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5 16:55
。与地震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地下水水位的异常升降或泉水流量的异常增减。在封闭较好、受干扰较少的承压含水层中,在应力集中部位可观测到长趋势的地下水异常。
②水质和水温的异常变化。在砂、粘土层的沉积物和断层破碎带中,孔隙度减小,水被挤出,邻层地下水通过弱层发生越流,砂层在压力下改变微结构,发生液化和管涌。结果除水位升降外,还可引起井水、泉水变浑、变色、变味以及翻花、冒泡异常现象。
③水中溶解气体含量的异常变化。异常成分随地下水赋存的岩性和交替条件而异,异常幅度与构造部位、岩性、井孔结构等有关。
④大量气体通过包气带逸出。地壳最上部为未被地下水饱和的包气带,其气体微动态对压力、温度变化很敏感。在活动断裂带的交叉、转折等部位,岩石微孔隙、裂隙中可挤出平时不能自由运移的一些气体。
观测和研究构造地震孕育过程中和发震前后的地下水异常现象,可为研究发震过程和探索地震预报提供途径和资料。
震前地下水发生的异常变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是预测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地震之前,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由于地下水与河流之间存在互相补给的关系,震前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河水流量的变化。
典型异常事例:
1966年,苏联的塔什干发生一次5.6级地震。该地区有一口2000米的深井,自1961年起至震前,井水中氡的含量增加了3倍,地震发生后又恢复正常。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利用井水开展氡气测量,用以预报地震。
1970年1月云南玉溪大地震前,某公社旱情十分严重,但在大震前六、七天,却有几口井的水位突然显著升高,有的甚至溢出井外;那里有几条河,在天旱无雨的情况下,突然变浑而且流量增大;在极度震区,某村的一口甜水井,不仅水位急剧下降,而且水的味道也变咸变苦,相反,有的井水却突然变甜;有的井水,煮的饭变红,用来做豆腐、豆浆不能板结。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之前,先后发现467口井水位有升降变化,此外出现井水翻花冒泡、变浑、变味、变色、浮油花等总共449起。又如,丹东市郊九连城公社套外三队的一口井在震前井水严重发浑无法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