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7 18:58
城阳街道,隶属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心位置东经120°12′,北纬36°20′,东靠惜福街道,西邻棘洪滩街道,南连流亭街道和夏庄街道,北与即墨区接壤。最大横距11.9公里、纵距9.5公里,总面积52.5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226471人。
城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城子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不族”、“其族”两个部落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称为“不其”。
夏、商、周,城阳属莱夷地。前567年,“齐侯灭莱”,城阳归齐国,隶属即墨。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胶东郡不其县,建不其城于城阳。
西汉,属琅琊郡不其县。建武六年(30年),改属东莱郡不其县。
西晋,析建长广郡,郡治设不其城,属长广郡不其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不其县废除,改属长广郡长广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不其县,不久又废,并入即墨县。
唐、宋,隶属关系未变。金、元,先后属莱州和胶州即墨县。
明,分属即墨县里仁乡和仁化乡。
1912年,属即墨县里仁区和仁化区。1929年,即墨县划为10个区,属即墨县第五区。1943年7月,建立即墨县第五区,属五区。
1945年8月,改属即墨县城阳区。
建国后,城阳地域分属即墨县城阳镇和城阳区。
1950年10月,城阳区辖区改属即墨县第七区。
1955年10月,又改属即墨县仲村区。
1956年3月,即墨县城阳镇和仲村区辖区又属即墨县城阳区。
1961年3月,划归青岛市崂山郊区,10月改属崂山县。
1988年12月,又改属崂山区。
1994年5月,设立青岛市城阳区,城阳镇划归城阳区。
2001年6月,撤销镇,设立城阳街道。
清代,即墨县分为七乡八十一社。域内属里仁乡,分为城阳社、北曲社、不其社、东西城社和温良社。
民国初年,改乡社制为区乡制。域内属第五区,区驻地城阳。城阳社改设城阳乡,不其社改设不其乡,东西城社改设东西城乡,温良社改设温良乡。1928年,城阳乡改设城阳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划镇境为城阳镇、温良乡和不其乡。
1951年4月,即墨县城阳镇建立城阳、寺西、皂户、小寨子、罗家、苇6个乡政权,第七区建立桃林、南疃、北曲、田村、旺疃、仲村、周村、古庙、东城、西城10个乡政权。
1951年6月29日,城阳镇所辖罗家、苇两乡由即墨县划归青岛市崂山郊区(归流亭管辖),其辖乡减为4个。
1955年10月,七区改设仲村区后辖乡未变。
1956年2月,西城汇村由西城乡划入周村乡。
1956年11月,东城乡和西城乡划归即墨县城关镇。城阳镇与仲村区所辖的12个乡合并为城阳、桃林、仲村3个乡。
1958年9月,成立城阳人民公社,辖区内划为10个耕作区。
1959年6月,建立18个生产大队。
1960年12月,又划分为34个生产大队。
1984年6月,以城阳公社辖区设立城阳镇,建立34个村。
截至2023年6月,城阳街道辖67个社区:东果园社区、和阳路社区、德阳路社区、仁和居社区、前桃林社区、古庙头社区、小北曲社区、皂户社区、南疃社区、大北曲前社区、大周村社区、前旺疃社区、江家庄社区、京口社区、西田社区、前田社区、城子社区、北疃社区、仲村社区、小周村社区、大北曲西社区、东旺疃社区、西城汇社区、大北曲后社区、城阳村社区、大北曲东社区、吕家庄社区、后田社区、东田社区、东郭庄社区、后桃林社区、西郭庄社区、百埠庄社区、董村社区、西旺疃社区、寺西社区、沟岔社区、顺德居社区、小寨子社区、春阳路社区、昌德居社区、文阳路社区、长城路社区、春城路社区、明阳路社区、民城路社区、桃源居社区、瑞阳路社区、环城北社区、中城路社区、锦城路社区、绣城路社区、海棠苑社区、崇阳路社区、玫瑰里社区、泰城路社区、桃花源社区、荟城路社区、国学园社区、白云山社区、凤凰山社区、惠阳路社区、硕阳路社区、靖城路社区、康德居社区、国城路社区、华福园社区。
城阳街道,位于城阳区中北部,地处东经120°12’,北纬36°20’。东临惜福街道,西靠棘洪滩街道,南连流亭街道、夏庄街道,北以墨水河为界与即墨区同济街道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5公里,总面积52.5平方公里。
