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杨梅

更新时间:2023-11-28 11:59

地杨梅(Luzula campestris (L.) DC.)是灯心草科地杨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30cm。茎丛生,地下有小块根。 具有清热解毒。治赤白痢的功效。生于山坡、草原或平地,主要分布在于云南、东北及河北、河南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9-28(-40)厘米;根状茎粗壮,较短,匍匐,须根褐色。茎直立,疏丛生,圆柱形,直径0.8-1.5毫米,具纵条棱。叶基生和茎生,禾草状;基生叶长3-8厘米,宽2-4毫米,顶端钝加厚成胼胝状,边缘具缘毛;茎生叶常1-2枚;叶鞘筒状紧包茎,鞘口有较密的丝状毛。花序由3-7个头状花序组成,排列成聚伞状,各头状花序具长短不等的花序梗;总苞片线形,长1.5-2.5厘米;头状花序半球形至球形,直径6-8毫米,含花5-10(-12)朵;花梗甚短,基部常有2枚苞片,宽卵形至卵状三角形;每朵花下具2枚膜质小苞片,宽卵形,长约2毫米,宽约1.4毫米,顶端锐尖或撕裂状,边缘有稀疏小齿或近全缘;花被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宽1-1.5毫米,内、外轮近等长,顶端锐尖,边缘膜质,淡红褐色或黄褐色;雄蕊6枚;花药长圆形,长1.8-2.2毫米,黄色;花丝长0.4-0.5毫米;子房卵形,长约1毫米;花柱长约1.1毫米,比子房稍长;柱头3分叉,长约2毫米。蒴果三棱状宽长圆形至球形,或有时倒卵形,长2.5-3毫米,短于花被片,黄褐色。种子长圆形,长1.1-1.3毫米,红褐色,基部具黄白色的种阜,长0.4-0.6毫米。染色体:2n=12。花期5-6月,果期6-7月。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小块根。叶丛生;细长而尖,边缘有白色长毛;叶鞘闭合包于茎上。花轴自叶丛抽出,高约20厘米,密生小花,排列成头状的穗状花序;花赤褐色带黑,花被6片,广披针形,先端尖;雄蕊6枚;子房1室。蒴果开裂,具种子3粒。花果期春、夏。

生长于平地、山坡或草原。分布中国东北等地。

【原形态】 1.茎丛生,地下有小块根。叶鞘闭合;叶线形,长7-15cm,宽2-6mm,边缘具缘毛。花序自叶丛中抽出,排成1个头状花序;花被片6,白绿色至赤褐色,长2.5-3mm;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2/3,花药狭长椭圆形,花丝较短。蒴果淡绿色至淡褐色,长约等于花被片。种子3颗,暗褐色;种阜淡黄色,长约为种子1/2。花、果期4-6月。

2.多花地杨梅 多年生草本,高12-50cm。叶鞘闭合;叶线形,长5-10cm,宽约4mm。花序常由5-12个小头状花序集生成聚伞花序;小头状花序梗长短不等,多花;先出叶宽卵形,边缘有小齿和缘毛;花被片黄褐色或黑褐色,长2.5-3mm;雄蕊6,花药长约为花丝2倍;柱头刷状而旋卷。蒴果近卵形,淡绿色到淡褐色,长约等于花被片。种子卵形,长1.5mm,暗褐色;种阜淡黄色,长约为种子的1/2-1/3。花、果期7-8月。

药用价值

【药用植物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耐严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严,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宜选择肥沃、疏松的坡地或林下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每殖,直播法。夏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贮藏待播。翌年春季,按行距20cm开浅沟条播,上覆细土1-2cm。 田间管理 播后注意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定期清除杂草、松土;生长期施肥1-2次。

【药材基源】为灯芯草科植物地杨梅和多花地杨梅的全草或果实。

【功用主治】《本草拾遗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拉 丁 名】Luzula capitata (Miq.) Miq

【科目来源】灯芯草科植物

【药用部位】地杨梅的全草或果实。

【性味归经】《本草拾遗》:“味辛,平,无毒。”入胃,肠二经。

地杨梅属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直伸或横走,具细弱须根。本属约70种,广布于温带和寒带地区,尤以北半球为最多,少数种分布在靠近热带的高山地区。生长在山坡林缘、水沟边或路旁、溪边湿草地。我国有16种,1亚种和3变种,主产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