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12:42
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广东省深圳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客家人视之为吉祥物,民间有“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的说法,后人常借舞麒麟表达对好时好运、百事兴旺、生意兴隆等美好生活的向往。
坂田永胜堂麒麟队是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组建的,当时为了避免强盗及外村人的欺负,坂田村村民外请了一位花名为“熬头四”的教头回村,村民们希望从他身上学到一些拳脚功夫,用来防身。后来,“熬头四”在坂田村成了家,正式定居了下来。为了增加习武人的兴趣,同时增加收入,熬头四根据猫的动作创编了永胜堂麒麟舞,并组织居民习练舞麒麟,创建了一支名为“永胜堂”的麒麟队。在岁时节庆期间,麒麟队到各村落进行舞麒麟表演。¨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的名称蕴涵着人们对麒麟的尊崇,同时也代表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
从1841年开始,永胜堂舞麒麟受邀在各地进行表演。
民国时期,永胜堂舞麒麟曾在香港地区进行表演,第七代传承人刘兆光曾在香港开设武馆,并传授舞麒麟。
在组建麒麟队时,祖师爷“熬头四”定下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一直沿袭,如新队员入行时要接受堂主(负责人)的师训;学舞麒麟前要先学习武术,从扎马步开始,基础不牢,不准学习舞麒麟动作;队员学习到技术后,不能轻易传授给别人,要学习舞麒麟,就必须先拜师;学武之后不能欺负弱小、惹是生非;队员之间要相互团结,要以麒麟队为荣;两支麒麟队相遇时,一定要将自己的麒麟头按低,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等等。永胜堂里仍保留着祖师爷的师训“学成武艺勿欺人,练就功夫须守己”。尽管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需要以武力解决居民之间的矛盾,但通过舞麒麟传递的“施仁、守德、祥瑞、太平”的精神是不变的。
每逢春节拜年、娶妻迎亲、新宅落成等喜庆活动,坂田永胜堂麒麟队便受邀前往表演舞麒麟。随着多年的表演,这种文化现象也逐渐深入到坂田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舞麒麟也由原来单纯的节庆和民俗活动演变成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和强身健体的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坂田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氛围。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常在春节期间或平时民间的喜庆场合表演,表演时间在1小时左右,表演前需进行麒麟头开光仪式和表演前仪式。传统坂田永胜堂麒麟舞表演主要包括舞麒麟和武术表演,舞麒麟一般由两人完成,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被。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传统的套路,主要用于训练时采用。还有一种是为了适应表演需要,而进行部分变化创新,但仍然保留了传统套路核心的动作和组合。
永胜堂麒麟舞主要是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并融合武术的一些基本步伐和伏、卧、弯、腾、跃、跳等动作来表演,以此为观众传递麒麟送福,传递吉祥喜庆之意。其中麒麟舞表演套路包括麒麟出洞、嚼脚、弄麒麟尾、打瞌睡、摆青、踢青、采青、水仙花、十字清、游花园、麒麟翻王等环节。舞麒麟结束后,紧接着是武术表演。武术套路表演有护卫麒麟的寓意,同时也丰富了永胜堂麒麟舞的内容。武术套路表演主要有:单打拳(南拳)、单棍、双棍对打、白手对双刀、小刀对藤遮、双节棍、红缨枪、内针对铁叉、内针对凳、内针对藤遮、大刀、快耙、长棍等。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的伴奏乐器由锣、鼓、钗、滴鼓(双响筒)、唢呐组成,俗称五架头。其中以唢呐为开始信号,一声响后,麒麟伴着第一场鼓声跃出场,开始舞起。每个环节动作的变换,都是以乐器的节律变化为准。尤其是在“弄麒麟尾”“打瞌睡”“采青”“十字清”“鹩花园”等环节,以唢呐、滴鼓演奏为引导。舞麒麟时“晃头”“前进”等基本动作一般是以较为紧凑的锣、鼓、钗演奏。“麒麟翻王”是以鼓响为信号。武术表演也是在锣、鼓等的伴奏下进行。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表演的道具器材主要有麒麟头和麒麟身,麒麟头高约70厘米,宽约45厘米,麒麟头的骨架是用竹篾扎成的,外面用白纸密封,画上特定的花纹、图腾,绘成麒麟头的模样,最后用红纸贴上麒麟的眼睛。新买回来的麒麟头要“开光”后才能用。开光过程比较讲究,首先要挑选吉日吉时,准备两份由白酒、茶水、糖果、水果组成的供品和一只生公鸡。待到零点时分,将一份供品摆在祖师爷的神台上,向祖师爷上香并告知祖师爷:“今日为麒麟开光,祈求祖师爷保佑全体队员身体健康,出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一份供品摆放在一棵大树下,用鸡血给麒麟点睛后,麒麟看到青青的树叶,视为吉祥的象征。开光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肃穆,开光之后便可奏乐舞蹈。麒麟身是由一块长布构成,一般长5~6米,宽的地方有12至13米,布料没有特别的讲究,但是颈部一定要用黑、白、蓝、黄、红五色布料依序组成,白色布条上绣有“风调雨顺”四字。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诞生于鸦片战争时期。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和成因,它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华南沿海乃至整个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特征;反映了当时东南沿海人民自发组织起来,保家护村、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事实。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鸦片战争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客家人精神信仰的传承和寄托,对麒麟舞成因及传承情况的系统搜集、整理,对于研究深圳地区客家人的来源、定居以及生存状况、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集民间舞蹈、音乐、传统工艺美术、武术、杂技于一身,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掌握坂田永胜堂麒麟舞技艺的教头和老师傅相继离世,坂田永胜堂麒麟舞不少高难度的动作已经失传;同时,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的完整唢呐伴奏也已濒临绝境,急需有关部门采取抢救措施。
张志明,男,1959年出生,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张志明十一岁入行,师从张富安、张新华学习麒麟舞和武术,他已掌握永胜堂麒麟舞和武术的全部套路。因武术功底较好,动作干净力落,他所表演的麒麟动作到位,形态惟妙惟肖。此外,他还学到了师傅的绝活,即用嘴咬住麒麟头的下颌,手抓麒麟背,单腿独立,与麒麟尾配合表演麒麟摆首的动作。
龙岗区制定了“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传承与保护制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传承与保护三年规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保护、传承方案》等相关制度以及保护规划。
龙岗区成立了“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传承、保护机构,建立了“坂田永胜堂舞麒麟”文档(文书图片文档及电子文档),对项目资料整理。
自2009年7月开始,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传承人定期在宝安区西乡街道进行坂田永胜堂麒麟舞传授。
2012年初,坂田小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校的特色推广项目,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艺术团,邀请坂田永胜堂麒麟队传承人张志明、张展扬为教练。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获得“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项目保护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公共事务中心。
荣誉表彰
2009年,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在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舞比赛中,获得四个第一名。
2017年12月16日,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队在2017中国(深圳)首届“麒麟王”争霸赛中获得“麒麟王”。
重要展演
2016年11月25日,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在深圳市第三届麒麟文化节中进行了表演。
2018年10月19日,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在深圳市首届非遗文化周“展麒麟风采传非遗文化”2018龙岗区首届祥瑞麒麟舞文化交流大会中进行了表演。
2019年10月20日,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在2019龙岗区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国际交流
2011年,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到马来西亚进行了技术交流及技艺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