城阳街道,属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位于即墨-牟平断裂带南端胶东盆地东南边缘。
城阳街道,由于胶州盆地、海湾与崂山山脉的影响,经过长期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城阳镇地势呈现东高西低,形成了低山丘陵与平原、洼地的组合。
城阳街道,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均较明显。因濒临黄海和胶州湾,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特点表现为:春季较冷回暖晚,夏无酷暑雨水多,秋季偏热降温迟,冬无严寒雨雪少,无霜期长湿度大,白天黑夜温差小。
城阳街道,河流多为东西流向,西流入海,源短流急,夏秋水量较丰,冬季基本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主要河流有墨水河,系外河,河道坡度较大,弯道多且宽窄不一,下游汛期往往与胶州湾海水顶托,河口处易成灾。内河有虹字河、小寨子河、南疃河,均系墨水河支流。
城阳街道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77.7毫米,水资源较丰。但因拦蓄工程少,人口密度大,城市、工农业用水多,地下水超采,导致域内水资源贫乏。按人均占有水资源计算,是全国人均的10.2%,是山东省人均的59.4%。
地表水大气降水经地表蓄容及汇入河流和水库,形成域内地上水。据1963~2001年39年的记载,城阳镇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271毫米,径流总量1423.8万立方米。最大年(1964年)径流量5733万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倍。最小年(1981年)径流量253.1万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7.8%。域内建有水库3座、塘坝7座,总库容307.8万立方米。水体面积550亩,淡水储量167万立方米。
地下水域内地下水储量丰富,总量约2400万立方米,可饮用水占总量的1/4左右。正常地下水位约在海拔-6米上下,最低海拔-10米。一年之中,地下水位上下浮动幅度3~5米,最大10米。
野莱类有苦菜、苣荬菜、荠荠菜、荠菜、灰菜、扁朱芽、苜蓿、野茵青、麦蒿、地肤(扫帚菜)、朱蓬菜、金针(黄花菜)、甜菜、藜灰菜、海蓬菜、海藻等。
杂草类山胡椒、黄花蒿、莠(狗尾草)、马唐(蟋蟀草)、雀麦、野麦莛、接骨草、含羞草、白茅(毛根草)、野子、野谷子、鹅观草、喀吧莱、黄蒿、芦根草、蒲草、牛鞭草、鸡眼草、山菊、山牛蒡、拂子芽、臭草、野绿豆、野豌豆、野大豆、白三叶、草藤、马莲、巢菜、拉狗蛋、旮旯蔓、蹲倒驴、蒺藜、棉单草、爬蔓草、菝子棵、苫草、水葫芦、浮萍等。
药草类境内的野生药材大都分布在山丘和近海地带,少量的零星生长在地边和沟岸间。常见品种有紫草、柴胡、细辛、茜草、沙参、紫参、苦参、莶草、艾蒿、防风、知母、荆芥、远志、玉竹、桔梗、黄精、元胡、地榆、马斗苓、土茯苓、天南星、万年青、王不留行、草乌、蛇床子、麦冬、葛根、单叶草、野菊、杜仲、灵芝、茵陈、车前子、马齿苋、蒲公英、地丁、益母草、洛石、挂篓、枣仁、杏仁、桃仁、黄芪、金银花、月季、牡丹、芍药、菊花、半夏、薄荷、紫苏、龙胆草、威灵仙、兔丝子、地肤子、夏枯草、大黄、芦苇、香附子、枸杞(狗奶子)、臭蒲、草决明、蔓荆子、大戟、小戟、杨皮叶、槐豆、苍耳、白果、山楂、莱服子、蓖麻等。
兽类有狐狸、野狸(山猫)、野兔、家鼠、田鼠(地老鼠)、獾、貉、狼、水老鼠、黄鼠狼、刺猬、蝙蝠等。
鸟类有喜鹊、灰喜鹊、家燕、山燕、雁、柳燕儿、黄鹊、黄莺、猫头鹰、老鹞、老雕、鹰、云雀、杜鹃、斑鸠、画眉、乌鸦、啄木鸟、小田鸡、鸽子、山草鸡、麻鹆友、大眼贼、蜡嘴、百灵、胭脂瓣、水鸭、水鸪嘟、海鸥、麻雀、鹌鹑等。
昆虫类有蝎子、蜘蛛、蜻蜓、蝉、螳螂、蝗虫、蜜蜂、胡蜂、细腰蜂、蟋蟀、蝼姑、蜣螂、金龟子、土元、蚂蚁、螟、蚰子、瓢虫、蚰蜒、蜈蚣、毛虫子、扒疹毛、水蛭、水黾、蚊、蝇、地蛆、姜虫子、豆虫、蝽、天牛、磕头虫、地老虎、莱青虫、蚜虫、红蜘蛛、粘虫、萤火虫、蚁蚂虫、甲虫、土蚕等。
爬虫类有蛇、虺、鳖、蟾蜍、青蛙、蜥蜴、壁虎、蚯蚓、蜗牛、尺蠖等。
淡水生动物类有鲫、鲤、鳝、鲢、鲇、草鱼、黑鱼、泥鳅、狗鱼、鳖、河蟹、河蚌、草虾、水老鼠、水蛇等。
海产品类有鲈鱼、梭鱼、鲻鱼、鲴眼、青鳞、对虾、白虾、蛤蛎、毛蛤蛎、蛏子、螃蟹等。
