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

更新时间:2023-10-12 14:26

《基本粒子》是法国作家、诗人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8年。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法国20世纪60到90年代的性解放时期,其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失去的王国》部分主要讲述了青少年时期同母异父的两兄弟,布吕诺和米歇尔,因为母爱的缺失和童年遭遇,在爱情尤其是性方面患上了“障碍”,布吕诺沉迷性快感,尤其是年轻女孩儿的新鲜肉体,而米歇尔却十分冷淡,面对拥有天使般容颜的安娜贝尔的爱慕,他无动于衷,让安娜贝尔之后的人生一直笼罩在阴霾中。第二部分《不寻常的时刻》侧重描写布吕诺和米歇尔中年时期的种种遭遇,两兄弟的重逢和谈话,布吕诺与前妻安娜的回忆以及与情人克里斯蒂娜的“性经历”,米歇尔与安娜贝尔的重逢,以及重要女性角色的相继去世等。而最后一部分《情感无限》则主要讲述身为生物学家的米歇尔及其后代致力于研究人类无性繁殖,以及对未来世界的预想,这与维勒贝克另一部小说《一个岛的可能性》相符合。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起席卷欧美的性激进运动,使几代人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伴随而来的性暴力、艾滋病、离婚、自杀增加等等,让全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品尝了它的苦果。性解放固然消除了弗洛伊德时代的性压抑,却不可避免地出现性的放纵、爱的压抑和人的冷漠。维勒贝克的《基本粒子》这部反映当代西方性爱与色情风习的小说,挑开了西方社会文明与自由的华服,亮出了它的溃疡。

人物介绍

米歇尔·杰任斯基

米歇尔是一位研究动物克隆的生物学家。他和哥哥布吕诺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弟弟米歇尔从小随祖母长大,没有感受过母爱,不理解也不认同母亲的生活,成年后过着实验室、居所和“一口价”超市“三点一线”的清教徒式的生活,一心要为人类去除“情欲”基因,改变人类繁衍的模式,让人类在爱与性分离后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布吕诺·杰任斯基

布吕诺在母亲身边长大,因受到不良的性启蒙,很早就发生少年危机,成年后虽有一份文学教师的正当职业,却沉迷情色,几近自毁。布吕诺渴望爱却不懂爱,爱欲不辨以至失常。他不是恶本身,他的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他有恶,造就了一些恶,自身也是恶的受害者。他癫狂,在恶中挣扎,坚持不与世界和解。

祖母

祖母一辈子都在照顾孩子,都在把自己的母爱献给后代,从子女到孙子,从不顾惜自己,只为爱他人而活。

母亲

母亲雅妮娜·塞卡迪是法国“性解放”一代的代表,受过高等教育,有多次婚姻经历,并崇尚自由而现代的婚姻观,对子女只生不养,沉迷于和年轻嬉皮士的性生活中,始终不愿意真正面对自己母亲的角色。雅妮娜最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应该是“母亲”,但她却沉迷“禁果”,即所谓性经历所带来的自我意识觉醒的快感,这也是她“失权”的缘由,因为逃避母亲的意识而导致的迷惘,终将走向毁灭,反映了西方后现代世界中女性整体的一种精神状态。

安娜贝尔

安娜贝尔爱的是米歇尔,这也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使她在爱情中处于被动地位,陷入“失权”境地。终于,她走向疯狂,只是这种“疯狂”不是在精神上的,而是在爱情与性上的随便和不在乎。在20多年后,她与米歇尔又重逢之时,此时的她已经彻底进入受男性掌控的“失权”境地,她迷惘,脆弱,恐惧,厌世。她离死亡的池塘只差一步之遥。直到在第三次堕胎后,她被摘掉了所有女性的生育器官,漫无边际的休养让她陷入精神失常的地步,最终走向覆灭。

克丽丝蒂亚娜

克丽丝蒂亚娜是布吕诺的情妇,生于幸福完整的中产阶级家庭。她是大学教授、高知分子,聪明,思想解放的女性代表,与雅妮娜这个母亲形象有着共通之处。她喜欢尝试不同的性经历,对布吕诺表现出足够的爱与理解。就像跌落神坛的女神,她在性上的放荡有着“妓女特质”但其背后又有着近乎神性的温情,体贴,她照亮了布吕诺原本灰暗厌世的生活,她是男人们理想的情人,爱与性的完美结合,却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妻子。最终,她因为双腿瘫痪而选择自杀,因为她是那么看重自己的女性吸引特质,看重与爱人的身体交流,她痛恨失去这种能力的自己。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基本粒子》涵盖性爱、科技等主题,整个故事进程与作者为缓和性与爱的矛盾并借助科技进行乌托邦构建的过程平行发展。小说中的隐含作者致力于寻求性与爱的和谐,但故事中的人物却永远纠结困顿于性与爱的矛盾之中。本身含有科学意味的书名《基本粒子》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后现代西方社会中的人类犹如彼此孤立、各自游离的同质粒子。传统价值观的跌落与崩溃、高科技及其市场经济背景下西方人类的异化与迷茫,反映了西方中产阶级在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下的精神状态。

