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红飘带

更新时间:2024-04-25 13:28

《地球的红飘带》是由魏巍原著、王素改编、沈尧伊绘制的一套连环画。该连环画共五册,根据当代作家魏巍创作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中的内容编绘。

内容简介

《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主要讲述了中国红军长征道路上发生的故事,共分两册介绍。上册主要介绍了红军湘江突围,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北上巧渡金沙江,通过彝区,准备强渡大渡河等内容。下册主要介绍中国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过原始森林,翻过雪山,越过草地,打开北进道路,张国焘制造种种借口不肯北进,另立“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为首的党中央和一、三军团的红军越过了长征路上最后一道天险一腊子口,建立陕北根据地等内容。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连环画这个过去不为美术家和社会所重视的“小人书”,在鲁迅的倡导下,在新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到80年代,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其社会的教化功能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作为一种图书的连环画,其图文并茂的独特形式,区别于其他的书籍。在这40年的发展中,连环画有着数量众多的品种,有着惊人的数量,与之相应的则有了一批以绘制连环画而蜚声画坛的连环画画家。而通过绘制连环画以达到提高绘画和创作水准的目的,连环画的绘制又成为绘画的一项基本功,在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中承担了特殊的使命。

连环画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演变、定型、发展的过程。1949年之后,在延续和发展延安以来的革命文艺传统的文艺方针的导引下,在社会的现实要求中,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表现革命历史的连环画相继出现,而连环画整体的艺术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虽然,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老一辈连环画画家受到了冲击,影响了连环画的创作和发展,但是,与其他文艺形式相比,连环画的创作在品种和数量上,也显现出一定的“繁荣”,特别是一批年轻的连环画画家脱颖而出,也成为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特别的现象。“文革”结束之后,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进入了一个历史的高峰期,特别是在艺术表现的多样性方面,则显现出连环画事业的繁花似锦。1985年之后,随着电视的普及,随着电视中动画片的播映,孩子们看到了动态的、能够说话的动画形象,连环画相形见绌,受到了孩子们的冷落,销售积压,品种短少,画家退出,出版转行,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开始进入历史的低谷,直至在全军覆没之中成为一个艺术的品种,成为收藏的一个对象。但这种情况却因为一部连环画的出现而产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原社长姜维朴看到法国出版的一套表现中国工农红军的连环画册,共240幅作品,印制精良。他觉得西方的画家和出版商都如此关注中国的长征,我们也应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现长征历史。虽然当时正处于中国连环画逐渐式微的时期,但出版社还是提出了“长征”这个重大选题,决定以出版一套超过800幅作品的大型连环画来记录长征史实,为后代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7年,作家魏巍在《当代长篇小说》杂志上发表了《地球的红飘带》。这部讲述红军长征历史的47万字的长篇小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经过研究,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决定以这部小说为蓝本,改编创作连环画。

创作过程

接受改编任务后,沈尧伊内心激动。对于长征历史的研究,沈尧伊在很早就开始了。1971年1月至1972年,沈尧伊在部队锻炼期间,曾帮助部队共青团整理团史,因此收藏到一套别人不要的长征地图。凭着这张地图,他在1975年用3个月的时间,首次重走了长征路。在这之后,他创作了许多表现长征题材的油画和连环画。这些油画和连环画为《地球的红飘带》的创作奠定了背景资料和创作技法的基础。尽管这样,对于这次创作,沈尧伊还是提出了更改的要求。他说:“连环画和别的画种不一样,单幅画有时可以很多东西都不涉及,但连环画几乎什么都要涉及。如果没有切实的调查和研究,很多东西只能虚笔带过,是画不好的,而这也正是造成连环画作品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直接和长征有关的摄影图片几乎没有,这给沈尧伊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基于此,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决定让几位主创人员去长征路上实地考察。从1988年开始,沈尧伊先后四次踏上长征路,画了大量风景色彩写生、速写、采访图记等,收集能够用于创作的环境、道具资料,多次访问当年参加长征的老红军。