城阳街道境内已发现的矿物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花岗岩、麦饭石、陶土、矿泉水等。崂山花岗岩多含白色石英,耐腐蚀,是公民用建筑的上好石材,域内分布于东部低山丘陵带。麦饭石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药用价值,经过加工处理,可作为酒类、食品以及饲料的添加剂,分布在仲村、旺疃的山丘地带,蓄量约6000万立方米。陶土遍及全境,储量丰厚,自古以来就是烧制砖瓦的主要原料。西城汇黑粘土烧制的瓦罐盆品质优良,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1958年,城阳镇有9690户、46989人,人口比1949年增长了7.04%。1960~1962年,因生活暂时困难,人口增长减缓。1963年后,城阳镇人口增长加快。1971年,总人口达到64179人,比1958年增长了36.58%。1972年以来,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得到控制。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城阳镇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198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1985年下降到0.76‰。1993年,有22123户、77697人。1994年城阳区建立后,外地人口大量迁入城阳镇内,使人口急剧增加。1994~2000年,总人口由78133人增至99369人,6年内增加了21236人,而人口自然增加仅4180人,外来人口增加了17056人。在总人口中,男性48249人,女性51120人;城镇人口22250人,农村人口77119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2.39%,比建国之初增加了21.93%。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阳镇总户数34093户,总人口116420人。其中男52896人,女63524人。
截至2010年,城阳街道总人口226471人(2010年)。
截至2011年,城阳街道除汉族以外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藏族、达斡尔族、土家族、侗族、白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畲族等15个民族。
2014年全街道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7.1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1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8.3%;外贸进出口总量完成17.4亿美元,到账外资完成2.2亿美元,市外实收资本完成13亿元,实际利用内资完成32亿元。
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种植以粮食为主,油料和蔬菜次之。农户多兼养家禽,少数兼养家畜。因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加之农业技术落后,无力抵御自然灾害,因而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37~1948年,连年战争使农业生产遭受重大破坏。1949年,粮食总产量仅5814.5吨,平均亩产87公斤。
建国后,域内于1951年8月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到1956年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此期间,各农业社进行农田基本改造,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推广选育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农业生产新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485.3吨,平均亩产139公斤。
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5800吨,平均亩产653公斤;蔬菜总产量192323吨,平均亩产13708公斤。农业总收入16437万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6%;粮经比例为2︰8。
明、清时期,西城汇村兴起制陶业,产品有罐、盆和砖、瓦;皂户村民在胶州湾海滩筑灶煮盐;古庙头村民办起烘炉,锻打锄、镰、锨、镢;田村村民兴办木器作坊,制作桌、椅、橱、箱;前桃林村村民从事金、银饰品加工等。
