔悴。这些饱受争议的设计来自雕塑家约瑟·苏维拉齐斯(Josep Maria Subirachs)。荣耀立面的建造始于2002年,将会是三个立面里最大、最有纪念意义的一个,主要象征的是耶稣升天。立面同样也会描绘诸如地狱炼狱等场景,还会包括七宗罪七美德等元素。

于1894至1930年间建造的诞生立面是首个完成的立面。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是在高迪主持下完工的三大立面之一。它着重展现了耶稣降生的主题和许多与生命有关的要素。比如诞生立面的三条门廊由两根立柱分开,立柱底端是一只海龟和一只陆龟的雕塑。它们象征海洋和陆地,也象征着时间的永恒;与之相对的是诞生立面两侧刻有变色龙,意味着变化和流动。传奇的圣家族大教堂承载的不仅是人类虔诚的宗教信仰,更掺杂了对自然的信服和敬畏,试图向世人展现“神”“人”“自然”三者的关系。

立面朝向东北太阳升起的方向——象征耶稣的诞生。立面分为三个门廊,各自代表一个神学三德(有信、有望、有爱)。有爱门廊上雕有生命之树。该立面上的四座高塔分别对应一个门徒(马提亚巴拿巴、犹达和西门)。

每当清晨圣家族大教堂诞生立面被曙光照亮,寓意耶稣降生人世。

受难立面由大量光秃秃的石头组成,上刻有醒目的直线,与骨架上的骨骼相仿。为展现耶稣的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折磨,立面旨在描绘人的罪过。立面的建造基于高迪留给后人的设计图纸和指导,开始自1954年。立面的高塔在1976年完工,1987年,在约瑟·苏维拉齐斯的带领下一队雕塑家开始对其上的诸多场景和细节展开雕刻。高迪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立面将恐惧感带给参观者,通过“破坏”弧线、“切断”立柱,凭借明暗配合,进一步展现耶稣受难的深重与残忍。

受难立面朝向日落的方向——象征、暗示耶稣的死亡,受难立面由六根倾斜的红杉树般的巨大立柱支撑,上端则是由八根骨头型支柱组成的金字塔状的三角楣饰,最顶端是十字架和荆棘编成的冠冕。四座高塔分别代表一个门徒(雅各、多马、腓力和巴多罗买)。与诞生立面相仿,受难立面有三个门廊,各自代表三德中的一个。

立面上雕刻的场景可分为三个阶段,呈“S”型排列,展现的是耶稣的“苦路”。最低的一层来自于耶稣受难前夜,中间层描述的是耶稣受难当天,第三层描述的则是耶稣的埋葬和复活。连接代表多马和巴多罗买的两座高塔的,是象征耶稣升天的铜像。

受难立面雕塑群中的士兵面无表情地对耶稣的死下着赌注、修女们惊恐地看着耶稣被带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瘦骨嶙峋,棱角分明的线条,大刀阔斧般的造型,冷峻气氛更切中受难的主题。圣家堂的象征与隐喻无处不在,遍布教堂的各个细节。侧面墙上有很多符号名字,应该包涵了很多宗教典故,只有耶稣(Jesus)的名字用金色涂示,从一片灰黑沉重中浮现出来。大门上方还刻有9格的正方形数独,数字无论是横着加,竖着加,或是斜着相加,其和都是33,代表了耶稣死亡时的年龄。

荣耀立面自2002年开始修建。荣耀立面将会成为三个立面中的主立面,从这个立面可以直接进入中殿。立面展现耶稣成神升天的经历:死亡、最后的审判和荣耀,而地狱则是留给那些违背上帝旨意的人的。高迪制作了教堂模型,该模型在1936年被摧毁,但模型的碎片为立面的建造提供了基础。该立面的建设将会涉及拆除教堂南方街道上的街区。荣耀立面的阶梯将会接续从街道原址建造的有象征地狱和罪恶的装饰的地下通路。立面的门廊将会立有七个石柱,象征属灵的恩赐。立柱底端会有七宗罪的象征物,顶端则会有七美德的象征物。

高塔

圣家堂总共将有18座高塔,中央170米最高的那座象征耶稣基督,北面140米的后塔象征圣母玛利亚;另外每个立面都伴有4座钟塔,一共12座,代表了耶稣的十二门徒;建筑主体中央还立有4座塔,指代着4位福音传道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当全部完工后,从12座门徒塔上放射的强光将交汇于耶稣塔上,同时照亮整个巴塞罗那的夜空,以象征耶稣所说“我即是光明”。

