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埔寨火龙)

更新时间:2024-04-26 13:42

龙舞(埔寨火龙),广东省丰顺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埔寨火龙是粤东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渊源

传说在远古时期,东海龙王的第21孙名叫浊龙,分管粤东莲花山赤岭一带播放云雨。浊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消息传至天庭,玉帝大怒,叫青风公主赶赴岭南。青风公主大义灭亲,趁浊龙躺在山洞里醉生梦死的时候,将其杀死,斩成四段。她把龙头带回复命;把浊龙的颈部放在今揭西县西山,后人称那个地方为“龙颈”;又把浊龙的尾巴放在今揭西的龙尾镇;再把浊龙身腰放在今埔寨的东面,后人称为“龙身”,也就是如今每年元宵烧龙的地方。青风公主处死浊龙后,立即行云布雨,滋润久旱之地,因此莲花山一带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埔寨镇村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青风公主,每逢元宵佳节,便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安上炮竹,插上香火,配以锣鼓,进行燃放、舞动,俗称“烧龙”,意在祈金龙年年降临人间,人间年年风调雨调。随着时代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在龙的首、身、尾各个部位再装上烟花、火箭,绘上形象逼真的龙鳞,再辅以烟架、禹门和鱼、虾等水族群英,便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埔寨火龙”。

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龙身(地名)举行火龙表演活动。

舞蹈特色

表演技艺

火龙起舞于元宵夜或者农历的八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个晚上,舞龙表演之前要先点燃“彩门”(彩门上有龙、凤、大红灯、横额、对联等)。接着,燃放鞭炮,“请龙”出海。“请龙”的仪式由一队赤膊坦胸手举火棍的火龙舞者随急促的锣鼓声在场上快跑三遍来完成。随着仪式的结束,火龙“出海”。火龙“出海”一般由绣球引路,近百名后生手擎“小龙”、“金鲤”、“龙虾”、“鳖鱼”随后奔走。.其表演过程包括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舞火龙(烧火龙)三项组成。

1.烧火树(烧烟架)这个环节主要由十二托完成。所谓的十二托,实际上是由安装好的烟架依次飞出十二种不同的吉祥物,并由勇士们轮流承接。第一托,飞下的是一条“蜈蚣”,在一位勇士不断地摇晃下,蜈蚣在空中不停地飞舞,一边吐珠一边放出艳彩。第二托,飞下的是一条的小龙,一条口吐着火光的小龙,一勇士迅速抓住小龙,上下左右舞动,使小龙一边不时地在空中轻盈飞舞,一边绽放出灿烂的火花。第三托,飞下的是一条“大鲤鱼”,“大鲤鱼”口吐着金珠,接着撒下一群小鲤鱼。第四托,飞下的是一只“菊盆”,“菊盆”旋转着,燃放着五光十色的火花,酷似一盆盛开的菊花。第五托,飞下的是“轮船”,在火花的映衬下“轮船”好似在金色大海中乘风破浪。接着呈现的依次是第六托“对联”、第七托“珠灯”、第八托“花篮串”,第九托“箭担”,第十托“大箭担”,第十一拖是“大珠盘”。最后第十二托飞出的是转动“大箭桶”,正当空前的“大珠盘”进入尾声,万剑齐发,长空溢彩,天地浑然一体。

2.烧禹门(鲤鱼跳龙门):是为了纪念大禹的历史功绩,根据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而设立的活动。由正门和两个小门构成,禹门高6米,宽10米,门上扎满各种烟花。烧禹门时,门上一排排烟花燃放出的火焰五光十色:珠灯闪闪,龙门之下,成群的龙虾、金鱼在鳌鱼的带领下遨游、戏水、跳跃。

