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数字鸿沟

更新时间:2022-05-20 20:39

城乡数字鸿沟,指的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问题

城乡数字鸿沟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呢?反映的是城乡居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差距,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一个客观反应。换句话说只要城乡还存在差距,城乡数字鸿沟必然存在,所以大家担心了,要出大问题了。只要城乡这个差距不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依然会存在的。为什么会出现城乡数字鸿沟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来讲:

收入水平

最重要的一点它是以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城乡的差异化水平,这个差距非常大。

技术问题

再一个是教育,教育决定了你农民能不能会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牵扯到还有一些技术,在使用的时候效果如何。

地理历史问题

同时地理因素,比如说山区光缆都不到那里去,还有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这可能他对新的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是文化因素。

其他问题

还有在测算的时候,我们按照惯例使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包括网络,计算机、电话(固话、移动电话)彩电,我们也把彩电算进来了,一方面中国的老百姓接受信息,电视是他们接受信息渠道最主要的基础。随着未来发展,可能你很难分别出这是电视还是计算机了,将来会不断的融合,我们把彩电也计算在内。

差距

比如说城乡之间在互联网方面的差距有多大?我们测算城乡之间的互联网相对指数是0.67,什么概念?是一个很直观的概念是农村居民在使用互联网方面比城市居民要落后67%,大家有这么一个基本的概念就行了。这个指数越大,说明城乡差距越大,如果是1,说明所有的网民都是城市的,农村一个都没有。当它是零的时候,城乡之间就没有差距了。但是城乡之间的互联网之间的差距,这些年尤其是近些年已经开始有所缩减,在2005年之前基本上一直是不变的,这个指数都在0.85,从2005年之后就开始慢慢的缩小,这几年农村网民的增加比较快一些。

计算机方面城乡差距有多大?我们测算的结果是,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为0.91,农村比城市落后91%,这个差距很大。大家可以看一看互联网的比例比计算机好一些,计算机这一块要求的它的初始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软件配套、升级比较高,另外一个是它所要求的技能高一些,所以计算机方面可能是差距最大的。

在固定电话方面,电话我们分两块,一个是固定电话,固话方面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指标0.6,农村落后于城市60%,这个目前逐步在缩小,城市的规划普及率下降快一些。很遗憾我们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在很低的情况下,这两方面也在不断的下降。迫使咱们的电话运营商前不久都着急了,想办法降价。没办法,人家就不愿意用你的。

在移动电话方面的差距,我们测算的结果是城乡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0.44,即农村落后于城市44%,这比我原来想象的还要快。那么在彩电方面的差距,城市居民彩电用户量首先出现了下降,农民还有成长的空间,所以城乡在电视机方面在不断的缩小。把他们综合起来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综合来看,农村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落后于城市59%,这还是比较明显的。

“若不能尽快改善获取信息技术的条件,信息技术落后国家必将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继续落后,国家间信息化差异的扩大也势必给全球化社会的治理带来巨大障碍。”

机遇

在农村信息化的思路选择上面,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在程度上有所成效。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要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不要当成一个难题解决,要把它当成机遇来认识。差距部分,农村比城市落后的部分,就是我们未来得潜在的市场空间。这里面给出了一些数据,这个数据是根据06年的数据测算的,我们有1.5亿台的潜在的彩电的用户,2.5亿台的家用计算机的彩电用户,4亿固定电话用户,8亿的手机网民的用户,根据现在的测算相对来说少一些。

这个思路第二点要瞄准薄弱环节,农村信息化的薄弱环节我认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它农民用不上,第二支付能力,包括一个是价格,一个是你的收入,这两块决定了你能不能用得起。第三是教育水平,就是给你一台计算机,你也玩不了。有这三个方面,相应找着力点,包括企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时候,从这些方面进行着手,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提升支付能力,从强化教育培训方面来做努力。

建议

第一个方面是做好统筹规划。

第二方面是普及基础设施这一块,除了原有的大的工程之外,我们可以考虑其他动员社会的力量在建农村的信息站,农村网吧要大力发展。

第三是着力提升农民支付能力,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帮助农民,提高他的支付能力,还有一个是通过其他的途径降低使用成本。第三个方面引用老子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一、农业信息网在农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资源配置以上级指令为依据,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农业信息的作用不大。在农产品需求结构相对稳定、农产品以农民自我消费为主的年代,农业信息的作用亦不显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国内外的市场营销信息、科技信息,而且有关国内外农业政策及其变化的信息,甚至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的最新进展及其前景的信息,都对农业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农业在相对困难的自然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了信息网作为载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得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二、我国农业信息网建设的发展情况

1、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组织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等措施,使农村的通信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发展。目前,我国通电话行政村的比重已达98.8%,24个省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就连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也实现了“县县通移动”、“乡乡通电话”,电话普及率已达到40%。“十一五”期间,“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将达到“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目标。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体系,在全国各省级农业部门,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4%的乡镇设立信息服务站,拥有20多万人的农村信息员。在全国31个省、80%以上的地(市)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

2、部分农业大省走出了网络建设的新路子。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全省18个省辖市和142个县级部门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站达162个;2971个行政村实现了计算机上网;4500多个农民经纪人拥有终端。经过4年的试点,河南省在农村逐步形成了企业承建、政府应用、具有河南特色“宽带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机”模式,这种“电视机上网模式”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模式。到2006年8月底,全省已开通了3.08万个终端接收点,受到了中组部、信息产业部的高度评价。安徽省的“安徽农网”已建成1个省级中心、17个市级信息中心、61个县级信息服务中心,1800多个乡镇信息服务站,33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拥有专职信息员2132人,中外专家顾问79人,注册会员54000多个。促成网上交易额超过45亿元,网站访问量超过900多万次,涉及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安徽农网已建成通达全球的互联网网络,拥有3个国际互联网Web站点,与国家信息中心、农业部、中国气象局、各省农业网站相互联接,使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安徽农网围绕政策、科技、市场3大主题,开设有8个版块70多个实用栏目,日更新各类信息达5千条。

三、发展农业信息网建设的政策要点

1、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再者,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

2、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应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传播推广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领域。建立涉及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以便利用现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经济预警和政策模拟,制定调控决策方案等。同时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软件,以提高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水平。

3、推动农业网络建设向纵深发展和提高农民信息意识。首先要加强基层组织的农业网络建设。应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尤其是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线的铺设以及自动程控交换机的建设,并且尽可能降低农民的使用成本。其次要加强新型组织形式的农业网络建设。目前,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出现的新型组织形式,如种植(或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这些新型组织的组合形式,如由龙头企业牵头,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由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牵头,形成农产品销售网等等,极其有效地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信息传播链的形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