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8 15:06
民国时期,分属西二区、西三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后,分属第四区、第六区、第七区、第九区。
1956年5月,撤区并乡为均楚乡。
1958年9月,属高桥公社。
1961年3月,析置均楚公社。
1984年,公社改均楚乡。
1988年,撤乡建均楚镇。
2005年1月,由原均楚镇、军山乡、高桥乡和原马恋镇的三湖村、石亭镇排口村的新华组合并设立新的均楚镇。
2011年末,均楚镇辖2个社区、17个行政村:金山、均楚桥、樟桥、殷家冲、老湾、周坊、青山、长岭坳、荷叶坝、日新桥、马家垅、黄田、黄谷、潘家冲、赵公岭、军山、李婆塘、大垅洲、岱兴桥;下设38个居民小组、37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均楚镇辖2个社区、11个行政村:金山社区、均楚桥社区、周坊村、殷家冲村、樟桥村、老湾村、青山村、军山村、大垅洲村、马家垅村、黄田村、黄谷村、长午新村,镇人民政府驻金山社区。
均楚镇有湘江一级支流昭陵河及其支流罗家桥河、军山河自东南向西北流贯全境。
均楚镇境内矿藏有银、铅锌、萤石等。耕地面积3.62万亩,林地面积17万亩。
2011年末,均楚镇总人口42343人。其中男性21867人,占51.6%;女性20476人,占48.4%。2011年,人口出生率11.5‰,人口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8.4‰。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57人。
2017年末,均楚镇常住人口为34784人。
截至2018年末,均楚镇户籍人口为52426人。
2011年,均楚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46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50元。
2018年,均楚镇有工业企业30个,其中规模以上1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个。
2011年,均楚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38亿元,比上年增长4.7%。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粮食总产量3.25万吨,人均768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茶、玉米、茶叶、蔬菜等。
均楚镇养殖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和淡水养殖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43万头,羊1.25万只,家禽27.8万羽。2011年,造林1700亩,林木覆盖率67%。
2011年,均楚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0.27亿元,工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电瓷企业总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5%。有工业企业38家,从业人员3710人。
2011年,均楚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金额1.6亿元。有商业网点800个,职工1600人,集贸市场6个,年成交额8500万元。
2011年,均楚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946万元,贷款余额5806万元。
2011年末,均楚镇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745人,幼师42人;小学7所,在校生1460人,教师82人;初中2所,在校生650人,教师65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高中1所,在校生310人,教师46人。
2011年末,均楚镇有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1个,农业经济信息站1个,各类科技人才160人。
2011年末,均楚镇有文化艺术团体6个;镇综合文化馆1个,村级农家书屋13个,藏书10万册,影像光盘300盘。2011年,用户5200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2011年末,均楚镇有镇卫生院1所、分院2所,村级卫生室16个,有病床40张,专业卫生人员52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2万人,参合率90.8%。
2011年末,均楚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5户,113人,支出24万元,月人均18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27户,1662人,支出213万元,月人均107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16人,支出45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52人,支出60.48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1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342人次,支出11.71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1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20万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500人。
2011年末,均楚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9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3000份、杂志2000册。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2个。有固定电话用户3800户,移动电话用户2.4万户。
2011年末,均楚镇境内有水库10座,库容量207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95万亩。
2011年末,均楚镇有自来水厂1座,生产能力3000吨/日,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2011年末,均楚镇有主变压器5台,总容量225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1千米,供电正常率100%。
2011年末,均楚镇铺设天然气管线13千米,供(加)气站1个,天然气工业用户9户。
2011年末,均楚镇有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
均楚镇有县道歇军线、长沈线横贯全境。
相传清嘉庆年间(1387年—1820年),绅士唐徵楚捐资在唐家垅昭陵河上建造一座石桥。当地百姓为褒扬其义举,将桥取名“徵楚桥”。后口音几经演变,成了“均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