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11 16:02
为了逃避体制内学校的重复枯燥,以及激烈的升学压力,广州有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自己教孩子。
截止2013年10月7日广州“在家上学联盟”Q Q群已有成员400多名。据南都记者初步统计,截止2013年10月该群真正实施“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占十分之一左右,大多数家长还只是在观望。有家长坦言,为避免因竞争过早抹杀孩子纯真天性,只好去摸索一条希望能保护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
一群志同道合的重庆父母相识,2011年11月,他们中的7个家庭联手,在小区内租房,创建起类似现代“私塾”的课堂,这样做,妈妈们的理由很简单:破解在家上学的孩子普遍面临的伙伴缺失之困,也试图尝试着,搭建一个平台,合众人之力,为7个孩子定制一套适合他们的成长模式。
7家联手,成立重庆在家上学联盟
林月说,在独自探索的尴尬中,她也开始通过徐雪金创立的“在家上学联盟”网络平台,寻找与志同道合之人,同时,她也感受到了“在家上学”声音的壮大。
半年后,由另一位妈妈牵头,“重庆在家上学联盟”成立,63名家长在这个QQ群中彼此互助,交流关于孩子在家上学的事。
“我们都不希望成为‘孤岛’,孩子长大了,他们需要伙伴。”林月说,2011年8月,她和另外几名家长一起建立联系,结成同盟,不仅因为志同道合的教育理念,更因为彼此共同面临的困局:孩子在家上学,脱离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也面临同龄伙伴的缺失,“但如果7个孩子在一起学习,我们既可以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来教育,也能解决孩子伙伴问题。”
很快,经过多次碰头,7个家庭开始行动起来,最终,在南岸区一个环境幽雅的小区内,他们以并不低的价格租下了两套100多平方米的套房,用作孩子的课堂和游玩场所,合同为长期租约,每年每个家庭出资2.5万元,用于这所特殊课堂的日常运作。
7个家庭,孩子年龄均在5—7岁之间,有的孩子是从幼儿园退学回家;有的是从未曾踏入过幼儿园,多年来一直在家上学。他们带着各自的憧憬,2011年11月,这所7个孩子的学堂开始运行了。
2013年8月24日“在家上学联盟”开国际研讨会, 众多家长自费参加。
一些家长担心,学校的教学进度太慢,会耽误孩子。家长认为“这样的学校教育太呆板了,在小学阶段,小孩学习知识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我觉得学校未必能很负责地做到这一点”。
1、年龄集中在小学阶段
2、家长多具有高学历
家长为孩子量身定做课程
真正付诸行动的家长仅1/10
记者在网上查到多个“在家上学联盟”Q Q群。记者以家长身份申请加入广州“在家上学联盟”Q Q群,该群目前有成员408人。家长在群里交流心得、讨论课程设置、分享师资和课件资源,并寻找在家上学的同龄孩子建立学习小组。
记者初步统计,该群虽有家长成员400多人,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家长仅有十分之一左右。“很多人进来只是觉得好奇”,群主“官不聊生”称,她创建此群是为了让更多关注在家上学的家长分享心得。
在家上学,说明家长反感目前学校教育过于模式化,老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自己教孩子,可以针对个人特点发展其特长兴趣,让孩子压力小点,童年过得轻松点,但要说“现代私塾”就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我不敢轻易苟同。首先,从目前媒体揭示的细节来看,家长教授的“科目”大多是人文方面的内容,聚焦于陶冶情操,比如诵读经典、琴棋书画,甚至“食疗养生”。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为家长自己的眼光甚至陈见所局限,不是说不需要批判和反省的。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让孩子小学阶段甚至中学阶段在家完成学业,如何与未来的大学教育衔接,不是每个家长都有长远的考虑。学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在各个时期学什么、怎么学,各种知识体系如何安排衔接,都需要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还有对于未成年人学习心理的观察揣摩。而家长自己教孩子,可能是许多人的“第一次”,且是边学边教,如何让孩子不至于因“实验品”而成为“牺牲品”,也是一个问题。
家长对学校教育不认同,很多时候,是对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的社会价值观不认同的一种间接反映。但否定浮躁的社会价值观,进而否定学校教育的短处,不等于可以否认教育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在家上学和学校教育各有长处,关键是,即便是在家上学,教育部门也应建立一种机制,让“现代私塾”这样的边缘教学模式保持其开放性——— 必须接受督导,有专家定期提供建议,而不至于成为神秘而排他的中产家庭独门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