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热对流

更新时间:2024-03-09 00:41

地幔热对流是一种地震成因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地下赋存着众多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质,由于其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地下岩石物理化学状况的改变,使得岩层中积累了巨大的热能,再加上上部岩石的巨大压力,使地球内部物质具有了可塑性和流动性。

各部分岩石性质的不同,使温度、 压力的分布也不均衡,这样,在重力作用下,地球内部的塑性物质就会像液体或气体那样发生对流现象:地核中的高温高压物质上升至地幔,运动到地幔上部后把热量传递给地壳岩石,上部冷却后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开始下降,形成一个热流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当下部高温物质上升至地壳时,对流作用将使高温物质发生水平方向的移动,会带动地壳随之移动而产生水平位移;当这些物质冷却后开始下沉时,又会造成地壳随之下降,下降部位同时会受到两侧来的压力,使得地壳产生挤压变形,形成褶皱。这种在地幔内部进行的热对流循环作用,必然会使内部物质产生分异现象,这种分异现象是长期而缓慢进行着的,并引起了地壳的沉降运动,这种沉降会在不同地区产生挤压和引张,从而造成岩层的褶皱和破坏,导致地震。

由于这种高温物质的对流运动需要积累相当多的热能,在这些热能释放一次后,要有一段时期进行再次积累,因此在地幔中进行的对流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连续的,从而使地壳的构造运动也出现了不连续性,有了活跃期和宁静期之分,在统计上,宁静期延续的时间往往比活跃期长数倍。这种构造活动的不连续性可能就是造成地震活动出现活跃期和宁静期的原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