建国后,各农业社兴办了修配、白铁加工、烘炉、砖瓦、采石、粉房、条编、木器制作与加工、油房、豆腐坊、缝纫社等工、副业生产。至1956年底,全镇有工业企业66个,从业1318人,主要工业产品有压瓦机、砖瓦、水桶、生铁炉、家具、小农具、合页、陶制品等。全年完成工业产值42.3万元,总收入53万元。
2000年,有工业企业560个,从业28362人,实现产值(现价)87.3153亿元、利税4.12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7.5582亿元。有4种产品被评为省、市名牌,30种产品荣获国家优质与名牌产品博览会、科技精品博览会、发明博览会等金、银奖和优秀奖。
2011年,22家过亿元企业经济效益,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5亿元,同比增长8%。启动技改项目25项,完成技改投入4亿元。
1987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300余家,从业2000余人,个体商业年营业额1100余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39%。其中有个体烟酒糖茶193家,小百货149家,服装鞋帽121家,五金工具35家,化工油漆22家,土产杂品23家,屠宰、猪肉店14家,熟食品56家,面食加工10家,炒货场3家,饭店、酒店44家,理发28家,照像2家、浴池2家、修表6家,修车30家,白铁加工5家,缝纫11家,烘炉2家,废旧物资回收5家。
1994年城阳区设立后,城阳区城区建设,镇内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村级商业街和食品街建设,促进了全镇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城阳蔬菜批发市场、建材批发市场设个体摊位18000余个,城阳区中城路至华城路商业街设网点2000余个,南疃、小寨子商业街、食品街有网点800余个,仲村、西城汇、大周村、北曲集市设推位3600余个。全镇有个体工商户1828户,从业4491人。全年完成营业额8643万元,完成商品零售额7370万元。
2000年,全镇已建各类市场8处,年人流量80万人次、交易额34亿元。有个体工商户2167户,从业6199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5%。社会商品零售额达3.38亿元。
2011年,城阳街道总投资157亿元的23个在建服务业大项目。34家税源项目上缴税金1亿元。6大商场预计完成交易额16.5亿元,同比增长24%;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城阳建材市场、城阳钢材市场三大市场交易额完成270亿元,同比增长11.8%。辖区各景点、饭店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同比增长11.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4.1%。
1952年,城阳镇始设文化站,负责全镇文化辅导工作。文化站设站长1人,工作人员1人,地点在城阳村车站街东端北侧,平房3间,其中办公室、阅览室、图书室各一间,内有图书1000余册、报刊10余种,供干部群众借阅。另有民族乐器、幻灯机等简易文化设施。1958年秋,改称城阳公社文化站。
1962年机构精简,城阳公社文化站撤消,文化工作由公社文教助理兼管。1975年,公社重设文化站,设站长1人。1978年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招聘放映员2名,隶属文化站领导。1984年,城阳公社文化站更名为城阳镇文化中心站。1992年机构调整,镇文化中心站迁至城阳影剧院,与影剧院合并成立“城阳文化娱乐中心”,人员增至13人,内设各类文化设施。该中心既是镇文化管理机构,又是群众文化娱乐场所。1997年文化中心站重回镇政府办公。2001年机构改革,仅留1人负责文化工作。
城阳街道2014年累计投资1.2亿元,新建街道、城南片区2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心,以及35处室内、14处室外文体活动中心,每年组织35个社区参与全区艺术节活动,演出人数达千人以上;采取菜单式放送形式,每年为社区演出柳腔、茂腔、综艺类节目130余场次、放映免费电影190余场次,邀请专业教师进社区对社区100余名文艺骨干进行健身操、舞蹈、器乐培训,组建吕剧团、京剧团、健美操队、旱船秧歌队、鼓乐队等40多支文化队伍。
清末至民国初期,城阳镇隶属即墨县,一切学务皆由即墨县劝学所管理。劝学所除管理教育行政,佐理教务外,还劝导乡、村人士办学,在区乡聘任乡、村学董,由学董聘任教学人员,创办私塾、学馆、学堂,推行乡、村教育。此间,城阳域内设学董管理教育。至2001年,全镇有省级规范化学校5处,市级规范化学校5处。
