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6 16:30
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城下之盟”。
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公元前700年,楚国攻打绞国(今湖北省郧县西北),大军压境,把绞国都城的南门围得水泄不通。绞国兵士坚守城邑,闭门不出。楚军几次攻城,都被雨点般的箭矢击退。
眼见久攻不下,楚国只好把军队拉到南门附近驻扎下来。对此,楚武王召集部将商议对策。楚国有一名大将,名叫屈瑕,他听闻这种情况,细细思索一番便对楚武王说:“绞国弱小,处理事情轻率而缺乏计谋,何不利用他们的弱点,如此这般,不就可以攻克了吗?”接着,他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楚武王听了,同意按他的计策行事。
第二天,楚国派几十个士兵装扮成樵夫,来到绞国的周围打柴伐木。他们砍的砍,挑的挑,忙个不停。绞国的士兵看了樵夫们一副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怒不可遏,又见他们无楚军保护,绞国将领便命令士兵出城捕捉。一会儿,不用花费多少气力就抓回了三十个楚民,绞国的将领和士兵个个笑逐颜开,得意洋洋。
过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国士兵改扮的樵夫来打柴,绞兵不等命令,就纷纷争先恐后出城,去捕捉楚民。这时,埋伏在北门外的楚兵,一齐冲杀出来,绞国军队溃不成军,很快被打垮了。
绞军惨遭失败,眼看就要城破国亡。在这种情况下,绞国被迫在城下签订了屈辱的和约。
思考是行为的指导,思考决定你做事的方法和效果。平时想问题、办事情做出决策之前必须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权衡利弊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不经思索而鲁莽行事的人,最终只会因小失大,得到失败的结果,到时就追悔莫及。就像故事中绞国军队的士兵一样,不听指挥、草率行动,最终只会陷入敌人的圈套,使得敌人的奸计得逞,令到自己蒙受巨大的屈辱。所以,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只有经过思考,做任何事情都顾全大局,考虑周详,才能获得成功。
成文用法
“城下之盟”指在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盟约。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运用示例
唐·杨炎《大唐河西平北圣德颂·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诏太仆崔偁总中权,专上将,誓军前之士,却城下之盟。
明·刘基《春秋明经·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诸侯盟于扈》:“今以孤军攻之,而城郭失其守,甲兵失其卫。使蔡侯泥首受罪,以为城下之盟。谓晋师不强而若此乎。”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