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竞争力

更新时间:2023-04-13 19:00

城市综合竞争力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

名词释义

竞争力的概念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含义,竞争力内涵在本质上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要求而不断发展、修正、完善的过程。今天我们强调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明确目的的。因此,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既要吸取国内外关于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般理论文献,更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有针对性、有效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排行

2018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前三十名)

第一名广州

第二名香港

第三名上海

第四名深圳

第五名北京

第六名苏州

第七名南京

第八名武汉

第九名台北

第十名东莞

第十一名无锡

第十二名佛山

第十三名成都

第十四明澳门

第十五名新北

第十六名天津

第十七名厦门

第十八名常州

第十九名杭州

第二十名长沙

第二十一名郑州

第二十二名青岛

第二十三名宁波

第二十四名重庆

第二十五名中山

第二十六名镇江

第二十七名南通

第二十八名济南

第二十九名珠海

第三十名合肥

理论

市场优势

在以实物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中的主要竞争是产品竞争。因此,早期的竞争力分析的焦点集中在这一方面,其代表者是亚当.斯密基于资源禀赋而建立起来的绝对成本优势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及其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以市场竞争竞争是相同产品的竞争为依据,提出产品成本是竞争占优的决定性因素。时至今许,这一理论观点仍是建立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主要基础。当然,斯密和李嘉图的成本优势主要是基于资源禀赋,因此导致了认为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是否占有和控制世界上的资源产地,是否具有生产上的高效率技术和组织方式等。在这方面,马歇尔认为当企业集聚时,由于大量生产要素的集聚所产生的相互间积极影响,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但今天的成本优势被认为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如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制度因素、人力资源素质等。但在同类型产品的竞争中,成本高低仍是一个综合性的竞争力优势表现。

体制优势

资源禀赋意义逐渐下降的情况下,竞争力优势的研究转向更深层的体制性层面,它们主要是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为代表。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在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劳务的能力,或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这些观点主要是从现代市场竞争的基本体制性因素――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制、公共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服务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判。

其他有特色的竞争力优势理论

熊彼特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竞争力优势主要是以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创新为依托;以波特为代表的系统准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国内各方面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的体系化;以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强调竞争力优势是制度安排的产物。

上述各种关于竞争力优势的理论和阐述,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印记,不过它们从各个方面丰富了竞争力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内涵

以上关于竞争力优势的各种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而展开的,虽然对城市竞争力有所启迪,但是不能照搬。我们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与国家竞争力优势既类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并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中国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比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究竟研究和比较什么?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什么含义?我们认为研究比较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是比较城市经济功能的强弱。

竞争力是针对市场经济环境而言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市场微观角度观察,众多的现实生产者和潜在生产者都正在、或试图通过利用更多的、或更有质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未谋取利润。竞争在现象上表现为产品和价格竞争,实质上是争夺资源的竞争。如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科技能力载体的各类专业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对人才的争夺就成为这一发展阶段中竞争的重要内容。现代市场竞争的内涵是对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的争夺,只有在配置、利用生产要素方面占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不同城市竞争者之间竞争相同资源的能力;认为城市竞争力就是比竞争对手生产更多财富的能力。但要生产财富,首先必须占有资源和要素,并且占有更多的优势要素和资源,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它们总的看法是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与配置、占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能力成正比。这一观点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但以上述观点来概括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不全面的。再深层分析,城市经济占有、配置、利用生产要素和资源主要靠什么?我们认为是凭借着城市经济实力、凭借城市经济所具有的高效配置、利用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能力,从而获取一种市场权利。因此,就城市经济来说,竞争力就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权利的大小。竞争力弱,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权利就小;竞争力强,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权利就大。同样,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权利大。也反映了竞争力的优势。

集聚

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权利是由城市经济实力为基础的集聚功能产生的。

什么是集聚?

