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地带性

更新时间:2024-01-16 17:13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高度带性

概念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同时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风速加大,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表现为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称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的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简介

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一个山体或一条山脉可以有多个带谱。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坐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相关性质

从低纬至高纬地区,随着基带的更替及其带幅的变小,带谱的性质也随之变化,带谱结构也逐趋简单。垂直带从热带至永久冰雪带的更替,其中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基带至极地的水平更替,但两者递变的成因和梯度是不同的。垂直带的温度随高度递减不是因太阳光线入射角的变化而导致太阳辐射量和气温的降低,而是因长波辐射的热辐射随高度而迅速减弱而导致辐射平衡和气温的下降。垂直带随着高度的增加,因大气厚度、密度及尘埃和水分减少,太阳辐射和光照反而增强。所以高山与高纬地区的植物生长限制因子是有所不同的。垂直带的温度梯度变化比纬度水平变化大一百倍左右。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极大变化。

特点介绍

垂直地带性指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

气温通常随山地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以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受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相对高度(一般500米),山地就会出现垂直带的分异。垂直地带性是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受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制约。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结构类型基带(山体所在地理位置)及山地高度等有密切关系。如在极地,冰雪带降至海平面;在青藏高原南缘的中喜马拉雅山脉南翼,从低到高有如下各垂直自然带低山季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暗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亚冰雪带-冰雪带。

一般规律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植被垂直带千差万别,但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出以下规律:

1. 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垂直带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

2. 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别。如落叶阔叶林在典型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基带的荒漠过渡到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的高度以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3. 水平带和垂直带上同类植被在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如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存在明显的区别;

4. 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

5. 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6. 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此外,山脉的走向也影响垂直带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