1980年,全镇19处小学,有10处从三年级起改为六年制,其余9处不变,暂实行五年制。1983年以后,全部小学改为六年制。
2000年底,全镇幼儿园共21处,幼儿2214人,教师153人,幼儿入园率95%。其中,省级规范化幼儿园2处,市级规范化幼儿园3处。
2000年,全镇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发展项目118项,其中国家级15项、市级40项、区级63项。共获得省、市、区科技进步奖、星火奖68项,在国际、国内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展览会上获金、银奖80项;组建国家级星火集团1个,省级星火示范企业和省级专利明星企业各1个,市级专利明星企业2个,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3家,占全区的47%,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1家,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
1949年,城阳、大北曲、西城汇3处完全小学有篮球场3个,还有单杠、木马等器械。1958年后,城阳搬运公司、煤建公司、铁业社始建篮球场。1964年,全镇21所中、小学建水泥乒乓球台28个。1969年,辅设初中班的城阳、小寨子、南北疃、大北曲、仲村、西城汇等学校开始修建田径运动场,场内设有篮球、排球、单双杠、铅球、铁饼等活动场所和器械。1976年,随着青岛市知识青年下乡到全镇各村参加生产劳动,有知青点的仲村、东郭庄、董村、城子、小北曲、后桃林等村建起了篮球场。至1978年,全镇有村庄篮球场12个,厂企篮球场4个,中小学篮球场15个,中小学200米以上的田径运动场15个,面积56000平方米。1984年,全镇5处联办中学都建有200米以上田径运动场,场内设有篮球、排球、单双杠、垒木、平梯、爬绳、铅球、铁饼、标枪、跳高、跳远等活动场所和器械。其中,城阳中学、北曲中学建有400米运动场,场内还设置了足球架。20处小学建有13个田径运动场,面积10万余平方米。25处中小学都建有体育器械室。
2000年,全镇有中小学体育运动场19个,中小学篮、排球场32个,厂企篮球场8个。有16个村建立体育活动中心,内设篮球场6个,网球场4个,门球场16个,健身房12处,还设有棋类、麻将、乒乓球、康乐球等活动设施。
1985年底,城阳医院职工增至11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8人,工勤人员17人,管理人员9人,床位增至60张,固定资产达63万元。
1994年,全院职工1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名,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85人。设院长室、办公室、医务科、财务科、护理部、总务科等6个职能科室,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口腔科、五官科、检验科、放射科、中医科、B超室、手术室、心电图室、防疫科、药剂科等14个医疗科室。医院先后增添了B超、心电图机等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医疗设备,共设病床90张,除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外,对普外科、骨外科、妇科常见手术及急诊抢救等均有较高水平,年就诊量3万多人次。固定资产达94.8万元,已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
2000年底,全镇共有各类卫生室、诊所181处,从业医务人员241人,其中主治医师35人,医师58人,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比较完善的医疗网络。
1949年,域内农业劳动力为17043个。1975年,城阳公社劳动力总数为31465个,其中,男整劳力为14235个,女整劳力为11279个,男半劳力为3146个、女半劳力为2805个。1978年以来,社队企业蓬勃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入社办和队办企业务工,人数达3000多个。1976年到1978年,有628名青岛市知识青年到城阳公社插队劳动,成为新型农村劳动力。1983年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后,很多农民开始务工经商,单纯从事农业耕作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城镇劳动力属非农业户口,吃国家供应粮。这些人,一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直接安排工作;一部分因父母为国家干部或企事业单位职工,读完初中或高中后,由劳动部门安置到国营或集体企事业单位工作。