按照这一词的提倡者、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定义,集聚(Cluster)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他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 产生集聚的主要因素在于:一些企业在价值链上具有上下游的关系;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十分密切;企业与其他机构、如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政府在集聚中的作用发挥。

彼特认为集聚状况对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功能;首先,可更经济地获得专业化的投入要素和人力;其次,可更低成本地获取相关信息;第三,增强企业间的互补性;第四,低成本地获取公共产品;第五,提供更有效的激励。

而对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来说,其特征在于以城市的优势环境和条件(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交通运输等)吸引着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从而更突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同时,由于大量企业、机构的集聚,进而对各种资源要素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增强集聚能力。

从实际情况看,城市的集聚功能已表现的相当明显,尽管各城市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大小之分:

第一

城市成为重要的资源转换中心。通过城市庞大的生产体系加工着自然资源、原材料及知识和信息,转换成各种产品。货物和信息知识产品

第二

城市成为价值增值中心。在资源要素的转换过程中,城市创造出新价值,成为利润中心

第三

城市成为物资集散和流转中心。资源要素的转换促进着城市必须运作资源要素、原材料的输入和产品货物的输出,成为实物分配的枢纽。

第四

城市成为资金配置中心。一方面,城市的生产体系对资金产生强大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实物流转和分配,同时进行着资金流转和分配。

第五

城市成为信息交换处理中心。由于重要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在城市进行,因此,各种信息主要在城市产生、交换,然后进行扩散。

第六,城市成为人才集聚中心。城市的生产体系运作需要大量人才,同时,大量人才也被城市的活力和发挥环境所吸引。

第七

城市成为经济增长中心。综合以上各种活动,城市成大了主要的经济活动中心,成为了经济中心,也成为了经济增长中心。

但城市的功能仅仅在于集聚吗?我们认为,城市经济的集聚是为了进行扩散。如果仅仅为集聚而集聚,没有扩散,这种集聚是无法持续的。而且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分析,集聚是手段,扩散是目的,集聚是为了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

扩散功能

城市的扩散功能主要在于

第一扩张城市的市场性占有、配置和利用资源要素权利的作用范围。

第二构筑更大空间的经济协作体系。

第三扩散城市的优势能力,如技术、资金、管理、观念、加工体系等,提高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从而更确立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主导性作用,及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城市经济的集聚概念就是充分利用、吸纳城市本身、周边地区及国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积极因素,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而扩散就是利用城市经济在各方面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有系统地渗入周边地区及更大区域,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并在这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因此,中国城市经济的主要功能在于集聚与扩散,而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则集中反映为聚集和扩散能力的强弱。

指标设置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当然要求全面。但由于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的关键是城市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比较,加上我们初次进行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因此,我们对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的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从集聚和扩散功能比较上着手,并把城市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总量、质量和流量三个一级指标,来基本涵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丰富内容和各具体分类指标。

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主要突出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实际产出能力及发展状况。总量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城市经济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基础。如果缺乏总量支撑,那么质量再高,其综合竞争力也就受到阻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深刻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健康”状况,并且质量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和集聚和扩散功能的主要因素。同样,如果总量浪大,但缺乏质量。就犹如是一个虚胖的巨人,无法进行有效竞争,无法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

流量指标

流量指标体现出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发挥程度,通过指标比较可具体反映各城市在GDP流量规模、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对外开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集聚和扩散能力。流量是总量和质量的综合体现,只有总量和质量的相互协调,整体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流量规模。

在以上三个一级指标下分列14个二级指标和79个三级指标。其中的二级和三级指标在今后研究深入的基础上将不断充实、修改和完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将设计专门的指标体系进行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的专项比较分析。

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我们对三个一级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具体为:总量指标占30%,质量指标和流量指标各占35%。因我们考虑到在此阶段,总量还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虽然质量和流量更能在本质上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能量和发展趋势。

指标说明

AI总量指标

BI经济实力: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的分析比较,反映该城市府达到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

B2金融实力:通过居民储畜存款、银行贷款余额、保险金额等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及资金融通实力。金融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利器,缺乏这一手段,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将无法发挥,特别是城市的扩散功能,它是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主要手段的。

B3科技实力:以研究和发展投入金额、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等指标,评价该城市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和基础。

B4政府实力:由于数据收集因素,只设置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指标,反映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动性促进能量。

