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3 14:16
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隆先后就学于哥德堡的查尔默工科大学和瑞士苏黎世综合工艺学院。毕业后曾任瑞典电力公司经理,1934年成为该公司董事长。他在大学时就以16秒4创150米短跑的瑞典纪录。1901-1903年任瑞典业余田径协会主席。1903年建立瑞典全国体操和体育协会并任主席,直至1940年。他曾多次率瑞典田径代表队参加1906-1936年间的国际比赛。他是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和1932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的组织者。1912年第5届奥运会时,经他倡议成立了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并被选为主席,一直到1946年。1920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21年当选为执委,曾担任1921年在洛桑和1925年在布拉格举行的两次奥林匹克代表大会的主席。1931年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1942年在巴耶-拉图尔逝世后任临时主席,1946年当选为正式主席。1952年离任后成为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
埃德斯特隆还是瑞典体育活动家,在大学时代就喜爱田径运动的短跑及划船等,曾创瑞典国家短跑纪录。自1906年起至1936年先后担任瑞典奥运代表团7次团长职务。20世纪20年代初,作为瑞典体育运动领导人之一,他积极参与了筹备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运动会期间,他倡议成立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并被选为该联合会的第1任主席,直到1946年卸任。在此期间于1920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21年任执行委员,1931年任副主席。1942年巴耶一拉图尔去世后任代主席。1946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正式主席。
埃德斯特隆是国际奥委会的第4任主席,在位时间是1946年一1952年。1952年国际奥委会第48届全会上,已届83岁高龄的埃德斯特隆提出辞职。得到了全会的批准。退休后,任名誉主席。1964年3月18日病逝于斯德哥尔摩。
埃德斯特隆从事的是技术职业,但他始终与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1891年,埃德斯特隆创下了150米跑的世界纪录。当时100米还没有世界纪录,否则,他的100米成绩也一定是世界纪录。除了田径之外,他还爱好赛艇和摔跤。1900年从苏黎世回到哥德堡,他担任了瑞典的田径联合会主席。不久后,他又参与组建了瑞典全国性的体育与体操协会,并且一直到1940年担任其领导人。
1912年,埃德斯特隆组建了国际田联,担任第1任主席。北欧人性格中的严谨成分,使得他一直致力于体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在他任国际田联主席期间,他领导制定了跑道的分道原则和投掷圈的标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还对世界田径竞赛规则的不一致进行了规范化处理。
1912年,埃德斯特隆协助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巴尔克成功地主办了该届奥运会,并从此与奥林匹克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1920年,他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为制定奥运会比赛项目作了大量工作。国际摔跤界和举重界按照他的建议成立了国际联合会。同年,他还组建了瑞典国家奥委会,并担任了参加安特卫普奥运会的瑞典代表团的团长。
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他的严谨和生活中的热情、灵敏和铁腕,对他的事业帮助很大。1921年,顾拜旦任命他为国际奥委会执委。1931年,他升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1942年,巴耶一拉图尔去世之后,他开始任代主席,主持国际奥委会的全面工作。
1945年,主持国际奥委会工作的副主席埃德斯特隆,未等战争硝烟散尽,便于8月24日在伦敦召集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当时前去参加会议的仅有美国的布伦戴奇和英国的阿贝德勋爵,由于战争原因6年没有开会的国际奥委会,面临自然减员和因政治因素而减员的组织不健全的局面。为了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急需得到人员的补充。
1946年9月4日至6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举行了第40届全会,26名委员出席,会上增补了13名新委员,埃德斯特隆当选为国际奥委会正式主席。
1946年的国际奥委会洛桑全会,还决定1948年在英国的伦敦举办第14届奥运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12届和第13届奥运会都未能举行。当时几乎被炸平的伦敦创伤未愈,准备时间又不到两年,第14届奥运会能如期举行吗?人们普遍持悲观态度。刚上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埃德斯特隆,也不由得担忧起来。
埃德斯特隆及时与英国方面通报了信息。对此,英国人没有多说废话。他们立即成立了奥运会组委会,集合起一支特别能干的队伍,开始了脚踏实地的苦干。
根据客观条件,英国人决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不修奥运村,将运动员安置在军营、学校,甚至私人家中,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修建奥林匹克体育场及游泳池上。当时,市场上食品奇缺,许多参赛队只好自带饮食,各国也向伦敦奥运会组委会捐赠了一批食品。两年之内,英国人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和热情完成了1948年奥运会的准备工作——现代体育的摇篮英国,像1908年临时从意大利手中接过奥运会一样,再一次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奥运会。
1948年7月29日下午,由12000人组成的合唱团在温布利体育场唱起了圣歌。英王乔治六世、英国首相艾德礼、国际奥委会主席埃德斯特隆出席了开幕式。随着剑桥大学学生马克点燃奥运圣火,伦敦奥运会如期胜利举行了!埃德斯特隆的心总算踏实了。
对于战败国参赛问题,以埃德斯特隆为首的国际奥委会,表现出了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做法更为宽容的态度:意大利、奥地利获准参赛,仅有两大战争元凶国德国和日本被挡在门外。
本届奥运会闭幕后,国际奥委会主席埃德斯特隆写给伦敦奥运会组委会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写到:从成功的开幕式到动人的闭幕式,这届奥运会进行得圆满成功。当82000人在闭幕式上放声高唱“让我们欢乐”时,我的眼泪几乎要流出来了……许多人也都要落泪了。整整12年之后,奥运会终于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追求,这是无可比拟的盛会!我以国际奥委会和全体参赛者的名义,向英国致以衷心的感谢,向组织者们表示诚挚的祝贺!
