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7 23:24
以“坝陵”命名的街巷有四条,它们是坝陵南街、坝陵北街、坝陵路和坝陵街。这四条街巷是太原城区的典型小街巷,就以其中最大的“坝陵南街”来说,也不过宽10米,长400余米。
坝陵诸街巷,得名于坝陵桥,所谓坝陵,实际上是明晋王府城外的一条土坝,据说是为保护晋藩王宫而夯筑的。此坝上有一座象征性的三孔拱桥(桥下既无河亦无水),沟通小有名气的“关帝庙”和为关帝圣君演唱的“戏台”。因三孔拱桥横卧坝上,大有“陵驾”之势,遂名曰“坝陵桥”。
清道光之后光绪之前,才不断有居户迁来,官府亦于附近辟建“演武场”。民国以后,不少军事单位和学校相继迁于此。为正确和准确地反映这里的地理方位,便产生了“前坝陵桥”“后坝陵桥”“中坝陵桥”等俗称。
1927年,太原市政公署成立,划分地段管理城市,对坝陵桥一带地名重新命名,把“前坝陵桥”命名为“新民北正街”,“后坝陵桥”命名为“坝陵北街”,“中坝陵桥”命名为“坝陵南街”。
如今的坝陵南街东起五一路,与小东门隔街垂直,西至北肖墙,和城坊东街衔接。南北两侧连通同成路、坝陵路、坝陵街等,街道虽小却四通八达。
坝陵南街驻有不少单位,如太原九中、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太原市中医研究所等。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位于坝陵南街东端南侧。这里原是晋军(阎锡山统治时期)兵工仓库,太原解放后于1951年在此建“太原市第二卫校”。
在坝陵南街还有一处八路军太原办事处旧址。1936年,彭雪枫到太原后,由南汉宸陪同与阎锡山会晤,递交了毛泽东的亲笔信。后经双方商定,红军在太原建立秘密机构,为中国工农红军及之后的八路军在驻地之外设立最早的办事机构。1937年8月下旬,联络站迁入太原坝陵南街8号成成中学校(此时该校已迁至清源县城)内。8月30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的牌子正式挂出。太原沦陷时,办事处大部分被日军炸毁,仅存一隅,2003年,大部分被拆除。现仅存东面平房3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