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泉

更新时间:2022-08-24 03:38

《地泉》是近代作家阳翰笙所撰的一本长篇小说。初版时间为1930年10月。

内容简介

《深入》以贫苦农民老罗伯一家的觉醒斗争为主线展开情节:1927年秋,在江南水乡陈镇的农村,老罗伯一家为交不起田主王大兴的田租而发愁。罗妈妈自叹命不好;老罗伯虽然怀念被打散前的农会的威势,不相信天命,认定过去、现在,甚至于将来的一切穷困、饥寒、欺凌、侮辱.....都是因为有受官厅保护的田主的存在,但是他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摧毁田主的势力;儿子罗大参加了地下农会的活动。在农会会长、职业革命家汪森的启发、组织下,陈镇的贫苦农民决定组织起来抗租、杀田主,武装暴动。老罗伯觉得这办法既可行又可怕,他不顾儿子的劝阻,去请教“同宗”富户罗九叔。罗九叔不仅没有给老罗伯出什么主意,反而大骂农会。由此老罗伯认识到有钱的人都靠不住,坚定了抗租的决心,和儿子一道参加了杀田主的暴动。暴动在汪森的领导下,做了充分的准备。陈镇年轻的小学教师梁子琴负责与乡董钱文泰、警察局长胡奎、田主王大兴周旋,刺探敌情。经过调查研究,摸清了敌人的武装力量及其部署,农民们便揭竿而起了。先是利用美人计,攻入警察局,缴了警察的枪支,杀死胡奎。接着兵分两路围攻钱文泰和王大兴的庄舍,经过激烈的战斗,老罗伯负伤,罗大英勇牺牲,最后打下庄舍,活捉钱、王。在祝捷会上,老罗伯被誉为“老英雄”,发表了悲壮的讲话。暴动农民群情激昂,当场枪毙十几个大地主。会上汪森宣布“第一我们要全体武装来对付我们的敌人,来保障我们的胜利。第二要组织一个平民委员会来分配土地处理政务。”武装起来的农民开始了新的斗争。

《转换》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怀秋等由幻灭沉沦到振作追求,终于成为革命中坚的转变过程:两年半前,林怀秋和梦云都在W大学学习,那时他们都是要求进步的青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以后,他们分别逃到H埠,在这里梦云继续在校学习,不断追求,而林怀秋则面对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束手无策,灰心丧气,陷了幻灭的悲哀。他既没有胆量杀人,也没有勇气自杀,只好走向沉沦,“在酒精中寻求刹那的陶醉,在肉色中追求刹那的快感”,沦为以酒精和女人麻醉自己,写写两性小说的无聊文人。梦云为挽救林怀秋,介绍他结识了女革命家寒梅。由于寒梅的启发教育和梦云的鼓励,林怀秋虽有思想反复却终于重新奋起。他改名换姓,打入敌军当了军团的书记官,在反动军队里进行革命活动。《深入》里的农会会长汪森,这时已经领导农民武装攻下了十几个县。林怀秋所在的部队抓到一个为汪森刺探情报的老头和化装成打柴农妇侦察敌情的寒梅。林怀秋认出寒梅。在老头和寒梅的配合下,他组织两营军队哗变,与汪森的部队配合开展武装斗争。梦云也因反抗家里逼婚,与家庭断绝经济联系,在寒梅的指导下,进工厂当了女工。

《复兴》是以1930年五、六月间上海法商电车公司工人的罢工斗争为背景构思故事情节的。小说从工人代表阿林、阿雷与公司大班谈判,提出七条要求遭到拒绝写起,写了阿林和阿雷的分歧。谈判破裂,海上闻人陆先生出面调停,阿林坚持“罢工不是儿戏,罢工是作战,我们不战胜资本家,不战胜帝国主义,我们便不应自己脱逃”,拒绝调停;阿雷则认为“我们当拚则拚,不当拚则止”,主张灵活掌握。在罢工委员会上,阿林和阿雷为代表的两种意见展开了争论。总工联代表小柳支持阿林,认为工人的罢工斗争“早已把我们的敌人吓得发抖!”我们“只有斗争!斗争!”阿林还得到了患肺病的妻子和梦云的鼓励。《转换》中的梦云在这里已成长为纱厂女工的领袖。作为总工会的执行委员,她向小柳传达了总工联开会的情形,异常兴奋地说:“这时正是暴风雨快要到来的时候了啊!加快的努力吧!加快的努力吧!革命已经复兴了!革命已经复兴了啊!”《转换》中的林怀秋,这时也作为红军代表来到上海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革命的英雄、美人重相会,怀秋向梦云传达了苏维埃会议关于军事策略的决定:(一)集中兵力,(二)攻打大城市。梦云深受鼓舞,认为“在任何的中心城市爆发一次政治的总同盟大罢工”,乃是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标志。在电车工人大会上,面对一千多工人,阿雷、党部代表李民权和小柳的讲话,使矛盾更为激化。御用工会的流氓、捕警搜捕阿林,这时阿林已置个人的家庭、生死于不顾,“澎湃在脑中的,只有对阶级敌人的复仇,复仇,复仇!只有对这现社会的私有制的抗战,抗战!”小说最后以罢工工人走上街头,捣毁御用工会,改组了罢工委员会,成立自己的组织而结尾。梦云虽然爱上了怀秋,但是又觉得这是落后的小资产阶级干的,与怀秋各自奔向武装斗争的前线。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关于《深入》,1927年初冬,作者去乡间养病,就在作者住不多远的村中突然起了一阵“土地的咆哮”,作者受到了乡间农民们的启示,深受农村文化及现状的影响,想着自己的足迹曾经踏过而同时也正在咆哮着的南边的海岸,于是开始计划起《深入》的腹稿来。