1991年,城阳镇劳动力总数为36998人,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4920人,工业劳动力15149人,建筑业劳动力1465人,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劳动力1117人,商业和仓储业劳动力1609人,公用事业劳动力155人,卫生体育福利事业劳动力382人,文教广播劳动力312人,科技劳动力35人,金融保险业劳动力42人,经济管理劳动力54人,其他劳动力1758人。
2015年,城阳街道已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参保率分别达到98.9%、99.8%,真正实现辖区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累计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帮扶300余户困难家庭成功脱贫,为1200余名低保人员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2015年,城阳村、城子等社区60%以上居民均通过市场网点经营获得长期稳定收入,人均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已营业的利客来、利群等现代服务业大项目10余个,每年均能为相关社区增加集体收入320万元以上。
2015年上半年,共投资3000万元,建设民城路(文阳路至前桃林安置区段)、明阳路(国城路至青威路段),民城路已完成道路建设,共铺设雨水管线1300米,污水管线660米。明阳路(国城路至青威路段)已完成完成450米路基、450米雨水暗渠和300米污水管线建设。投资650万元对青威路东、秋阳路南节点20亩裸露土地进行绿化,完成城区部分节点绿化提升改造约40亩。
公路运输
1992年车队已拥有东风等牌车辆26部,有职工30人,主要承担喜盈门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和各厂货物与产品的运输任务,年货运量6.5万吨。2000年,车队已发展到拥有日野、东风、五十铃和北京1041弄等车辆36部,职工40人,年货运量12.6万吨。
铁路运输
胶济铁路1904年7月13日全线通车,城阳站为胶济铁路客货运输的中间站,每天只在白天有1对客车、2对混合车通过,客货运输量小。1914年,城阳站每天有1对客车、1对货车、2对混合车通过,旅客到发量3.6万人次,货物到发量12.96万吨。1917年开始夜间行车,到1936年每天有4对客车、2对货车,5对混合车通过,年客运量3万人次、货运量30万吨。1949年,每天通过城阳站的客车4对、货车6对、混合车3对,客运量达10.8万人次,货运量达44.08万吨。1957年,有客车11对、货车9对通过,年接送旅客18万人次,到发货物48万吨。60年代,扩建了站南货场,辟建了站北卸煤货场,使货运能力大增。到1978年,每天有8对客车、14对货车通过,年接送旅客21.6万人次,接发货物65万吨。1992年,城阳火车站大规模进行扩建,每天有17对客车、28对货车通过,年旅客接发量108万人次,货物接发量77万吨。1993年,城阳火车站与城阳镇和皂户村联合辟建皂户联运货场,该货场占地282亩,共设货位295个。其中,高货位14个,低平台58个,仓库2700平方米。装卸机械设20万吨门吊1门,卸煤机2台,场内有货物专线4条(卸煤线、笨重货物线、散装货物线、零担货物装卸线),总长度2462米。1999年完成装卸货物25.2万吨。2000年,每天有27对客车、20列货车通过城阳站,旅客接发量42.4555万人次,贷物接发量85万吨。
城子龙山文化遗址
城子龙山文化遗址在墨水河南岸, 城子村东北约100米处是高约2.5米的台地,东西长约200米,西、北两面为断崖,有1米多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续暴露,内含文化遗物较为丰富。遗址上是菜田。1963年春考查,灰土层翻动严重,采集到单孔扁平石斧、长方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及石凿、石锛、石铲、石网坠、骨针、骨镞、蚌锯等。1977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其城遗址
