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4-09-29 12:16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地处北京市,由中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亲自创建,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事业单位(正局级)。

历史沿革

1956年,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室成立,后改称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研究所。

1965年,地质力学研究所昌平十三陵古地磁试验站始建。

1984年,原研究所下属油气研究组更名为能源地质研究室。

2000年,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直属事业单位。

2007年,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实验室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

2012年,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与极地地质研究室成立。同年,地质力学所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能源地质研究室调整为能源研究室,成立活动构造研究室,极地地质研究室扩展为极地与月球地质研究室。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4年5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有在职职工224人,其中130人具有博士学位,110人具备高级技术职称。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拴宏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张拴宏

国家杰出青午科学基金:张拴宏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李建华、王文磊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拴宏

白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第二梯队人才:张拴宏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料投创新人才工程第三梯队人才:郭长宝、李滨、李建华、刘晓春、谭成轩、王文磊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青年科技人才:李宗星、裴军令、全亚博、王涛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古构造重建研究团队、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团队、国家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创新团队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郭长宝、李滨

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陈正乐、高杨、郭长宝、李滨、李宗星、刘晓春、谭成轩、王涛、杨志华、张重远、张拴宏

李建华、张控宏

李宗星、王文磊、吴中海、姚鑫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李建华、张拴宏

谷德振青年科技奖:高杨、李滨

科研部门

根据2024年5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有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中心2个。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地壳应力应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宝鸡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地应力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实验室: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油气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中心: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极地地学研究中心

设备仪器

根据2024年5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下属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有仪器设备23台(套), 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15台/套。

根据2024年5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图书馆藏有地质学为主的各类专业书刊10万余册,日常除及时馆藏所内业务发展需求的图书资料外,自2008年起,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为在职职工提供远程实时在线获取中国地质图书馆数字资源与服务。资料室藏有2万余份地质资料及建所以来大部分科技项目的技术档案可供借阅,并协助各结题项目进行地质资料汇交,为所承担的各类项目实施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服务支撑。

学术交流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与国际地学界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6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IAEG-C24)秘书处、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和古地磁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监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所。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在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极地地质、资源及油气地质调查评价、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24项,出版专著50部;发表SCI/EI各类论文1241篇。涉及的重大工程主要包括:青藏铁路工程、滇藏铁路工程、泛亚铁路、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三峡引水工程等。完成了我国南极大陆第一张中比例尺地质图,进一步科学地确定普里兹构造带的性质、结构与组成、延伸,研究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及构造变形时代。运用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开展矿田构造研究,发现了一批矿床;油气和页岩气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果。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基础地质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主要参与“国土资源大调查”与“地质矿产调查评价” 专项的调查与研究,负责承担多项相关项目;同时负责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一项,“特殊地质地貌去填图试点项目”。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多篇。

2021年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其中重点基金项目1项、面上基金11项、青年基金6项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矿田构造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计委科技找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原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地质大调查项目等80余项。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能源地质研究室承担并完成国家重大专项、“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及油气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总经费达亿元以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地质灾害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铁道部、交通部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数十项,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壳稳定性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及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科研人员共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和地质调查等各类项目75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独立和合作出版专著16部。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矿田构造研究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四等奖18项。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地质灾害研究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参加单位)、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曾10次荣获省部级等奖项及称号。

学术期刊

《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WJCI来源期刊,被Scopus、DOAJ、Georef、JST、PA、CA、EBSCO、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平台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拥有学术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术学科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术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学术学科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同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固体地球物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教学建设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有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29人。有在站博士后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42人。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内一年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不分等级,凡符合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申请基本条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均可享受;二、三年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主要根据研究生上一学年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与综合表现进行评定。同时设有四种奖助,分别为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程裕祺优秀研究生奖,程裕祺优秀毕业论文奖。

2012年,研究所李建华副研究员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贺承广获“程裕淇研究生奖”,冯振、许伟获“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

2013年,研究生辛鹏获“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研究生李建华、孟文获“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

2015年,研究生吴玉获得“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研究生唐玲获得“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

文化传统

爱国、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新时期“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现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