《转换》是写作于1929年的夏间。那时正是一般人所说的中国的“苦闷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在大都市的上海反映得特别鲜明。在上海,作者曾目击着许多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在这一时期中徘徊,犹豫,苦闷,四处找出路而又摸不着出路。可是,这一时期毕竟很短促,新的活力是不断的从这“苦闷时代”里新生出来的,所以也有不少的人从苦闷徘徊中毅然的走回战线中来,更有不少的青年因为失去了一切躲闪的余地大踏步的跑到前线上去,《地泉》中的《转换》就想去反映这一转换时期,来明示出一条当时的人们应走的大道。

《复兴》的时代背景正处于丁玲所写的《一九三〇年“夏”上海》的时候,那时有好多人都在这一“复兴”时期中发了狂,说大话,放空炮,成了这一时期的时髦流行病,作者身在上海,受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创作出了《复兴》。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三部曲的《深入》,通过老罗伯一家的觉醒过程表现大革命失败后的农村斗争,显然有那种不甘革命仅处于低潮的一厢情愿式的描写。另一中篇《转换》,1929年初版时原名“寒梅”,写的是大革命失败后一群知识者如何经幻灭、颓伤到重新投入追求的历程。第三部《复兴》转而写工人运动,以当年1930年上海法商电车公司工人的罢工为基本线索,用粗放的、狂暴的语言表达都市革命斗争在“左倾”思想领导下的奋力再起。作品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屠杀革命群众的罪行,批判了在白色恐怖面前屈膝投降的变节者,发挥了鼓舞革命群众继续战斗的作用。《地泉》表现了鲜明的政治进步性和强烈的战斗精神,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真实。

艺术特色

《地泉》的人物处理寄托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寓含着作者的政治愿望。作品体现出了个人主义的英雄主义倾向、浪漫主义倾向、才子佳人英雄儿女倾向以及幻灭动摇的倾向,表现了普洛革命文学的特点。

《地泉》虽多少带有当时流行的革命文学作品的特征,但并不明显。《深入》写的是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整个作品里面只有革命,没有恋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重群像的展示而不注重个性的刻画,这对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自然会产生影响,但是在当时却是受到“左联”鼓励的创作方法。而《转换》《复兴》写了林怀秋这样一个“突变式的英雄”以及他与女革命者梦云之间源于革命也终于革命的爱情,也涉及革命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革命加恋爱的题材问题,但并没有展开很多笔墨。作品叙述的重点,仍然是落在革命上面。

《地泉》在情节的安排上具有跳跃性,三部作品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同时也是独立的。《地泉》在艺术上的明显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整部《地泉》囊括了广阔的社会图景,表现群众场面颇有力度,但没有像样的人物与故事。作为小说,只觉得充满闪动的画面、口号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情绪。《地泉》属于叙述文学的小说,叙述的本质是虚构,在《地泉》中存在着“现代革命符码”与“现代革命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如果要找左翼初期的概念化作品,《地泉》是个典型。

作品评价

近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地泉〉序》:在这类作品中是“脸谱主义”地去描写人物,“方程式”地去布置故事和用标语口号的言辞去表达感情。《地泉》就属于这类“公式化”的作品。

近代电影剧作家、文艺理论家郑伯奇《〈地泉〉序》:普洛革命文学第一期的作品。

近代文学家瞿秋白《〈地泉〉序》:《地泉》的路线正是浪漫蒂克的路线。

近代作家、文学理论家钱杏邨《〈地泉〉序》:确立了中国普罗文学的基础。

作者简介

阳翰笙(1902-1993),文学、戏剧、电影作家。原名欧阳本义,祖籍湖南安仁。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回沪后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主要领导“左翼剧联”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直担任文艺方面的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地泉》,电影剧本《塞上风云》《万家灯火》等,话剧剧本《李秀成之死》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