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5 00:07
元代时期,十字街始建。
明代时期,十字街更名为鼓楼下大街。
清代时期,以后门桥为界,地安门外大街北段称鼓楼大街,南段称地安门大街。
民国元年(1912年),地安门内大街随原皇城禁区开放,社会车辆由此开始通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地安门外大街修建沥青路面。
1949年,地安门外大街南北两段合并,统称地安门大街。
1955年,地安门大街改称地安门外大街。
2012年,地安门外大街改造工作启动。
2021年4月29日,地安门外大街启动复兴计划立面提升工程。
2022年4月1日,地安门外大街路面得到整修。
地安门外大街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境内,于西城区东部,北起鼓楼西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
截至2024年7月,地安门外大街西侧地安门百货地下二层设有地下停车场。
鼓楼西大街设置有座椅、绿植和花坛等配套设施,配置了路灯、电箱等公共设施,统一放置在设施带中。
截至2024年7月,地安门外大街为市政道路,免费通行。
2024年4月15日起,地安门外大街禁止除7座(含)以下载客汽车和公交车以外机动车通行。
2021年6月起,地安门外大街沿线重点整治对象的屋顶得到修缮改造,二层违建基本拆除,屋顶全部完成修缮整治,空调全面消隐、太阳能板全部撤除,使与历史风貌呼应的地安门外大街景观得以廓清再现。
2022年3月,地安门外大街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地安门外大街沿线有火德真君庙、万宁桥等多处文物古迹。
火德真君庙是祭祀火神的一座道教庙宇,于唐贞观六年(632年)修建,元至正六年(1346年)修缮,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改建。火德真君庙保留了明代的形制和格局,是北京历史最久、规格最高的火神庙,现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宁桥,又称后门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桥初为木构,后改为单孔拱券石桥,南北向长34.6米,宽约17米,桥拱净跨度约7.2米。万宁桥于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遗产构成。
地安门百货商场,简称“地百”,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段西侧,于1952年创立,于2013年进行升级改造,于2022年12月31日重装营业。地安门百货商场为整体两层局部四层建筑,经营潮玩零售、国潮餐饮、艺术文化和高端办公等业务。
地安门外大街因南端原为皇城地安门而得名。
《燕都丛考》记载:“地安门外大街最为骈阗。北至鼓楼,凡二里余,每日中为市,攘往熙来,无物不有。”证实了地安门外大街自鼓楼建成后就一直就非常繁盛。
“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对区域发展沿革及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梳理,打造中轴线文化探访路,融合两侧街区的“什刹海——护国寺——新街口”文化探访路和“南锣鼓巷——雍和宫”文化探访路,吸引公众探寻历史,并带动更多文物开放展示、文化设施共享,进一步增强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
地安门外大街历史上承载的商业功能延续至今,是中轴线上形成时间最早、形态最稳定的商业街市,体现了“前朝后市”的中国古代传统营城理念。(文旅北京 评)
地安门外大街是中轴线的重要构成,是北京城市发展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评)
地安门外大街自元代形成以来,既是北出皇城的必经之路,也是老北京“后市”的所在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前朝后市”的营城理念,其历史上承载的商业功能延续至今,是中轴线上形成时间最早、形态最稳定的商业街市。(《北京日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