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兰

更新时间:2023-11-10 12:13

蟾蜍兰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有细软毛,嫩时较多,老时渐脱落,上部多分枝,二叉状。基部叶宽椭圆形,花后凋落,下部叶互生,稍有柄,宽椭圆形、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5—8厘米,顶端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的锯齿,深浅不等,表面绿色较深,光滑或略粗糙,背面有细软毛和腺点,上部叶长椭圆形,无柄,向上逐渐变小。头状花序多数,沿枝条1侧着生于叶腋,近无梗,有时下垂,黄色,直径6-10毫米,总苞钟形或半球形。瘦果长约3.5毫米,有纵沟多条,顶端有短喙。花果期6-10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粗壮草本。茎高60-100厘米,圆柱状,下部木质,近于无毛,上部密被短柔毛,有明显的纵条纹,多分枝。基叶于开花前凋萎,茎下部叶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16厘米,宽4-7厘米,先端钝或锐尖,基部楔形,三面深绿色,被短柔毛,老时脱落,几无毛,叶面粗糙,下面淡绿色,密被短柔毛,有细小腺点,边缘具不规整的钝齿,齿端有腺体状胼胝体;叶柄长5-15毫米,密被短柔毛;茎上部节间长1-2.5厘米,叶较密,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阔楔形,无柄或具短柄。头状花序多数,生茎端及沿茎、枝生于叶腋,近无梗,成穗状花序式排列,着生于茎端及枝端者具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5毫米的苞叶2-4枚,腋生头状花序无苞叶或有时具1-2枚甚小的苞叶。总苞钟球形,基部宽,上端稍收缩,成熟时开展成扁球形,直径6-8毫米;苞片3层,外层较短,卵圆形,先端钝或短渐尖,膜质或先端草质,具缘毛,背面被短柔毛,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或具不明显的啮蚀状小齿。雌花狭筒状,长1.5毫米,两性花筒状,长2-2.5毫米,向上渐宽,冠檐5齿裂。瘦果长约3.5毫米。

分布范围

产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各省区及河北、陕西等地。生于村旁、路边荒地、溪边及林缘,垂直分布可达海拔2000米。朝鲜、日本、越南、缅甸、锡金、伊朗和苏联高加索地区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广东。

主要价值

名称

蟾蜍兰

释名

天名精,亦名天蔓菁、天门精、地菘、玉门精、麦句姜。果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气味

(叶、根)甘、寒、无毒。李明珍说:“微辛、甘、有小毒”。

主治

1、吐血。用晒干研细,每服一、二钱,茅花泡汤调服。

2、咽喉肿塞,痰涎壅滞。用天名精根、叶捣汁,鹅毛蘸取扫入喉部。又方:用天名精、鼓捶草一同捣汁灌下。灌喉不行,可灌鼻。有吐就好。又方:天名精(春夏用茎,秋冬用根)一把、青矾半两,同研细,点患处,食吐脓血、痰涎即愈。

3、风毒瘰疬。用地菘捣烂敷患处,药干后即更换。

4、疔疮肿毒。用地菘叶和酒糟一起,捣烂敷患处。

5、蛔虫、蛲虫。用鹤虱研为细末,每服一匙,肥肉汤送下

药用价值

全草入药,止血、利尿、清热解毒、破血、生肌。瘦果中药称“北鹤虱”,可驱除绦虫、蛔虫。全草水浸液可做农药,杀青菜虫、地老虎、守瓜虫等。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小毒,对人皮肤能引起过敏性皮炎、疮疹;动物试验有中枢麻痹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