3.舞火龙(烧火龙):它是埔寨火龙以烟花舞龙表演的压轴节目。未见火龙,远远的就听见了锣鼓声,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越来越近,只见锣鼓队、鳌、鲤、虾、绣球带路,后面是火龙,火龙两边还有一群赤膊高举的“火缆队”,不时将“火缆”划成半圆状。舞龙者赤膊袒胸,手持龙棍,舞龙队的前面是“鞭炮球”,一串串的鞭炮缠在长长的竹杆上燃烧,随着锣鼓的节奏,在场上快跑三次,同时还不时向观礼台及观众致意,此为“请龙”。然后让火龙有节奏的舞动,快如万马奔腾,慢似潺潺流水,急像风雷激荡,缓如蜂蝶空花,静如老僧入定,抑扬顿挫、跌宕有致。只见点燃“火龙”后,从龙嘴里吐出火珠,全身绽放出绮丽的光彩、各种各样的火花交织在一起,争奇斗艳。

道具特征

“火龙”的制作方法,起初是用竹篾做成龙的躯体,再裱上白纸,涂上颜色,就成一条简单的龙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烧火龙”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的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由原来丈把长,发展到30多米长;烟架也由原来五、七架,发展到多的有13架,高达15米,特别是“禹门”,已失传了60多年,重新挖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

文化特征

由舞火龙有关来源的三种传说可以看出,第一种传说是祈雨,第二、第三种传说都是除恶去害,从传说中就不难看出舞火龙运动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除恶灭害、逢凶化吉、祥和平安的文化寓意。舞火龙其中的“烧火树”,十二托所带来的吉祥物更是蕴含了吉祥如意的祈求。埔寨的火龙,出现在元宵夜之夜,将元宵夜火的元素引入传统的舞龙活动中,当晚,埔寨的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舞火龙表演,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果火花溅在身上烫出了泡,泡多象征着钱多,今年一定会发大财。特别是擎龙头,出钱最多的才能擎龙头,擎了龙头一定会行好运,当地人称之为“大发隆运”。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埔寨火龙后继乏人,面临生存危机,亟待保护传承。

传承人物

张自进,男,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丰顺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丰顺县文化馆获得“龙舞(埔寨火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埔寨火龙)》项目评估合格,丰顺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6月23日,“2017”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上表演埔寨火龙。

2018年元宵节,丰顺县埔寨镇举行传统的烧火龙活动,表演埔寨火龙。

2024年2月24日晚(正月十五元宵夜),丰顺县埔寨镇举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烧火龙”民俗表演活动,在该镇火龙广场烧了“五大五小”10条火龙,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数万群众以及各大媒体记者、摄影爱好者观看。

文化轶事

第一种传说:古时客家居民集中居住在南粤莲花山赤岭一带(即今丰顺埔寨所在),五年连续旱灾,颗粒无收,人民生活困苦。元宵节来临之际的某天,突然天空流光溢彩,天空飞来一条口吐祥云的金黄色的火龙,当瑞云覆盖整个天空之时,整个天空渐渐乌黑起来,霎时滂沱大雨下个不停,一直维持了数天。由于久旱逢甘露,冬种农作物迅速生长,人们媚开眼笑,载歌载舞度过了旱灾后第一个欢乐的元宵节。以后当地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人们把功绩归功于火龙给他们带来的福祉,在这个信念驱使下,善良的客家民众,每年都在元宵节自发组织,模仿火龙下凡,巡游村寨的活动。

第二种传说:古时埔寨乡飞来一条恶龙,它鱼肉百姓,兴妖作乱,有年大旱,一对年轻夫妻带领乡亲凿山挖渠,引来山泉。但是这条恶龙口喷烈火烧死了这对夫妻。百姓十分痛恨恶龙但是无可奈何。但这对夫妻的儿子张共,决意铲除恶龙,为父母报仇。遂于峨眉山拜师学艺,终得法术。三年后回乡,与恶龙苦战三昼夜,大胜恶龙。恶龙立即逃进石洞,张共即刻引来神火,将恶龙烧死在洞中。结果张共也因劳累过度牺牲在洞口。自此,埔寨连年五谷丰登,于是便在元宵夜烧火龙纪念张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