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5 18:53

坟(拼音:fé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形体为篆文,也见于《诗经》等先秦著作。“坟”本义指土堆、土山,又转指大堤,后特指用来埋葬死人的坟墓。

字源演变

形声字。“坟”字繁体作“墳”,字形以“土”为表义符号,表示与土地有关的;“贲”为表音的声符,表示“坟(墳)”的读音与“贲”接近。古今字形变化不离隶变的一般规律,由曲线变为平直线,由断笔变为连笔。汉字简化后用“坟”代替“墳”,声旁改为“文”,与一般从“賁”之字类推简化为“贲” (如“憤”简化为“愤”)不同。简体字“坟”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文书,1935年《简体字表》收入了“坟”字。

“坟”在现代的常用意义是指坟墓。然而“坟”字原本与坟墓无关,表示的是“高地、土山”。屈原的诗篇《哀郢》中有这样的诗句:“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所谓“登大坟”就是登上一个大土山。

据文献记载,孔子在合葬了他的父母以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吾闻之,占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礼记·檀弓上》)这段话的大意是:我听说,古时候的坟墓是没有坟头的,而我孔丘现在是东西南北到处奔波的人,不能不在父母的坟墓上做个标记(以便日后祭扫)。可见坟的出现与人们在坟前祭祀先人的习俗有关。而当坟堆出现以后,人们为这个新出现的“土馒头”起名字时,发现它与“坟”原来表示的“山”在外形上比较相似,便用“坟”来称呼它了。

“坟”在字义引申之初,意义与今日之“坟”仍有区别,与“墓”还远不是一回事:“坟”仅指“墓”之上高出地面的那一堆土,而“坟”下面埋尸体的那个部分只称为“墓”。因此,两者是各有所指,不可以混淆的。再以后,墓上有坟成为一种定制,“墓”与“坟”总是相伴出现,于是,“墓”与“坟”原先的这种区别也就没有再去注意的必要了,它们的意义差别也就随之消失。《说文解字》:“坟,墓也。”这个训释可以标志“坟”字意义演化的完成。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符分切(fén)

墓也。从土贲声。

说文解字注

“墓也”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墓为平处,坟为高处。故《檀弓》孔子曰:“古者墓而不坟。”邯郸淳《孝女曹娥碑》曰:“丘墓起坟。”郑注《礼记》曰:“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土之高者曰坟。”此其别也。《方言》曰:“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培,或谓之堬,或谓之埰,或谓之埌,或谓之壠。自关而东谓之丘,小者谓之塿,大者谓之丘。”此又别国方言之不同也。坟之义多引申叚借用之,如“厥土黑坟”,“公置之地,地坟。”此引申之用也。如“遵彼汝坟”,借坟为坋。《周礼》“坟衍”,借坟为濆也。

“从土,贲声”注:符分切,十三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部】 墳;部外笔画:12

(fén)《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符分切。音汾。《说文》:墓也。《礼·檀弓》:古者墓而不坟。注:土之高者曰坟。《衡山志》:楚灵王之世,衡山崩而祝融之坟坏,中有营丘九头图。张衡《思玄赋》:赌有黎之圮坟。注:有黎,祝融也。

又水涯曰坟,大防也,所以扞水。《诗传》:辛受无道,商人慕文王而归之,赋《汝坟》。

又《白虎通》:三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也。孔安国《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左传·昭十三年》:左史倚相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又大也。《周礼·秋官》:司烜氏共坟烛。

又与羵同。《鲁语》:土之怪曰坟羊。

又《广韵》《正韵》房吻切。《集韵》《韵会》父吻切。并音愤。土膏肥也。《书·禹贡》白坟、黑坟、赤埴坟。见土字注。

(bèn)又《集韵》部本切。音笨。土沸起也。《左传·僖四年》:公祭地地坟。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土”的末笔横改提。

【写法】“土”窄“文”宽,顶部“土”低,底部“文”低。“土”,首笔横在横中线。“文”,点在竖中线右侧;横笔与“土”旁首横大致持平;撇、捺相交于右下格,撇笔伸向“土”下,捺笔从田字格中心起笔,捺脚低于撇尖。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