内部

圣家堂的设计为拉丁十字架式,内有五条走廊。中殿的拱顶高达45米,侧殿拱顶高30米。十字型翼部有三条走廊。立柱间隔7.5米。半圆形后殿的立柱,由于基于比利亚尔的设计间隔稍有不同,部分立柱的设计在回廊中进行了过渡调整,使得平面图上立柱的分布呈马蹄铁形。十字架构的汇聚处是四根斑岩立柱,支撑起了巨大的双曲面结构,周围则还有十二个围成环形的双曲面(仍在建设)。圣家堂中央的弧顶高达60米,半圆形后殿上另有一个高至75米的双曲面穹顶。高迪的设计意图是让站在主入口的参观者能够直接看到中殿、十字和后殿的拱顶;所以拱顶的高度依次升高。

内部的立柱是高迪独特的设计作品。除了分叉以进一步支撑重量,它们千变万化的表面纹理是多种几何图形拼合的结果。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基底方形的立柱随着高度的升高变成了八边形,接着又成了六边形,最后变化成了圆形,这是螺旋状立柱三维拼合的产物。

教堂内部各种构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内部装饰全面而丰富,多数的抽象形状由平滑的曲线和锯齿状的节点组合而成。即便是细节层面的设计,例如楼梯的铁栏杆也经过了富有曲线美的加工。

高迪巧妙地利用了光效增强了圣家族大教堂的感染力与庄严感。色彩是圣家堂表现出的独有特质。高塔和屋顶的许多画龙点睛的细小元素等等,是由威尼斯琉璃做成的马赛克,并涂以异彩纷呈的釉饰。内部的光影效果,除去各种各样的石料等建筑材料的辉映外,还因有不少象征性的装饰,例如彩色玻璃等。

2010年,教堂内殿安装了管风琴。管风琴有26个音栓(1492个音管),2个手键和1个脚踏板。

为了克服教堂的建筑设计和规模大带来的独有的声学挑战,教堂内部的其他地点还会额外加装几座管风琴,这几座管风琴既可以单独(借助各自的控制台)也可以同时(借助一个可移动的控制台)演奏,全部完工时约有8000个音管。

建筑特色

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并非一锤定音,高迪在长达43年的设计过程中不停地修改完善,直至生命尽头。期间他的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东方主义摩尔风格,中期是新哥特及现代主义风格,后期则是自然主义。西班牙三面环海,北接欧陆南临北非,历史上曾被穆斯林统治了700余年,是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之地。圣家族教堂就吸纳了哥特、巴洛克、伊斯兰、莫德哈尔等风格的精华,最终融汇成独属于高迪的设计表达。1900年之前,高迪主要根据维拉原来的设计意图进行创作,仅在小范围内稍加调整。从1900年开始,高迪开始大规模地改动教堂布局,有了今圣家族大教堂模样。圣家族大教堂将书本上的《圣经》用建筑语言立体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教堂圣殿设计了三个具有明确象征意义的正门,分别代表耶稣一生经历的诞生、受难与复活三个阶段。除此之外,教堂外立面上大大小小的雕塑,也全部展示着《圣经》中的经典故事。大教堂内部,随处可见传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子,细长的线条是主要特色。但高迪没有刻板地固守传统的建筑手法,他大胆抛弃了直线和平面等传统技法,通过各种几何元素的变化组合,别具一格地打造出一个个既充满动感又富有梦幻色彩的内部细节。在教堂顶端有一个覆盖着玻璃的圆孔,当阳光透过这个圆孔投射进教堂时,光线便会直接照到锥形屋顶的内侧,让屋顶反射出一个金色的菱形光斑,如梦如幻。屋顶的设计几何元素荟萃,对称、有序地排列在教堂中轴线的两侧,如同一个造型巨大的万花筒。

文化活动

1920年,为庆祝“圣约瑟夫禧年”,圣家族大教堂内进行了列队行进唱赞美诗、朝圣、弥撒等活动。同时耳堂的立柱开工,来自加泰罗尼亚各处的唱诗班在路易斯·米列特的指挥下演唱了《哈利路亚大合唱》。

1952年,第35届国际圣体大会(International Eucharistic Congress)于巴塞罗那举行,为表纪念将数个活动选在了圣家族大教堂进行。

