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2 22:36
地支纪时法是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纪时,是为地支纪时法。
子(zi)三声
丑(chou)三声
寅(yin)二声
卯(mao)三声
辰(chen)二声
巳(si)四声
午(wu)三声
未(wei)四声
申(shen)一声
酉(you)三声
戌(xu)一声
亥(hai)四声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地支纪时法与今序数纪时有一定对应关系。
具体划分为: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每个时辰有正和初两种说法,未到正时就是初。
举例:
以子时为例,23:15又叫子初一刻,因为未到0:00;而0:15则叫子正一刻,因为已经过了0:00;而0:00就是正子时(每十五分钟为一刻)。
以辰时为例,7:45又叫辰初三刻,因为未到8:00;而8:45则叫辰正三刻,因为已经过了8:00;而8:00就是正辰时。
以未时为例,13:30又叫未初二刻,因为未到14:00;而14:30则叫未正二刻,因为已经过了14:00;而14:00就是正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