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4 04:18
1981年初,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计划举办一场“农村题材歌曲音乐会”,刚刚调入《歌曲》编辑部工作的陈晓光,恰逢其时,多次跟随中国音乐家协会与各地音协联合组织的歌曲创作小组,赴安徽、四川、广东等改革前沿地区的农村深入生活,在调研中积累创作素材。
在调研过程中,陈晓光亲眼见到乡亲们用艰苦劳动和辛勤汗水改变着家乡面貌;亲耳听到农民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最真切朴素的表达;亲身感受广大农村男女老幼发自内心的欢悦之情。陈晓光的脑海里不停地闪过两个金色的大字——希望!希望在田野上萌发,希望在心底里流淌。陈晓光抑制不住创作灵感的冲动,马上奋笔疾书。虽然三段24句歌词在三个钟头的时间里奔涌而出、一挥而就,但酝酿构思的过程却如心路历程般长达十多年之久。
歌词创作完成后,陈晓光物色到一位作曲的最佳人选,他不动声色地把歌词寄到单位,还对责编作了交代。后来,施光南正在家中创作时接到《歌曲》编辑部的电话,编辑冯世全给他念《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施光南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甚至来不及等编辑把稿件送来,就在电话里一句句地记写下全部歌词。被激发创作欲的他,仅用一天时间,一曲清扬、明快、热情、绚烂,富有乡土风味、时代气息和青春激情的合唱佳作跃然纸上。歌曲谱成后,施光南将其寄还陈晓光,并附上一封长信说明自己的创作想法与艺术追求。陈晓光对曲谱十分中意,感到升华了作品内涵,给听众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1981年岁末的一个深夜,在中央电视台的录音棚里,开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录制工作。歌曲领唱选定杨淑清,而中央广播文工团指挥家聂中明担任合唱指挥,最后歌曲成功完成录制。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 十里果香
哎咳哟 嗬
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
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 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那个东港撒网
北疆哟播种 南国打场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
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 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那个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哟弹琴 姑娘歌唱
哎 咳哟 嗬呀儿咿儿哟
咳
我们世世代代
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 为她增光
为她幸福 为她增 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乡土气息歌词朴实、曲调优美流畅上口,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主题结构上,施光南将全曲的音乐建立在两个基本主题上,一是热烈欢快、锣鼓式节奏的动机,在歌曲前奏和后半部分较为突出;二是豪迈宽广的音调,出现在歌唱的开始,并构成歌曲的主体。民族风味鲜明的音调与铿锵豪迈的进行曲节奏的有机融合,更增添了农村题材歌曲的时代气息。在第一、二段结尾,施光南巧妙运用山东琴书和安徽泗州戏“拉魂腔”真假声结合的特殊唱法,以丰富的花腔和拖腔翻高、八度的大跳进行,使得旋律酣畅淋漓、一泻千里,抒发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同时又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将皖北地区的音乐元素不留痕迹地写进歌曲,隐喻中国改革的序幕在凤阳小岗村拉开。
《在希望的田野上》从总体的意境来讲,同样也是一首抒情歌曲。但这首作品和大多数同题材的抒情作品相比,却因为旋律节奏上的偏快,从而创造出一种抒情之中兼有热情的艺术效果。而这种生机勃勃的朝气与活力,也与改革开放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农村建设场面,相当的合拍。因此,这种在抒情旋律上的加速,其实也是当时中国老百姓在劳动积极性上加速的一种体现。这种用不具表意功能的旋律,来代替文字叙述功能的艺术手法,也正是施光南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文革”期间一些同样赞美家乡的作品相比,作品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它既不留恋过去的辉煌,也不空言未来的昌盛,而是就现实说现实,让现实的繁荣富强自然而然地带出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和联想。这种与过去告别,与现实争分夺秒的干劲,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整个中国社会时代精神的一种缩影。
《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典歌曲,不仅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曲目。这首歌曾是共青团中央推广的歌曲之一,也是1984年国庆“建国35周年大庆”活动的集体舞歌曲。
2007年9月,《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为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搭载歌曲被送上了太空播放。
2014年10月24日,中国探月飞行器搭载“中国音乐芯片”飞向太空,10首音乐作品中就选用了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2年5月25日,该歌曲入选《〈讲话〉精神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