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28 14:54
圣诞教堂,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是伯利恒一处主要的基督圣地,传统认为耶稣诞生于此地。这里也留存的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圣诞教堂又译作“诞主堂”、“耶稣诞生教堂”等。现在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新成员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遗”。
位于伯利恒的圣诞教堂,被认为是自基督教早期以来,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和沧桑磨难,仍然得到几乎完好保存的为数寥寥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2012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同意把伯利恒的圣诞教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新成员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遗”。巴勒斯坦外交部长里亚德·马勒基发表讲话,说伯利恒的古迹正因“以色列占领”、修建隔离墙和犹太人定居点受到威胁,希望国际社会协助巴勒斯坦保护古迹。
它位于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地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之上。
史料记载,圣诞教堂为康斯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所建,属亚美尼亚东正教。公元325年海伦娜来巴勒斯坦朝圣时,选定2世纪圣·贾斯汀考证的这个圣诞洞穴为址,历时14年终于建成了圣诞教堂。千年来圣诞教堂屡遭地震和战火洗劫,6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教派联合管理。
圣诞教堂始建年份说法不一,较多的观点认为是公元326年。此前,希律王曾在此修建了一座神庙。当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偕母亲海伦娜巡幸巴勒斯坦来到伯利恒时,海伦娜念及此乃耶酥降临人间的圣地,不禁心中充满神圣和敬意,遂下令拆除神庙,在“马赫德”山洞的原址上修建教堂,以永志纪念。
建筑工程于公元333年竣工。公元529年,教堂被毁于动乱。现在人们看到的教堂是由查士丁尼大帝用原教堂的材料于公元540年重建的。
圣诞教堂在历史上先后被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欧洲十字军和土耳其人等占领,久经磨难,多次遭到毁坏、修葺和改建。好在总的风格和结构大体上得到了保持,基本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公元7世纪,波斯人摧毁了伯利恒及其附近的大部分教堂,但对圣诞教堂却未加践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初从东方前来向耶酥祝贺降生的博士们穿的是波斯服装。
史料记载,公元前3000年吉普赛人、赫提人就在此定居。该地最初取名贝特拉马,公元前1350年改用现名。此后,往返古叙利亚和埃及的商旅多在此中转休憩,以至渐成通衢闹市和兵家频争之地。
然而,世人熟识伯利恒还因其独一无二的宗教博物馆式的地位。对于犹太教来说,这里有犹太人始祖雅各之妻拉结的墓地,它也是古希伯莱统一王国开国君主大卫王的故乡。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犹太人到此凭吊先祖。
对于基督教来说,伯利恒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里既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诞生地,又是仅次于耶路撒冷复活教堂的又一圣地。该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其使用权主要归属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基督教派。圣诞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公元529年毁于撒马利亚人起义。现在的圣诞教堂是在原址基础上重建的,并部分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在过去的1000多年间,重建后的圣诞教堂屡遭战火洗劫,创痕累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堂周围又增添了几个小教堂和修道院,建筑规模逐步扩大。
圣诞教堂内部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诞教堂中最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部分。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后来,泥马槽被人用银马槽所替代,再往后,银马槽又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上面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以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镌刻着拉丁文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圣坛上空悬挂着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昼夜不灭地映照着这块狭小却牵动10多亿基督徒的神圣角落。
此外,伯利恒还有其他一些基督教圣地,如耶稣到埃及避难前住过的乳洞、圣凯瑟琳教堂、十字军庭院、无辜婴儿墓穴和首先拥抱耶稣的牧羊人的田野等。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占领了伯利恒。1995年圣诞节前夕,根据巴勒斯坦同以色列达成的过渡自治协议,伯利恒回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怀抱。自1999年年底开始,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基督教主要流派先后按照各自的传统在伯利恒举行了隆重和盛大的圣诞庆祝活动。