A2质量指标

B5发展水平:主要通过对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从动态角度考察该城市的长期发展水平及能力。

B6产业结构:主要对三次产业比重的比较,评价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

B7经济效益:通过对综合生产率、投资效果系数的比较,评价该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这是质量指标比较中的核心项目,也是决定城市集聚和扩散功能债主要因素。

B8城市服务设施: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的比较,反映城市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B9社会环境:从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等指标,比较各城市的环境状况。

A3流量指标

B10GDP流量:由于数据收集问题,无法进行这方面的比较。

B11人口流量:原主要比较人力资源的流量状况,如吸引科技人员数等,由于数据收集困难,现仅进行旅游方面的流量状况,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B12资金流量。由于各城市情况不一,一些指标如外汇交易量、股票交易量等无法比较,因此主要对吸引外资及变动状况的比较,反映城市在这方面的集聚能力。

B13实物流量i通过对货物运输、客运、集装箱运输能力的比较,评价城市在这方面的集散能力。

B14信息流量:原设计了举办大型国内外展览会、举办国际性重要会议等指标,由于数据缺乏,现仅为较狭义的信息流量方商的比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信息产品生产和信息化水平。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以上海1995年的各类数据为100,然后以此为基数,分别计算各城市1999年三类指标的相关数据(在这过程中,依据各数据的实际意义,分别赋予正负值),再乘以权重,得各城市的三类指标分值,乘以权重加总,得城市各二类指标的分值。二类指标加总,乘权重,得各一类指标的分值。对一类指标的分值进行加总,最后得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分值 (二)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中的城市选择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的城市选择我们有这么几个标准:一,从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角度考虑,选择一些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国内领先的城市;二,从地域角度考虑,由于中国明显的地区发展差别,因此不同地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城市,以便通过比较能够得出有益的启示:三,从改革开放和发展角度而言,选择一些相对超前和滞后的城市,通过比较也能发现差距所在。

最后,我们选择如下十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它们是: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代表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及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领先城市);天津、武汉、苏州、哈尔滨(代表具有社会发展较高水平和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不同区域的城市);重庆、西安(代表具有明显西部特色的大城市)。

综合竞争力

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迅猛推进,城市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中国区域辽阔,地区经济间差别比较明显,同时农业相对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因此,提升城市经济的现代化程度,发挥城市经济的功能,把城市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及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排头兵和扩散源,是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战略性任务,也是被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的重要途径。

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有我国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我国城市经济的特点在于:

(1)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领先。城市经济在发展水平、基础实施、思想观念、人力资本、文化教育等因素和环境方面远远超越农村水平,是带动、拉升落后地区与农业经济,把落后地区和农业经济纳入现代化发展轨道,并通过城市经济发展来转移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的重要经济力量。而我国中心城市的率先现代化更对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城市经济是缩小我国地区间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在短期内大幅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非常困难。但相对容易做到的是在各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方面大幅缩小差距,从而在不均衡发展的中国区域经济中布下发展相对均衡的辐射点―一城市经济。依托城市经济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和区域的现代化发展,这是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快速、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

(3)城市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拉升和带动周边地区,更在于树立发展典范,灌输现代观念,对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刺激。并且,通过市场、资金、文化、教育等经济发展基本因素的建设和推进,为周边地区的长期发展培育基础。

但必须强调的是,由中国城市经济的定位所决定,城市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市场中的竞争者,而更是区域经济活动及经济发展的组织者。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不是打垮国内其他的城市竞争对手,而是以其强劲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去吸引各种经济资源,吸引其他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周边地区,构筑有效的经济协作体系,实现一种竞争协作,并且主要以协作为主。但这种协作体系的建立不是行政方式的,而是市场内涵的。是因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吸引使得各种资源和竞争对手的主动融合。而一般的情况是,如果竞争对手处于同一层次上,那么融合是很难实现的。我们所要避免的是主要以竞争者为目的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那么非常可能导致一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破坏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性要求,同时无效耗费大量的经济能量。在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如何加快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城市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科学、深入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努力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功能发挥提出较为完整、清晰的思路和理论。