艺术特点

《基本粒子》主要采取了零聚焦视角,故事大部分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型叙述,但小说的引言与尾声部分则出现了第一人称叙事,布吕诺的回忆与倾诉同样是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开。这种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又为小说中的人物争取到了相对于叙述者而言的话语权。两位主人公形象及其多处理论性的评价穿插在小说中建构起一个隐含作者形象,这个隐含作者类似于作家的第二个自我,贯穿小说始终。叙述者、作者、隐含作者以及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交叉与分裂一方面便于作者更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叙事作品中,同时也使得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多元化。

小说副标题是“一本非物理学专著”,在物理学上,基本粒子是指那些构成宇宙的元素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而在社会学意义上,基本粒子则指涉那些在社会交往中呈现出的类似于物理构成的人际属性。小说中的母亲雅妮娜就是那个世界中的一个“原初粒子”,她沉湎于性自由、毒品和邪教,是西方垮掉一代、嬉皮士、性解放浪潮等相互交叠的产物。她遗留了一对战后婴儿出生潮中的典型代表——米歇尔和布吕诺。很显然,小说中的这两个角色是两个被极端化的人物,他们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但是却殊途同归,无可避免地成为历史和前一辈放荡经历的牺牲品。

在《基本粒子》的结尾,维勒贝克选择了一种具有科幻色彩的形而上学的解决方式。主人公米歇尔最后出于对人类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失望,研究和创造了人类无性繁殖理论,导致了现有人类的灭亡和新人类的诞生。这种无性繁殖的新技术在使性爱沦为一种“无用的、危险的、退化的物理运动”的同时,也因为同样的遗传密码而消灭了人的个性。他们似乎不再拥有旧人类的弱点和痛苦,从此过着“天堂般”幸福的生活。很显然,作者在经过波德莱尔式的反抗之后,最后选择了一种借助虚妄的幻想式的自我解脱方式。尽管这样的结局有些可笑,写满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悲哀,但毕竟包含着作者为了对抗绝望与孤独所做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拯救世界的极好的方式。

作品影响

2002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因小说《基本粒子》获得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

作品评价

法国《读书》:一本令人难以置信的书,一本让人争论不休的书,批评界放弃不冷不热的态度和例行公事式的恭维,分裂成两大阵营,一方对此书五体投地,另一方弃之如敝履。有人给五粒星,有人说一文不值。乌勒贝克赤裸裸的色情描写还得罪了不少读者,这件事真是非同小可,须知,时至今日,用性来制造轰动并非易事。

法国《周日报》:从表面上看,小说的描写似乎有些放肆、放荡、幽默或多情,但不难看出,隐藏在背后的,仍然是爱神和死神。

法国《女性》杂志:这位男士将一举成名。他的信条是什么?追逐欲望会导致男性和女性陷入失望;他的力量是什么?幽默;结果怎么样?20世纪末的伟大小说。

法国《费加罗杂志》:这位进入文坛就像进入战争的局外人,正是20世纪末大家所企盼的作家:要么反叛,要么丑陋。他的小说让保守者脸红,令激进者吃惊。

法国《解放报》:这是一本“巴尔扎克式”、“萨特式”的巨著。

法国《观点》周刊:从技巧上看,韦勒别克娴熟地将各种能突出其思想的描述融会起来,使小说成为一种行为方面的化学综合。一些成功的说教式描写满足了某些章节近似报纸的延展性。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法国小说家、诗人、电影导演,1958年2月26日生于法属留尼汪岛,六岁时到法国本土与祖母生活。二十岁时以诗歌创作开始文学生涯,1991年开始出版作品,包括诗集、小说、评论等,作品多次引发法国知识界论战,被称为“继加缪之后,唯一一个将法国文学重新放到世界文学版图上的作家”。他是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加缪之后最重要的法国作家,也是最诚实质问生存意义的思想家。他的作品“独一无二地反映了时代精神”,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于全球发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