1982年,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在圣家族大教堂奠基百年之际造访圣家堂。

2010年11月7日,教皇本笃十六世在一场6900人参加的集会上为教堂祝圣,教堂外另有40000人在神职人员处领了圣餐。

价值意义

艺术价值

复杂形体建筑由于圣家族大教堂独特的形式、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中为建筑师及参观者所推崇。作为复杂性体建筑,圣家族大教堂的建造虽然持续了一百多年,中途停工多次,主建筑师也换了近十轮,但最后的建成效果却高度符合高迪设计的原貌,并没有因其形体的特殊性出现设计过程和建造过程的脱节。这对于建造当代的复杂性体建筑来说,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此外,圣家族大教堂的建造时间长久,其建造的历史与技术发展的历史几乎同步,许多新技术的运用都体现到了它的建造中,这使得圣家族大教堂成为了一个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技术方面异同的难能可贵的例子,对于建造当代复杂性体建筑有重要意义。

圣家族大教堂的造型奇特,最与众不同的是教堂大门所对应的三个立面,建筑风格截然相反,而每种风格又与传统教堂的大门完全不同。这种完全不同甚至怪异的建筑风格统一地表现在历来严肃和教条的教堂建筑上,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保留下来未见有教徒们的异议,这本身就令人不可思议。从其整体设计和装饰手法而言,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宗教建筑设计规范。强烈的艺术欲望通过宗教建筑显示出来,结果产生了一种怪异形式。圣家堂成了一个起先河作用的杰作,并以独具一格的姿态闻名于世。

社会反响

路易斯·沙利文高度评价了圣家族大教堂,称其为“过去二十五年来最富创造性的设计,石头都充满精神”。时代杂志评价教堂“感性、神圣、异想天开、生机勃勃”。乔治·奥威尔则将之称作“世界上最狰狞的建筑之一”。

尽管备受争议,圣家族大教堂以其独特的形象成为了巴塞罗那的象征,每年吸引约250万游客到访。

所获荣誉

遗产名称: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Works of AntoniGaudí)

入选时间:1984年(2005年扩大范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v)

地理位置:N41 24 59.6 E0209 07.7(圭尔公园,1984年);N41 22 50.5 E0210 30.6(圭尔宫,1984年);N41 23 51.3 E0209 46.9(米拉公寓,1984年);N41 24 19.1 E0209 06.3(文森特公寓,2005年);N41 24 19.8 E0210 30.2(神圣家族教堂,2005年);N41 22 00.3 E0209 59.0(巴特里奥公寓,2005年);N41 21 56.4 E0201 44.1(圭尔住宅区的地下教堂,2005年)

遗产编号:320

遗产描述:位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巴塞罗那市区或近郊的七处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是他对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建筑技术的杰出创意与贡献的见证。包括奎尔公园、奎尔宫、米拉公寓文森特公寓、圣家族大教堂、巴特里奥公寓和奎尔住宅区的地下教堂。这些建筑表现出折衷主义和个性主义建筑风格的结合,并由此产生新的风格。这不仅被认为是建筑风格的创新,而且也是花园、雕塑和所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创新。

198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v),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该遗产进行了增扩。

圣家族大教堂的一部分与高迪在巴塞罗那的其它六个建筑作品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评价称“见证了高迪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建筑技术的杰出创意与贡献”,“呈现了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和“对花园、雕塑以及所有装饰艺术和建筑的设计产生了极大影响”。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圣家族大教堂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市艾桑博菜区,东邻高迪广场以及马里纳街,西临萨达纳街,北连布伦文沙街,西接马约卡街,与斜切整个艾桑博菜区的迪亚戈纳大道咫尺相望。

交通信息

圣家堂附近的地铁有巴塞罗那地铁2号线、5号线的圣家堂站。公交有19、33、34、43、44、50、51、B20和B24。

开放时间

11月至2月:早9点至晚6点;3月:早9点至晚7点;4月至9月:早9点至晚8点;10月:早9点至晚7点。

门票信息

圣家堂的基础门票为15欧元,带导游游览的门票为24欧元。

游览路线

游客可以参观中殿、地下圣坛、博物馆、商店和受难、诞生立面上的高塔。游客需要通过搭乘电梯以登上塔顶,受难立面的高塔下行使用电梯,诞生立面的高塔下行需要借助螺旋楼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