竞争力比较

比较目的

在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各地纷纷提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烈氛围中,通过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及各城市间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能够勾勒出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支撑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框架结构,及现阶段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状况、水平和特点。同时,通过比较,能够发现各城市在综合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有助于发挥更大优势,修正缺陷,增强综合竞争力。也有助于各城市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们的目的是提高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中国的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是初次尝试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城市综合竞争力问题,因此在研究比较方法、内容、体系、手段及指标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着不足和缺陷。虽然我们的比较分析是以一种科学、认真态度进行的研究,但其比较分析的结果仅供参考。

比较结果

按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指标体系,通过对十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数据的模型处理和比较,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序为: 通过对各城市指标数据的综合比较,对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如下: (1)中国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城市主要是上海、深圳、北京和广州四大城市。这四个城市中三个是中国的特大型城市,这些城市主要特点是经济总量大,经济质量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股会环境等方面指标在国内领先。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型城市,具有较前三大城市基本上不相上下、甚至更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只是深圳由于客观地理原因在一些总量指标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进一步发挥。

(2)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其社会经济体系、结构比较协调、完整,特别是在总量、质量和流量指标方面均能获得较高的分值,没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加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几乎在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方面均位居前列,所以在综合竞争力总体排序和评价中理所当然地名次靠前。这也充分说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总量、质量和流量方面必须均衡协调,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3)在分析比较中,我们感到其他城市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样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特别加武汉、苏州、天津、西安等城市,在某些指标方面有着突出的竞争优势。但总的来说,这些城市在竞争力的综合性、特别是在总量、质量和流量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不足,即在某些社会经济领域及指标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城市的社会经济整体协调性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不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那样,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都相对发达,并且互相之间协调性好,从而产生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4)通过分析比较,一些西部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明显落后于特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发展指标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导致其城市综合竞争力也相对较弱。虽然总体上这些城市通过改革开放发展比较迅速,但某些指标反映出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较大的困难。如重庆,1999年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5.85%。重庆的第三产业这么发达吗?经过分析我们发现,1999年重庆的GDP比1998年增加了50亿元左右,但由于1999年重庆第一产业的增长出现负数,而第二产业增长缓慢,1999年仅增加了几个亿,因此重庆当年的GDP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这是一种无奈的第三产业的高贡献率,其背后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停滞。

对综合竞争力各分类指标比较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比较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前茅的城市在一级和二级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总量指标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评价

在总量指标的二级指标中,上海在经济实力和政府实力方面排名第一,在金融实力方面排序第二,科技实力则排序第五。从三级指标来看,上海在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保险保费总额、财政收入方面名列第一,但在科技实力方面指标明显不突出,如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均位居第五。

北京则在金融实力和科技实力方面排名第一,在经济实力和政府实力方面排序第二。在三级指标方面,北京在国内投资率居民储蓄存款、研究与发展投入金额、技术市场成交额方面领先。

深圳在科技实力上排名第二,在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和政府实力方面均排名第四。三级指标方面,深圳在人均GDP指标上领先,特别是在科技实力上,在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遥遥领先。

广州在经济实力、金融实力、政府实力方面均排名第三,科技实力排名第四。在三级指标方面,广州均处于3―4位名次,既不领先,也不落后,处于中上游水平。 其他城市在总量方面均不突出。在三级指标方面武汉和西安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方面排名分列第一、第二。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城市间的总量水平差距很大,如上海的GDP总量是排名第二位北京的将近一倍,是排名最末的城市西安的6.57倍。

(2)质量指标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评价

在质量指标的二级分类指标中,上海在城市服务设施方面排名第一,经济效益排名第二,产业结构排序第三,发展水平排名第四,社会环境排序第六。从三级指标来看,上海在综合生产率、供水、供电总量、平均预期寿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方面位居第一。同时,在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处于结构转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情况下,上海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十城市中排序最低,这反映了上海城市经济正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加工型城市转向科技、服务和贸易型城市。

但我们也看到,上海在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投资效果系数、人均公共绿地、空气质量等指标上排名靠后。