不其城遗址位于城阳镇中心区,遗址内现有城阳、城子、寺西三个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筑不其城(里罗城)。城墙用土夯成,开四门,墙高约4米。城池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0.56平方公里。城内建不其县署于西汉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汉武帝幸不其时东迁,原址改建行宫。行宫建在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30米,高约2米(今存之现状)的夯土台上。设城门9座,除东南西北各设城门2座外,还在西南设水门1座,通金口海港(今京口村东南)。城墙高约6米,顶宽4米多,周长约5公里。城东西长约1500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约为秦建不其城的4.5倍。城外环以壕沟,城楼内侧有马道相通,城墙四角建有角楼,便于士卒守护。城内街衢纵横,有7条宽约5米的主干道沟通巷陌。
郭庄庙
郭庄庙位于东西郭庄之间,古城阳至即墨城大道北侧。据传为唐朝袁天罡、李淳风选址建成(年代不详),奉道教,又名“天仙圣母庙”,与灵山老母庙和石桥庙为同一支系。郭庄庙占地5余亩,建砖木结构正殿3间,供奉五尊圣母神象,门口西侧竖青石大碑一通,记载庙宇建设事宜(现已失考)。配东西廊房各6间,东廊房北5间供奉五帝神像,南间供二郎神。西廊房北3间为阎君殿,南3间为土地寺。建大门3间,中间人行,两旁各有一把门将军,左青龙、右白虎,相传为秦叔宝、尉迟恭二将。东南角建钟楼1座,西北角建道士房2间。院内正殿门两侧,各栽银杏树1棵。自建庙之日起,所在村东、西郭庄,大、小周村和白埠庄5村各推2人组成庙监事会,公推1人任会首,主持庙务。5村合作留出庙地25亩(老亩),以供庙事和道士生活之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道士必须颂经,进庙进香烧纸者、祈求老母庇佑送子者络绎不绝,香火盛续至抗日战争时期。建国之初,庙内神像被砸毁推入庙东郭庄湾内,庙被辟为校舍而终。
大通宫
大通宫(西城汇庙)位于城阳镇西城汇村东墨水河南岸,奉道教。据《大通宫》载:大通宫由江西省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于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始建。属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一。大通宫占地30余亩,建前后排列的砖木结构殿堂2座,配东西廊房和钟鼓楼。其前殿供奉玉皇大帝,后殿供老子神像,东廊房供雷公、电母神像,西廊房祭祀真武帝君灵位,供真武铜像。大门前左右各栽银杏树1棵。宫外西侧建道士院落1处,有正房3间,西厢房3间。道士院右侧留空地一块,为历代主持之墓地。宫前留空地约7亩,用以种粮种菜,确保道士生活。自建庙之日起,大通宫香火极盛。每月初一、十五为颂经日,宫内道士须撞响大钟颂经,经声与钟声交合在一起,甚为庄重,附近村民在颂经之日大多前去进香烧纸。每年正月十六开办庙会,吸引本地和外地来赶会的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历经2000年风雨沧桑,国民党地方政府于1947年砸毁神像,改大通宫为小学校舍。西城汇村村民为保护好宫中文物,将真武铜像移入村东刘家祠堂,1952年被即墨县文化馆拉走,后情不详。
石桥庙
石桥庙一角房凤墓在城子村北庵后沟北岸,308国道西侧。据《即墨县志·冢墓》载:“青州牧房凤墓,县西南二十七里,不其城内。”1959年春,城子村村民在挖土时,在地下深约2米处发现其墓穴为:砖砌墓道宽5米多,两侧置高约40厘米石羊、石马、石人。石墓门高3米多,宽约2米。门额阴刻“青州牧房凤之墓”,墓内伴有石雕羊、马、人之类物品。发现后伴物全部取出,放于村管委会院内,后被青岛市文物部门收取存放。
伏湛墓
伏湛墓在城子村北,墨水河南岸。据《后汉书·伏湛传》载:“汉光武帝十三年夏,徵,勒尚书择拜吏目,未及就位,因燕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据传,其墓高10米左右,占地近半亩。
梁王坟
梁王坟在308国道西侧,城子村东北城子遗址内。明万历版《莱州府志》载:“汉天子冢,在县西南,俗传为汉武陵。”日军、国民党军队分别于1939年、1947年挖掘过,盗情未有详记。
2020年7月,城阳街道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2021年10月,城阳街道入选山东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2021年10月,城阳街道经济发展中心综合统计科被表彰为“山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