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9 11:54
著名雕像《圣特雷萨的沉迷》又名《神志昏迷的圣德列萨》,是17世纪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建筑家贝尔尼尼于1645年创作的著名雕像,也是他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描绘了圣特雷萨通灵时奇异而神秘的瞬间,现坐落于罗马圣马利亚·德拉·维多利亚教堂的一间科纳罗小礼拜堂。
乔凡尼·洛伦佐·贝尔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是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的雕刻家和建筑家,也是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作为罗马教会特别聘用的艺术家,他与教会关系紧密,受教会宠爱和保护。贝尔尼尼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他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
这件作品描述的是圣特雷萨在幻觉中见到上帝的情景,表现了她对上帝之爱的渴望。她躺在浮云上,宽大的衣袖向下低垂,两眼轻合,嘴唇微张,脸色苍白,在昏迷中祈求着神的爱。在她面前,小天使面带顽皮,将一支金箭射向她的胸膛。就如特雷萨在她的自诉中写道:这支箭已刺穿了我的心,当他把箭抽出时,我感到无限的痛苦和甜蜜,我想把这种痛苦永远地继续下去……
贝尔尼尼用坚硬的大理石刻画出了特雷萨的病态,表现了一个正在渴求爱欲的女人最柔软的内心。小天使代表幸福,与特雷萨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意味着痛苦与幸福的撞击。特雷萨躺在那里,脚趾微微翘起.沉浸在无比兴奋的高潮中。极度的渴望与沉醉,极致的痛苦和欢愉,不仅呈现在特蕾萨的脸上,也浮现于那身长袍。那些动感十足的褶皱,似乎也在说着:“我要波涛翻滚”。
整个雕塑被放在祭坛上,祭坛上方安放了一些镀金的金属条,光线从祭坛顶上照下,被金属条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同时,多样的光和影增强了人体线条的韵律和美感,从而产生出十分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使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这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体现出巴洛克雕刻艺术的特点。
雕塑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贝尔尼尼在神秘的宗教外衣伪装下,用坚硬的石块表达出女人心灵的底蕴。但由于作品内部选材和雕塑风格非常大胆,为罗马教廷的主流所不容,于是被放置在不起眼的这座教堂中。
这件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于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反对教会禁欲主义,肯定人的欲望、感情,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雕塑技巧上来看,圣女多而乱的衣褶,云朵的飘浮效果以及人物复杂的曲线,是一件独特的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作品,充分显示了贝尔尼尼的雕塑天赋。《圣特雷萨的沉迷》既是贝尔尼尼艺术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巴洛克风格的一个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对比以前各世纪的作品,这一雕塑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面部表情,一直还没有人在艺术中作这种尝试。可以说添加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后,这件作品达到了贝尼尼雕塑艺术的顶峰。
特雷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事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十七世纪中期天主教徒们,几乎无人不晓圣女特蕾莎的幻像描述,那时圣特蕾莎的自传是部勾魂销魄的畅销书,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后,被教会用来宣扬宗教思想,并把特雷萨封为圣女,这件事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圣特雷萨的沉迷》是美国最著名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著名小说《天使与魔鬼》中的重要场景。主角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受教皇内侍之托与瑞士侍卫团合作,与黑煞星斗展开智斗勇营救红衣主教。他得知光明之路的第三个提示,即四元素中的“火”就是《圣特雷萨的沉迷》。但此次交锋中,黑煞星火烧教堂,并杀死瑞士侍卫团司令奥利维蒂,抓走女主角维多利亚·维特勒。兰登死里逃生,从雕塑中得到提示,前往下一处“水”的地点(四河喷泉),接下来又会在主角与光照派中发生怎样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