而深圳在产业结构、社会环境上排名第一,发展水平、城市服务设施排序第二,经济效益排名第三。在三级指标方面,深圳在GDP十年平均增长率、科技成果数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交运、仓储、邮电通讯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空气质量指标方面领先,特别是在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上非常突出。但深圳在第三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指标方面名次靠后。 广州在社会环境、产业结构方面名列第二,在城市服务设施排名第三,经济效益名列第五,发展水平排序第六、从具体指标分析,广州在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八医护人员数方面名列第一,但在空气质量指标上排序最低。 北京在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项目上排名第三,城市服务设施名列第四,产业结构排序第五,经济效益位居第七。在三级指标方面,北京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上排名第一。同时北京在供电总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的得分也不错。但在失业率、投资效果系数方面较差,而北京的GDP十年平均增长率指标更居末尾。

其他城市在质量方面比较突出的指标是:哈尔滨的失业率最低,空气质量指标排名第二;武汉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指标排序第一;苏州的投资效果系数名列第一;西安在研究与发展投资资金占GDP比重上领先。

(3)流量指标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评价

在流量指标的二级分类指标中,上海在资金流量上位居第一,信息流量名列第二,人口流量排序第三,实物流量排名第五。从三级指标来看。上海在股票市场交易额、国外对本地直接投资总额、国外对本地直接投资增长率、年货物运输量、年集装箱运输量、转口贸易量等指标方面遥遥领先,但在年客运量指标上明显落后,排序第九。

深圳在信息流量方面排名第一,实物流量和资金流量均名列第二,人口流量位居第四。在具体项目方面,深圳在人均邮电业务量上明显领先,体现出深圳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并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进出口总额、股票市场交易额等方面位居前列,但国外对当地的直接投资总量还显偏小。

广州在实物流量方面高居第一,人口流量名列第二,资金流量排序第三,信息流量名列第五。广州在流量指标方面比较突出的项目是;进出口总额、境外旅游者人数方面领先,在国外对当地的直接投资总额、国外投资增长率、年客运量、年集装箱量、移动电话普及率指标方面也位居前列。

北京在人口流量方面排序第一,实物流量名列第三,信息流量上排名第四,资金流量方面居于第八。北京突出的指标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收入、住宅电话普及率方面超前;但国外对本地直接投资增长率方面明显下滑,回落幅度较大,这一仅重较大的指标落后使得北京在资金流量方面名次靠后。

其他城市突出的指标表现如下:重庆在年客运量方面大大领先,超过第二名广州一倍多,这也反映出重庆作为人口大都市的特点;同时重庆在图书出版量指标上也明显领先。苏州的经济外向度也比较高,其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指标排序第二。

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邮电业务总量和进出口总额指标明显表现出城市的发达程度。在人均邮电业务量指标方面,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位居前四位,而重庆、西安这些西部城市排名最后,它们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深圳的人均邮电业务量将近重庆的61倍。在进出口总额方面,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分列前四位,而重庆、西安位居末尾,北京的进出口总额是重庆的57倍多,是西安的40倍多。

对策建议

评价对策

(一)对上海综合竞争力的分析

(1)通过比较,上海在十个比较城市中以176.01分名列综合竞争力排序第一。但从分数情况看;基本上与深圳的175.26分不相上下,仅比其高出0.75分,与北京相比也距离不大。从二级指标分析,上海的总量和流量指标排名第二,质量指标排名第三,而深圳质量指标排名第一,高出上海31.59分,流量指标位居第二,总量指标排序第三。深圳只是由于在总量指标上落后上海47.33分,在综合竞争力总体排序中排名第二。上海应该看到各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能量,要有强烈的危机感

(2)由于加大了产业结构和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上海在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相关指标方面得分较高,进步明显。同时上海在城市服务设施、实物流量、信息化程度等指标方面也比较领先,这些因素将进一步扩张上海的综合竞争力优势。

(3)上海经济现阶段在总量上比较强,但应该看到在质量方面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科技实力(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等)方面。深圳的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是上海的2倍多,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也是上海的2倍多。而上海在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方面逐步下降。同时上海在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空气质量等指标)也有差距。

