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枝柏

更新时间:2023-04-23 01:01

垂枝柏(Juniperus recurva Buch.-Ham. ex D. Don)是柏科、刺柏属小乔木。树冠圆锥形或宽塔形;树皮浅灰褐、褐灰或褐色。下部有大枝平展,上部的斜展,枝梢与小枝弯曲下垂。叶刺形短,3叶交叉对生,排列紧密,覆瓦状,近直伸,微内曲。球果卵圆形,熟时紫黑色,无白粉,具1种子。种子卵圆形,有不规则的树脂槽,基部圆或凸尖,上部有时具脊。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达10余米;树冠圆锥形或宽塔形;树皮浅灰褐、褐灰或褐色。下部有大枝平展,上部的斜展,枝梢与小枝弯曲下垂。叶刺形短,3叶交叉对生,排列紧密,覆瓦状,近直伸,微内曲,上部渐窄,先端锐尖,长3-6毫米,幼树之叶长达1.2厘米,宽约1毫米,上面凹、色浅,微具白粉,无绿色中脉。

球果卵圆形,长0.9-1.2厘米,径0.8-1厘米,熟时紫黑色,无白粉,具1种子。种子卵圆形,长8-9毫米,径5-6毫米,有不规则的树脂槽,基部圆或凸尖,上部有时具脊。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500-3700米的山地,多散生在乔松林、冷杉林及其它针阔混交林内。形成纯林的见于中国云南省滨西的志奔山及毗邻的云龙县漕涧公社,其中尤以志奔山分布集中,类型较多,面积较大。

志奔山位于中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和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交界处,最高峰海拔3355米,为漠西纵谷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该山地处横断山区,山顶却是平坦的准高原面。顶部有一小型盆地,山泉四出,溢水坑星罗棋布,为“九十九塘”。水圹周围分布着以蕨叶千里光囊吾(Ligularia sp.)等为主的五花草甸。垂枝柏分布在志奔山顶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垂直分布幅度从海拔2900-3300米。在海拔2900-3100米范围内,垂枝柏呈单株或小团状散生在以云南铁杉(Tsuga dumosa)、多变石栎(Lithocarpus variolosus)、槭(Acer sp.)、长喙厚朴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内。3100米以上呈纯林分布,主要分布志奔河源头的“九十九塘”至金台子一线以北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位于数条丘陵的阳坡、半阳坡,坡度20-30°。阴坡、半阴坡为苍山冷杉林或杜鹃灌丛。垂枝柏林面积为169.5公顷,其中中龄林约占1/3,成熟林约占2/3。其灰绿色的林冠与苍山冷杉墨绿色的林冠相间。

该地气候分为干湿两季,夏季温凉,冬季寒冷,空气湿润,雨量丰富,年降水量可达1600毫米左右。夏季暖湿的西南季风朔江而上,当它向山顶拾升时,温度急剧下降,形成山地云雾带和丰富的地形雨。1-5月间,由于地处孟加拉湾北部地形低压槽的前缘,经常受青藏高原南下冷空气的影响,每月雨量也在100毫米左右。

垂枝柏林下的土壤为发育在坡积砂页岩上的中厚层棕壤。一般土层厚度为60厘米左右,凋落物层厚5厘米左右,腐殖质层一般厚度为10厘米,呈黑棕色。根系集中分布在50厘米的土层内,并以5-22厘米最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3%左右,碱解氮0.002-0.0025%,速效磷0.0012-0.0015%,速效钾0.003-0.006%,剖面呈酸性反应。

分布范围

垂枝柏沿喜马拉雅山南坡,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等国,缅甸北部也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北坡西段至东段(错那),以及云南西北部的贡山、中甸、丽江、大理等地。

生长习性

垂枝柏是一种慢生树种,树干尖削度大。胸径20年生前生长特别缓慢,胸径只为4.9厘米,年生长量仅有0.25厘米。连年生长量以30-40年生长的最快,平均生长量以40-50年生时最快,此后生长逐步下降。树高生长,10年生时仅为1.1米,以后生长比较稳定,平均保持在0.2米左右,生长高峰出现在40-50年生。材积生长,20年生前材积增长比较缓慢,随着树高和胸径的增长生长量不断加大,50-60年时连年生长量远高于平均生长量,65年生时材积总生长量仍在继续上升。

主要变种

小果垂枝柏(学名:Juniperus recurva var. coxii (A. B. Jackson) Melville)常为灌木,与垂枝柏的区别在于球果较小,长6-8毫米,径约5毫米;种子常成锥状卵圆形,长5-6毫米,径3-4毫米,常具3条纵脊;叶上面有两条绿白色气孔带,绿色中脉明显。分布于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北部海拔2400-3800米地带,常生于冷杉林、云杉林或针叶树、阔叶树混交林内。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垂枝柏木材致密有香气,为很好的用材树种。

观赏价值:树形优美,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作庭院树种。

药用价值:嫩枝、叶、种仁入药。嫩枝、叶: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用于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肠风,崩漏,风湿痹痛,细菌性痢疾,高血压,咳嗽,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烫伤。种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于惊悸,失眠,遗精,盗汗,便秘。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易危(VU)。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近危(NT)。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