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更新时间:2024-07-03 21:10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是隋唐时期诗人王绩的诗作。这是一首思乡诗。作者在外居官多年,思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时,遇见了家乡来的人,便殷勤问起亲戚朋旧、居室池台、园林植树等情况,表达了恋念故乡的情思。

作品原文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旅泊①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②俱握手,破涕共衔杯③。

殷勤访④朋旧,屈曲⑤问童孩。

衰宗⑥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⑦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⑧,去剪故园莱⑨。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旅泊:漂泊,这里指在外做官,未能归乡。

②敛眉:皱起了眉,这里指掉泪动容,是表达思乡之情。

③衔杯:喝酒。

④访:询问。

⑤屈曲:详细周到。

⑥衰宗:衰微的宗族,是一种自谦的说法,犹言“寒家”。

⑦羁(jī)心:羁旅的情怀。

⑧下泽:车名,是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

⑨莱:草名,又名藜。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白话译文

漂泊在外已多年,岁数大了还不能怀乡。在门前忽然遇到一位客人,他说是从故乡来的。皱过眉头一起握手,止住眼泪一起饮酒。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弯腰俯身地问起孩子们。衰败的家族有很多兄弟侄儿,哪个去观赏园池亭台?旧日的庭园如今还在不在?新树也该会栽上了。柳行植得疏密合适,茅草房修剪得有宽有窄。从哪里移来的竹子?又栽种了几棵梅树?渠沟里不该断绝水流,石头上总会生长青苔。院中的果实哪一种先熟?林中的花哪一种后开?客居的心情只想多询问,为我回答不要让我猜。不久将乘坐下泽车驱马而行,回去铲除旧院中的杂草。

创作背景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底或翌年初,王绩三十七八岁,友人薛收曾到龙门访问他,促其出山,不久,他就应召入长安,待诏门下省。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王绩四十三岁,他的兄长王凝以监察御史身份弹劾大臣侯君集,涉及太尉长孙无忌,王氏兄弟受到压抑,王绩以“脚疾”罢归。此诗或作于诗人旅居京华,两次归田之前。而以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可能性最大。诗人由于见到了远道而来的乡人朱仲晦,稍事寒暄,即亟不可待的询问故乡情况,因此做出此诗。

原文鉴赏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写王绩在他乡遇到故人,内容虽然质朴平淡,但是意境隽永。开篇便营造了一种意境,将读者带人诗人寄居的大都当中。根据后人考证,此处所说的旅泊多年的城市应当是长安城,城里车水马龙、房屋鳞次的繁华留住了诗人的脚步,所以诗人才有感而发,到老了仍然没有想着回家。

第一、二句虽然表面上是说诗人乐不思蜀,但实际上却是对家乡魂牵梦萦,这在后面的几句当中就流露了出来。在他家的门口“忽逢”当年的乡人,诗人便急忙上前招呼,他们多年未见,激动得握着彼此的手。泪眼相对,又悲又喜。诗人更是急切地一问再问,想要知道家乡故园变成了什么样子:老朋友们是否安好,孩童们是否长大,家里可曾添丁,老园健在与否,那些树小花草和斋房水渠怎么样了,爱生青苔的石头是否依旧。院子里的果树百花依然是那样长得热闹吗?

这一连串的发问足从诗人的内心流淌出来的思念,它灌注着诗人的深情,虽然言浅,却是情真。无须雕刻而自然天成。诗人旅居在外,茕茕孑立,形单影只,遇到了故人之时,绵绵的思念情感根本抑制不住,又怎能不想了解深埋在记忆当中的人、事、物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呢。

诗中此处所用的连续提问法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这类诗文形式复原了先秦以及秦汉文学诗歌常用的形式,例如《诗经》的《行露》当中,虽然只有十五句,却连用九个问句,以增强文字语气,强调人物情感。本诗也用了类似的连续提问法,虽然跟古诗文用途不同,但是却充分强调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怅与激动共存的的情绪。

不过,诗人虽然情绪激动,满心渴望了解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但是他却在最后四句当中诉说了自己的意愿。虽然羁旅在外只能问故人家乡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乡。亲自去走访曾经去过的地方,游戏于田野故园当中,以解多年思乡之苦。

全诗质朴自然,并无雕砌的痕迹,平淡中见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言浅而韵味无穷,一扫初唐诗坛的迤逦浮华的靡靡风气,正是王绩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塞梅著花未”显然是受了王绩此诗的影响。特别是前两句和最后一句,与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意思几近相同,末句同样采用提问法。但是,王维的《杂诗》所表达的乡情寄托在“塞梅”之上,而王绩的这首诗寄托情感的意象却比较多。

王绩的思想虽然受老庄影响颇深,不少诗作都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渴望自由遗世的意思,这首诗亦有些许逃避的意思。然而,诗中的画面和真情却打动人心,充满了对人情事理的热爱和依恋,显然并非牢骚之作,实则读来娓娓动人,余韵不绝。

名家点评

唐·刘禹锡《王质神道碑》评曰:“以有道显于国初”,“文章高逸,传乎人间”。

清·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在论王绩诗时又把它和盛唐诗歌联系起来:“其诗唯《野望》一首为世传诵,然如《石竹咏》,意境高古,《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

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唐代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炀帝时,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六合县丞,因嗜酒被劾而还乡隐居。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侍中陈叔达闻其嗜酒,特准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东皋而终。工诗善文,作品多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常以阮籍、陶潜自况。诗风朴素自然,洗尽六朝铅华,为初唐诗坛带来生气,且对五律的成熟,有所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