(4)通过总体分析,对上海在国内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评价是:总量方面:经济基础扎实,总体实力强劲;质量方面:效益水平较高,科技实力相对不足;流量方面;资金融通领先,集散功能增强。也即总量强劲、质量不错、流量扩张。

(二)提高上海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总量实力。

总量实力是上海综合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上海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支撑点。因此,必须牢牢遵循发展这一硬道理,力保上海经济发展有一个长期的较快增长速度,进一步提升上海经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2)加快提高质量水平。

质量是上海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足。具体分析,上海在硬质量方面还是不错的,加综合生产率水平。但上海在软质量方面,如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员数量、社会环境等方面有缺陷。因此,首先必须大大加强上海的科技实力,具体措施是加快吸引国内外各类科技人员;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力量加快向经济发展主战场的转移;进一步制度创新,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促进各类科技创新的激励环境。同时,进一步努力改善上海的社会环境指标。

(3)进一步提高流量规模。

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角度分析,流量规模在实质上、也在内容上扩张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上海在过去不太注意流量指标,但上海在这方面增长显著,特别是集装箱运输量。上海必须进一步提高流量规模。主要在提高实物流量、吸引国内外资金流量、吸引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流量、吸引国内外旅游流量方面进行努力。(4)加强上海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来说,关键在于综合性,即取决于总量、质量和流量方面、取决于社会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融合。各单项指标的突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是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整体的协调、协作,整体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城市比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加快,我国城市直接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如何调整城市的战略定位,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力求在国际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是近阶段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战略性课题。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经营城市的基本理念 关于经营城市的概念有多种提法,笔者认为比较准确的是:经营城市是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把现代市场经济经营观念经营机制经营方式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构建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通过市场运作,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

相关误区

(一)经营主体缺位和错位

人们普遍认为,政府既是国家的代表,也是人民的代表,经营城市的主体自然属于政府。在经营过程中,政府过多地直接参与各种商业交易活动,造成经营城市中主体缺位和错位。其结果是导致政府行为广泛地介入到城市资源配置的各个领域,这不仅扭曲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定位,而且扭曲了市场在城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二)经营客体不明确,经营广度和深度不足

经营范围过于狭窄,过分倚重于政府对城市资源要素的经营。有些城市决策者把经营城市的内容定位为经营城市土地有形资源,不注重无形资源短期行为,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营城市的目的认识模糊

社会效益。很多城市将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作为经营城市的主要目的,追求短期收益,造成一些城市忽视对城市资源的战略性经营,忽视了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如一些城市对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经营,过分重视商业开发,而忽视了发掘这些资源的战略性意义,制约了城市功能的提升与优化。

(四)缺乏正确的定位,城市发展战略趋同

有些城市没有深刻理解经营城市的内涵,制定战略者的从众心态、标准化知识和模式化思维,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定位趋同,导致城市建设表面化、同质化,缺乏城市自身的特色定位,缺乏城市的个性和品牌。城市规划仍停留在传统的功能界定,定位于组织生产、流通的消费城市、生产的城市。即使有些大城市因功能扩展,逐渐看重居住环境,开始栽花种草,修建公园、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但城市的整体功能依然是在求新、求变的低层次上运行,造成大量人、物、财的浪费,未能显现城市特有的风格与历史传统。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和利益机制的驱动,我国城市间分工与协作程度不高。各省市区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城市之间人为地加以封锁,制约了地区间合理的经济协作与分工。城市间产业同构现象普遍存在,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类城市不顾自身和区域实际,竞相发展相同的产业,使新一轮的产业同构现象再次出现,甚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也惊人地相似。

三、做好经营城市大文章,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规划

规划制定

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应该根据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遵循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艺术观统一的原则,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规划。在城市规划编制的实施和管理中,既要满足科学性和时代性的要求,体现超前意识和精品意识,又要贯彻经营城市的理念,体现发展主题和经营思想,把规划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恰当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在城市发展和经营中的龙头作用。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具有鲜明的权威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城市这一最大的国有资产实现最大增值,提高城市的品位,完善城市的功能,保留城市的风格和特色。它通过对城市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的科学准确定位,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营城市只有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其整体利益的实现。因此,政府一定要注意规划先行,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围绕科学的城市规划来进行,从城市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遵循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经营城市则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一种手段。

