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枝榆

更新时间:2024-04-09 22:55

垂枝榆(学名:Ulmus pumila L. cv. Tenue)是榆科,榆属榆树的栽培种。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树干上部的主干不明显,分枝较多,树冠伞形;树皮灰白色,较光滑;幼树树皮平滑,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叶片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花先叶开放,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3-6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树干上部的主干不明显,分枝较多,树冠伞形;树皮灰白色,较光滑;一至三年生枝下垂而不卷曲或扭曲。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内层芽鳞的边缘具白色长柔毛。

叶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一侧楔形至圆,另一侧圆至半心脏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侧脉每边9-16条,叶柄长4-10毫米,通常仅上面有短柔毛。

花先叶开放,在去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长1.2-2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宿存花被无毛,4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或稀无)短柔毛。花果期3-6月(东北较晚)。

产地生境

中国内蒙古、河南、河北、辽宁及北京等地有栽培。垂枝榆性喜光,抗逆性强,在含盐量低于0.3%的地区可以生长,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地区也可生长;气温达-35℃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无冻梢现象。

繁殖方法

垂枝榆一般采用嫁接繁殖。

⑴采接穗的时间在春季树液流通时,一般在3月下旬,选择树体优美,无病虫害的垂枝榆的外围枝条剪接穗,枝条的采集也可以结合母树的修剪来进行,接穗10厘米左右,每段接穗有2-3个饱满的芽。用蜡封存。放在低温潮湿处保存,待嫁接。

⑵嫁接垂枝榆多采用白榆作砧木,砧木胸径以3-5厘米为宜。依据树势保留砧木的高矮,一般是1.5-2.5米之间。嫁接垂枝榆可以插皮接,也可以芽接。插皮接(皮下接)是近年来嫁接的主要方法,操作简单,成形快。插皮接要在砧木离皮时才能进行。嫁接时先把砧木按适当的高度截干,削平断面,待接。取接穗,从下端芽的背面下刀,削成3-5厘米的削面,削面要平直并超过髓心。再将长削面的背面末端削0.5-0.8厘米的小斜面。截好的砧木选平滑处,将砧木皮层垂直切一小口,长度为接穗长度的1/2-2/3。依据砧木的粗细,选2-3个接口,要均匀分布。把接穗从砧木切口沿木质部与韧皮部中间插入,长削面朝木质部,并使接穗背面对准砧木切口正中,削面上部要“留白”0.3-0.4厘米。接好后用塑料薄膜绑紧。

栽培技术

垂枝榆抗逆性强,工程养护管理比较粗放,定植后灌1~2次透水就可以保证成活。除草、适当施肥可促进砧木和接穗的生长发育,此外要及时除去砧木上的蘖生枝芽,特别是接穗旁边和下部的蘖生芽,以利于接穗叶片吸收足够的养分,促进光合作用。对株距小、空间少的植株通过绑扎,抑强促弱,纠正偏冠,使枝条均匀生长。当垂枝接近地面时,从离地面30~50厘米处剪齐,让其先形成一个金黄色圆柱体,为以后造型奠定基础。

病虫防治

杏球坚蚧:以吸食树体汁液为害树木,植株发芽前,喷施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5%的柴油乳剂预防;5月中旬采取人工方法清除幼虫;孵化期及时喷洒蚧满灵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红颈天牛:以蛀食树干和大枝为主。当成虫发生时,可用糖:酒:醋=10:1:2的混合溶液,人工诱杀成虫。成虫羽化的高峰时期,及时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200倍液,进行毒杀成虫。较大的植株可在成虫羽化前,对树干和主枝的基部进行涂白,可有效预防成虫产卵。

蚜虫:成虫吸食幼叶、嫩芽、枝梢的液汁,使植株提早落叶不长新梢。植株开花时也为害其花,影响生长。严重的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当植株的芽开始萌动,要及时喷洒70%的溴氰菊酯乳油200倍液进行预防。发现有蚜虫为害时,必须及时喷洒10%扑虱灵4000倍液进行毒杀。

主要价值

垂枝榆作为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在中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应用。其树形、树干、枝、叶片和果实等方面的观赏特性均符合园林造景的需要,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用垂枝榆对于增加树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