历史上,教堂的所有权数易其主。为争夺对教堂的管理权,曾发生过许多冲突和争端。现在则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教堂里面的许多小教堂,各代表着不同的派别、信仰,它们各自的礼拜仪式也有区别。
与圣诞教堂相关,在这里颇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段文化史上的佳话。这就是,公元386年,一个名叫哲罗姆(又译耶柔米,公元340--420年)的神甫来到伯利恒,在教堂里距“马赫德”山洞很近的地方隐居下来,专心致志地编写《圣经》注疏,并将《旧约圣经》译成了新拉丁文本。哲罗姆被认为是伟大的译经家,他的《旧约圣经》译本,仍是天主教的最权威译本。现在,圣诞教堂的地下室内,建有哲罗姆纪念堂,用以纪念这位著名的隐修者为圣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整个教堂的外观造型,看上去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朴素无华,坚实牢固。要想进入教堂,先得弯腰曲背,将头尽可能地低下,方能通过一个仅有1.2米高的门洞。
从山脚沿盘山公路上行2公里便到马槽广场,著名的圣诞教堂就在广场左侧。教堂不设大门,只有一米多见方的石洞,人们必须躬身而入。教堂内光线昏暗、烛光摇曳,许多颂扬耶稣和圣母的画像颜色深暗,年头久远。教堂祭坛右侧是圣诞星洞入口,狭窄弯曲而神秘。游客点着蜡烛拾阶而下,就会发现星洞非常狭小,约3×13米,石阶右侧便是著名的圣诞圣坛。这里有一个用红白大理石围成的半圆,中央镶嵌着14角银星,上书拉丁文“圣母玛利亚的基督耶稣诞生地”。圣坛上悬着15盏基督教各派的长明油灯。对面左侧是耶稣出生后充作摇篮的石马槽。
有人说,这是为了让人们在耶稣诞生之地俯首谦卑,感到主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的确,当无数教徒和游人在这低矮狭小的门洞里佝偻着身躯窘迫地穿过,也确能产生这样的客观效果。但这矮小的洞门并非教堂的最初设计,而是后来改建成这个样子的;改建的目的,也并非为了让人感受到自己在耶酥面前的低下和卑贱。
实际上,入口处原来是一扇高大的拱门,中世纪欧洲十字军远征并占领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后,遭到当时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为阻止阿拉伯军队,尤其是阿拉伯骑兵长驱直入教堂,他们把圣诞教堂的大门用石块严严实实地封闭了起来。后来,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又在密封的原门上劈出了这孔小洞。
步入教堂,两排斑驳的石柱首先呈现在人们眼前;石柱上方,是悬挂在空中的一串串古色古香的吊灯。整座教堂显得宽敞、高大,静穆肃然。教堂里最为神圣的,无疑应该算是“圣诞洞”了。
圣诞洞即是耶稣诞生时的“马赫德”山洞。洞长12.3米,宽3.15米,踏着十字军穴阶即可来到洞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呈半圆形的大理石低矮壁龛,地面上有一颗闪闪发亮的银星,那是特意用来标识耶酥诞生的地方的。银星被誉为“伯利恒之星”,呈齿轮状,中间是一个圆口,外面则是类似齿轮状物,我们分别数过多次,共有14个齿。整个银星显得气象万千,光彩照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那银星上镶刻着的拉丁文字:“在这里,圣母玛利亚诞生了耶稣”。此星始刻于1717年,但1847年被盗,1853年又用一几乎乱真的复制品代替。银星的右边,便是著名的石槽堂。教堂内,还有许多金丝镶边的彩画,描绘耶稣降生的故事。
共有上下两层,由苦路进入,直接就会踏入教堂的二楼,这里是苦路的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别展示着两件巨幅油画:犹太先知亚伯拉罕祭献儿子以撒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稣殉难的地点,这里矗立着著名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在圣墓教堂的正门大厅,一块带着血红色斑的大理石散发有异香,是传说中摆放耶稣遗体的地方。从这里往左,大厅中央是小教堂状的圣墓所在地,这里是苦路的终点第十四站。圣墓其实就是一个石洞,极为狭小,不足2米宽。据传,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当年他因敬仰耶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但下葬3天后,人们在距这里不远的大卫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后的晚餐”楼两次见到了耶稣显灵,于是便打开圣墓查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人们便就此认定耶稣复活了。
在这里,络绎不绝的基督教徒经常久久地凝视着那光耀闪烁的银星,然后,来到石槽前,一个个把头尽可能地伸进槽内,手抚、身触和亲吻槽体以及石槽的四壁,有人竟感动不已,潸然泪下。银星对面,下行三个台阶,是马厩教堂。教堂内套小教堂,在圣地的许多地方,都是屡建不鲜的。
圣诞教堂外部建筑的项层,悬置着一口硕大的钟。每天,这钟都定时被敲响,那“当…当…”的声音浑厚、苍古,能传到好远的地方去。沉沉的钟声里,游人熙熙攘攘;基督教徒项礼膜拜。而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更是纷至沓来,人山人海,汇聚一堂。那万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情景,煞是壮观。届时,这里要举行世界性盛大的圣诞庆典。在庄严的管风琴伴奏下,映着一簇簇圣洁的烛光,这些操着不同语言的教徒们,一同默念,吟颂,祷告,共祝耶稣诞生,共求耶稣将福祉永布人间。据以色列旅游部门统计,圣诞期间,到伯利恒圣诞教堂的人数,超过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任何一处基督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