(二)树立创新意识,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 城市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延伸资源。其中自然资源主要指城市的土地、山水和空间等;人文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政府资源等。延伸资源由以上几类资源派生出的资源主要是指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形象资源等。这些都是可供经营的城市资源。随着城市现代化和科技的发展,城市经营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丰富和扩展,新的资源将不断被开发和利用,经营城市的内容将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经营城市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城市之所以能推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类的进步,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种创造财富资源的创造能力,在于创新的动力。城市的创新性,蕴藏在城市的管理者、社会机构以至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创新才能实现从主要依赖传统的有形城市资源向大力开发现代城市无形资源经营方向转变,从而谋求城市资产的整体升值。

(三)经营城市主体的多元化 经营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城市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经营城市的主体要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企业和市民综合主体的转变。按照经营城市的性质定位,一切商业运作的行为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在经营城市中,主要是管理、服务的角色。因此,政府要转换经营主体角色,首先,应加强城市经营的法制建设,使城市经营始终沿着科学的法制化轨道运作。其次,要加强行政机构改革,全面提高管理效率。企业是经营城市的参与主体,进行着城市资产的运作,使一些城市资产由产品变成商品和产业,使城市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成资本运营过程。市民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力量,要对一个城市进行有效经营,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城市主人--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

(四)经营城市目标的最优化--生态经营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经营城市的目标体系,制定阶段目标和远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就是在不同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引导经营城市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远期目标,是要把城市建设成有特色、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有竞争力,城市与环境达到充分的协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准确定位,走专业化、个性化的经营之路 1.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向专业化发展 我国城市要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作出正确的战略定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与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强调合作与多样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城市发展的空间与思路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社会已进入一个由对抗性竞争到合作性竞争的时代。对于城市来说,跨区域的、跨国家的分工协作,可以获得双赢效果,这要求城市定位趋于专业化。专业化分工是城市合作的一种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城市在互惠互利中壮大自己的现实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地理状况和自然资源条件不再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城市主体的知识特征、价值取向成为区别于另一城市的核心。创新意识反映人们知识更新的程度和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与命运,改变城市的空间形态、功能结构和发展方向。 2.突出个性优势,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风格与个性、城市形象与实力的统一,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以及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树立城市品牌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推动城市不断地发展,因此,经营城市必须要有品牌意识。打造城市品牌,一要突出特色,特色是城市保持永恒生命力的基本因素。二要做好城市营销,城市营销将为城市创造出独特的品牌资产,使城市拥有一种垄断性资源,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3.发挥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城市发展不是孤立的,必须和相关产业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为此,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发展支柱产业,与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结合,把城市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群,形成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促进城市经济良性循环地发展。 城市综合竞争力港深沪居前三 2008年03月29日华龙网-重庆晨报 昨天,中国社科院《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对包括港澳台和内地的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各项竞争力进行了排序。 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8指标影响综合竞争力

报告将52个城市按行政级别进行分组,对其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报告的年度主题为:“城市,群起群飞襄中华”。对全国33个已经、正在和潜在的城市群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报告还公布了增长、规模、效率、效益、结构、质量前十名的城市名单。

报告对52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在8项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中,人才本体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高居前3甲。在其中的主要产业本体竞争力排名中,重庆列第5位。

发展经验

报告的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总结了12条较具体的经验:1.取长补短,骑马找马。2.因利乘便,稳中求进。3.围魏救赵,先易后难。4.另起炉灶,以新化旧。5.分权分税,鼓励竞争。6.联产承包,亦工亦农。7.城镇开花,集群扩散。8.工业带动,制造优先。9.精英治市,模拟企业。10.招商引资,环境营销。11.经营资产,以城建城。

未来城市发展9大趋势

经综合研究,该报告预测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将呈现加速化、集约式、梯度化、层级化、个性化、网络化、全球化、非均衡、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