沈尧伊本着严谨的创作态度,不仅重新考据历史,还力求博得“与军事史家对话”的资格,对红军在不同时期用的武器也做了系统的梳理。为了一些细节,他特地请教老红军,并参考长征路途中当地老百姓的回忆。他为老红军刘英、杨成武画出红军当时的各种武器装备,向他们请教造型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他对朱德用过的手枪、红二方面军用的山炮、红一方面军电台用的收发机都有过仔细的研究。在绘制“遵义会议”这一部分时,沈尧伊翻遍了所有有关遵义会议的历史资料,各位与会代表的位置、神情、说话时下意识的动作甚至连最小的细节也不放过。如毛泽东在会议上抽的是什么牌子的烟,他经过调查下笔绘制了出来。在连环画的结尾部分,有一幅描绘陕甘支队所有团以上干部在长征结束后开会合影的画面。为创作这幅画,沈尧伊专门去当地博物馆一一查出参与者的姓名和照片,还走访了他们的子女。

在创作风格上,沈尧伊认为应该用一种特别的画风表现长征特殊的感觉。经过反复实践,他选用了兼绘兼刻的方法,将木版、石版和铜版的制作方法融合;而在纸张材料选用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沈尧伊在板纸和卡纸上用立德粉、胶水和油墨制作出具有颗粒状特殊肌理效果的底子,再用油画笔或毛笔蘸墨画出小稿,最后用刀刮出具体的人物和景色。这种独特的技法,使《地球的红飘带》产生了兼具许多画种的风格。

艺术鉴赏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绘画将素描的严谨造型、木刻的表现力度、石版画丰富的颗粒感等特点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三者相结合准确、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历史场景的原样,表现出战争的恢宏气度和战争场面的特有的凝重之美,刻画出了历经艰险、叱咤风云的红军将士们的形象和内心世界,表现出了山河呼啸、硝烟弥漫的战斗环境的灵魂。作者力求有技巧而不露技巧的痕迹,技巧服从风格的需要,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

在绘画结构版式上,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打破传统模式,采用单页方形、竖形、圆形和双页全景图等多种形式。其中大量宽银幕式的全景图,横跨两页,容量大,画面气势宏伟。

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是《地球的红飘带》的艺术特色之一。它反映在初始的创作理念中。也表现在整个创作过程的努力中。这种历史的真实性是以文献性为基础,同时又是以文献性为考量。

《地球的红飘带》的历史文献性首要体现在连环画脚本与绘画的相互关系上。连环画脚本是一种文字上的、文学意义上的文献,而与之相对应的连环画则是一种图像上的、视觉意义上的文献。二者的结合则促成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性的再现。通览全部作品,绘画与文字内容的结合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绘画者通过努力,将文字所表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作了视觉的表现。或延伸推展,或提炼精简,或将流动性的过程固化为一个特定时空的瞬间,使之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

作品评价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姜维朴《长征精神的颂歌——〈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简介》:“表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连环画作品,过去虽然也出版过一些,但《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根据魏巍原著,王素改编、沈尧伊绘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是最为突出的一部。”

《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华君武:“这次全国美展,大家认为成绩平平,很多同志讲,比如油画等没有力作,但是《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确实是力作,不仅是在政治思想内容是力作,在艺术上也是力作。”(注:“这次”是指全国第七届美术展览)

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地球的红飘带》的适时出现,表现出了强烈的针对性.这之中既有一如既往的坚持和恪守,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创造。人们在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并没有感受到那种刻意的迎合和趋时。人们感受到的是艺术家的一种精神和力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艺术自觉。”

作品影响

1989年,《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

1991年7月12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晨览》颁奖大会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连环画《地球红飘带》获金牌奖。同年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和脚本二等奖。

作者简介

魏巍(1920年-2008年),现代作家、散文家、诗人。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伙凤凰》《东方》等。

王素,《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脚本改编者,曾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编辑。

沈尧伊,1943年10月出生于上海。曾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2年荣获文化部优秀专家、1999年荣获国事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