在埃德斯特隆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奥运会上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即:苏联人正式步入奥运赛场。
从历史的角度看,俄国自沙皇时代就不重视奥运会,从讥笑1896年的雅典奥运会,到派上3至5人参加早期的奥运会,俄国始终没在奥运赛场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由于急于解决国内的问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新生的苏联一直没有参加奥运会。除这些客观因素之外,还包括主观上的因素,苏联认为奥运会属于资产阶级体育项目,从1920年到1945年,苏联一直在致力组织一个与奥运会抗衡的运动会。此外,当时的苏联仍不重视体育成绩和纪录,而更重视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特定条件下这样去认识奥运会是积极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一起,构成东欧国家集团,苏联成为这个集团的首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运会的不断完善,昔日对体育不感兴趣的苏联国家领导人开始关注奥林匹克运动,他们认识到奥运会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舞台,等到有朝一日实力强大之后再登上这个舞台,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进行较量。因而可以说,苏联在等待着自己竞技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以埃德斯特隆为首的奥林匹克世界,也为扩大自己的影响而在期待着苏联人的加盟。
苏联的迅速加盟得益于东欧各国的先期行动。1948年,过去一直是奥运会积极参加国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仍然决定参加 1948年伦敦奥运会。其后,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决定参加 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1949年10月7日建国的民主德国在1951年初成立了国家奥委会,并于1951年4月22日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入会申请。
在东欧各国纷纷决定参加奥运会的情况下,苏联感到十分被动。1951年4月23日,即民主德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请并立即得到承认的第2天,苏联人从莫斯科向洛桑的国际奥委会发出电报,请求国际奥委会承认苏联国家奥委会。以埃德斯特隆为首的国际奥委会非常高兴。两周之后,国际奥委会第45届全会在维也纳爽快地批准了苏联的申请——奥林匹克世界欢迎苏联!
苏联是否在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就立即参加奥运会呢?人们猜测很多。
敏感的国际奥委会芬兰委员——赫尔辛基市长兼赫尔辛基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冯·弗伦克尔男爵,及时地看清了苏联的意向。他不失时机地与苏联接触,反复动员苏联立即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直到苏联派出了295人的庞大代表团为止。
苏联代表团人数最多,成绩也不错:第1次正式参赛就获得金牌22枚、银牌30枚、铜牌19枚的好成绩,仅次于奥运会霸主美国队。
苏联队的参赛,使得芬兰人举办的奥运会具有了格外的重要意义——未来世界体坛霸主从芬兰湾登陆。从此,美国在奥运赛场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奥林匹克运动从此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这大概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埃德斯特隆时代最大的变化吧。
1952年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是因为苏联人重新回到了奥林匹克世界,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队参加该届奥运会的消息,同样给世界以震动。
以埃德斯特隆为主席的国际奥委会,不知是片面地遵从了《奥林匹克章程》,还是受到支持台湾的国际分裂势力的干扰,故意歧视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至于新中国参加这届奥运会的经历曲折而离奇。
按照《奥林匹克章程》的规定,一个国家一般只有一个奥委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旧中国的“全国体协” 已随着“蒋家王朝”逃至台湾省,而失去其代表能力,已不可能行使代表全中国人民及国家的“中国奥委会”的权利。而在1949年10月下旬,新中国就在继承原“全国体协” 的基础上,改组建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对外代表中国的国家奥委会。按正理,国际奥委会应立即根据中国的变化,将新中国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作为中国的国家奥委会给以承认,并正常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切活动,当然包括参加奥运会。可遗憾的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1952年2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就宣布:中国将派出运动员,参加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然而,以埃德斯特隆为主席的国际奥委会却逆潮流而动,拒不邀请我国参加。为此,中国奥委会秘书长荣高棠致电埃德斯特隆,申明我正义立场和要求。最后在芬兰朋友的支持下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国际奥委会终于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两天,迟迟作出了邀请中国运动员参赛的决定。等我国接到邀请电函,已是开幕的前一天的晚上了。这可能是埃德斯特隆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奥委会,并未在国际奥委会的刁难面前退却,他们心胸开阔,目光远大,作出了即使迟到了也要参加的决定。结果,中国运动员日夜兼程,等赶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时,16天的奥运会已经进行11天了!这可能是奥运会历史上参加者迟到的最高纪录了吧。
在赫尔辛基奥运会期间,埃德斯特隆还曾刁难过董守义先生。当时董守义先生是国际奥委会委员,在奥运会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做为奥委会最高领导人,尽管以前多次在一起开会,彼此之间很熟,他还故意刁难说:你认识我吗?你认识在座的各位吗?这种歧视性的质问,遭到董守义先生的严词回击,弄得双方很不愉快。这大概为以后布伦戴奇对新中国的态度产生直接影响是不无关系的。
·1870年11月日埃德斯特隆出生于瑞典的哥德堡。
·1891年埃德斯特隆创下了150米跑的世界纪录。
·1900年在哥德堡任当地电车公司的经理。
·1903年升任瑞典电器协会主席。
·1906年起至1936年先后担任瑞典奥运代表团7次团长职务。
·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期间,他倡议成立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并被选为该会的第1任主席,直到1946年卸任。
·1920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1921年担任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
·1931年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1942年巴耶一拉图尔去世后任代主席。
·1946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正式主席。
·1952年国际奥委会第48届全会上,已届83岁高龄的埃德斯特隆提出辞职,得到了全会的批准。退休后,任名誉主席。
·1964年3月18日病逝于斯德哥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