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倌

更新时间:2023-10-08 23:14

堂倌指旧时在饭馆、茶馆酒店中的招待人员。流行于北京、河北及东北等地区。

解释

1.官府差役。《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堂倌骑马,拿着拜帖,拥着执事牌伞先行……其馀马务鼓乐,排匀队伍,都有十数名堂倌随着。”

2.亦作“ 堂官 ”。旧称茶馆、酒店、饭馆、澡堂里的服务者。《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当下吃完几壶酒,堂官拿上肘子、汤和饭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问他泡茶时,堂倌还在那里揉眼睛,答道:‘水还没有开呢。’”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尽管饭铺的堂倌和管账先生一直嘲笑地盯他,他毫不局促地用不花钱的面汤,把风干的馍送进肚里去了。”

引客鸣堂

见食客登门,满面春风地迎上去接引,根据经验和食客的要求,介绍本店的拿手菜、风味菜,有意识地刺激客人的食欲,使之坚定在此就餐的决心,并引导到适当的位置上就坐。

介绍鸣堂

送上茶水、手巾把儿(如有儿童还得送上玩具),在本来很干净的桌面上继续擦拭着,同时有针对性地给顾客介绍菜肴和酒馔,以鸣代步地把顾客订下的菜单一一唱付给后灶的红案厨师,其声音高昂清脆,字眼清楚,尾音长甜,显出自己的热情。

应允鸣堂

后灶接前堂鸣堂叫菜后,根据手边的材料和贮藏原料,针对顾客所需菜肴的有无,用后灶特有的声腔回付告之前堂,以便准备和更换其他菜点。

吆喝鸣堂

厨师将菜烧好,立刻唤前面的堂倌来端菜,在鸣唱中要说清上菜的顺序、摆放的要求(如鱼头冲主客、鸡头不呈女宾等等),如香酥鸡,将蘸料放在主菜旁为“单上”;拔丝山药,同时上一碗涮筷清水为“分上”;如浇汁锅巴,将炸好的锅巴与浇汁分上到桌面再合为一起为“双上”。

结算鸣堂

算账时当着食主的面,不用算盘,不用笔,先唱菜名、菜碟直径尺寸,再唱酒水、主食和汤,除店家赠菜(如花椒油小菜、醋蒸绿豆芽等)不唱账外,都要逐一报出价钱,并算出总数,还要把顾客的给钱数和找回的钱数一并唱出,做到心明眼亮,接受顾客、厨师、钱柜三者的监督,以显示公正无私,无暗送人情和私下有交的嫌疑。此为鸣堂最精彩处。

送客鸣堂

在送上牙签、漱口水、辅助儿童着衣后,同时唱出客套话:“几位您走好,今个儿您在这儿赏光使小店敝舍生辉,还望今后您多照应,祝您的宝号日进斗金。”此时也有一种低语音,如:“不知您老口轻,鱼偏重了,下次您来时一准儿让您满意。”顾客付小费亦多在这时,需用喜悦的高语音唱出:“某某爷会过了,赏多少多少。”钱柜的人需同时鸣唱:“谢过了,走好您那儿!”以示小费虽不入账,但数人匀摊。

忌讳的语言

如:要饭需说添饭,舌头需说口条(以避嚼舌头)等等;如果来的食主是常客,已经熟悉其口味,再鸣堂时多有关照的意思:“拌凉皮一道七寸,拉薄剁窄双份芥末,抻面一碗,多搭两扣走细条……”

旧时主要作用

是推销揽客、售菜结账、服务收益总过程的一种形式的体现,鸣堂的吆喝还显出了生意的红火,起到了招徕顾客的作用。难怪清代《都门纪略》中有如下赘述:“走堂,市井茶馆酒肆,俗尚年轻,向客旁立,报菜名至数十种之多,字眼清楚,不乱话,不粘牙,堂内一喊,能令四座皆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