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山观虎斗

更新时间:2024-06-22 15:33

坐山观虎斗(拼音: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二》。

成语出处

有两虎诤(通“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西汉·刘向等《战国策·秦策二》)

“坐山观虎斗”由此典故提炼、化用而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打了整整一年,还没有停止。秦惠王想要使他们停止战争。召来群臣问道:“我想使韩魏两国停火,和平共处。诸位认为如何?”

一个文官说:“对!我们应该去解救他们。”一个武将说:“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叫陈轸,他说:“大王想统一天下吗?”秦王说:“当然想统一天下,您有妙计吗?”

陈轸说:“妙计谈不上有,不过我不妨讲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发。”

秦王颇感兴趣,说:“很好,你讲吧。”

陈轸于是讲了起来——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武艺高强的人叫卞庄子。一天,他到一个地方住宿,听说当地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来伤害家禽,甚至咬伤、咬死人。卞庄子决定为民除害,带了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就要出去刺虎。旅店里有个小伙计也要同去。

两人走到一个山谷里,忽然看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在争着吃一头牛。

卞庄子拔剑就要冲上去。小伙计说:“大哥,不要性急,你看它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牛,吃到后来,它们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必定会互相厮咬起来,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这时,你再冲上去,对付一只受伤的老虎,不就比同时对付两只健壮的老虎省力得多吗?”

卞庄子连连点头,两人就在树丛里隐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又是剪,又是扑,又是抓,又是咬,斗得旁边的石头乱滚,尘土飞扬。渐渐地,小老虎支持不住了,咽喉处被大老虎咬破,血流干后,便死去了。大老虎也遍体鳞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候,卞庄子猛扑过去,一剑就刺中老虎的要害部位,那老虎长啸一声就断气了。

陈轸讲完故事后又说:“如今,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他们之间必定互有损伤。您如果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只有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到他们伤亡惨重的时候,再用重兵去征讨他们,这样就能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那样。大王觉得如何?”

秦惠王于是决定不解救他们。最后,魏国受了损伤,韩国被打得破败不堪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像潮水般地涌去,一下子就夺了两国的好几个城池。

成语寓意

坐山观虎斗这则故事一方面告诉人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否则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而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处理事情时要在最佳时机出击,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坐山观虎斗”比喻坐看别人争斗,待两败俱伤时再从中取利。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也作宾语、分句。

运用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六九回:“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自已且抽头,用‘借剑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

高云览《小城春秋》三章:“现在一看双方都大打出面,也就乐得暂时来个坐出观虎斗了。”

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一章:“虽说宋文富兄弟坐山观虎斗,可是咱们已经断定他们是在等时机,观风向。”

成语辨析

坐山观虎斗—隔岸观火

两者都含有“在一旁观看,不参与进去”的意思。区别在于:“坐山观虎斗”用于别人相斗的场合,“隔岸观火”多用于别人有危难的场合。“坐山观虎斗”多怀有谋求渔利的目的;“隔岸观火”只是为了看热闹,没有这个目的。“隔岸观火”的“火”是客观存在的;而“坐山观虎斗”的“斗”有时是坐观者一手制造或有意促成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