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3 10:24
因系县人民政府所驻县城之地,故名。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城关镇,辖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苏家村、南小街、菜市巷、西关大街7保147甲。政府驻北大街。
1951年,改称第一区,辖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周家村、南小街、菜市巷、西关大街7乡。区政府驻西大街。
1958年,因修三门峡水库随县城迁至吴村,始建新镇,初居吴村。
1961年4月,撤销潼关公社,改设潼关区工作委员会。吴村、安乐两个管里区合并成立城关公社。
1961年10月,恢复潼关县建制,将原城关公社分为吴村、安乐两个公社和城关镇。
2001年12月,将城郊乡整体合并入城关镇,2010年8月将高桥乡8个村并入。
2015年6月28日,陕西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潼关县安乐镇、城关镇,合并设立城关街道。
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辖吴村、义家、秦岭、金陡、桃林、兴隆6个社区,南寨子、周家城、三堡、段名、管南、税南、亢家寨、上屯、下屯、五虎张、樊家、布施河、税村、南营、北营、高桥、三河、张尧18个行政村;下设4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4年10月,城关镇下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县城中心街东段。
城关镇地处潼关县城中心,东以禁沟与太要镇为邻,南依秦岭与安乐乡相连,西与华阴市接壤,北与秦东镇相接。辖区东西最大距离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3千米,总面积64平方千米。
城关镇地处关中平原东端的黄土台塬沟壑区,地势南高北仰、中间低,形似盾牌。
城关镇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年平均217天。年平均降水量625.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以8月最多。
城关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潼洛川、列斜沟等,其中潼洛川流经五虎张村入黄河;列斜沟入渭河,平时水少。
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耕地面积3.37万亩。
城关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暴雨、连阴雨、霜冻、冰雹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年发生在2010年7月23日,境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全镇倒房1134间,冲毁庄稼12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17万元。2011年,城关镇秋淋灾害全镇倒房208户。
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辖区总人口62000人,其中农村人口25060人,城镇常住人口36940人,城镇化率59.6%。另有流动人口2806人。总人口中,男性31744人,占51.2%;女性30256入,占48.8%;14岁以下3028人,占4.9%;15—64岁47688人,占76.9%;65岁以上11284人,占18.2%。2011年,城关镇人口出生率8.9‰,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2.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68.7人。
2011年,城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331元。
2011年,城关镇农业总产值6027.68万元。粮食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城关镇粮食产量7480吨,其中小麦5206吨,玉米1971吨,大豆70吨,绿豆166吨,薯类67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奶牛、肉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城关镇生猪饲养量38128头,羊饲养量1046头,牛饲养量694头,家禽饲养量64000羽。截至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累计造林15600亩,其中防护林550亩,经济林1505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2万株,水果有苹果、核桃、花椒、葡萄、柿子,其中苹果500吨,葡萄8吨,柿子109吨。
城关镇工业以作坊式加工业为主,2011年,城关镇有食品加工业21个、粮食加工业3个,大型商混拌合厂2个、建材厂4个。
城关镇商业外贸以第三产业为主。2011年,城关镇有集贸市场5个,大型中高档宾馆饭店4个。
城关镇辖区有陇海线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连霍高速引线、310国道。
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村文化广场3个,文化活动中心8个,各类图书室20个,藏书11.5万余册。五虎张高跷、税村古战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有线电视用户2100户,偏远村组“村村通”全覆盖,入户率达85%以上。
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幼儿园12所;小学8所,中学6所,在校生5300人,专任教师45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卫生院2个,村卫生服务室18个,专业卫生人员21名,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11人。2011年,城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4709人,参合率达96%。
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有篮球场8个,乒乓球台21张,羽毛球馆2座,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健身的占常住人口的30%以上。
截至2011年末,城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49户,人数1544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50户,人数1710人。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5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7人。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城关镇,其时代原定为唐至清之间。后有学者认为其时代上限应在汉魏时期,还有学者认为其时代当早到西周。
十二连城拱卫着潼关禁沟天险,禁沟也因十二连城而更加险要。假若禁沟成了通途,潼关将有孤立的危险。《潼关卫志》载“右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石,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人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尤一室之内,杜门塞窦(dou豆,洞),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牖(you友,窗)也。”说明潼关、禁沟、十二连城三者相互依存的唇齿关系。禁沟西岸原有的十二座连城,其城池虽无一存者,然而城中的十个烽火台作为历史的见证还挺然而立。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方形烽火台高约7.6米,底宽10米多。
2013年5月3日,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