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三都

更新时间:2024-04-29 16:55

堕三都,是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期间,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历史事件。

背景介绍

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西北)、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东北)、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东南)。

鲁僖公元年(前659年)冬,季友率师打败了莒国军队,俘虏了莒侯之弟。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鲁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以后,僖公又封庆父的后代为孟孙氏,封邑在郕(今宁阳县东北)。封叔牙的后代为叔孙氏,封邑在郈(今东平县南)。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代为鲁大夫,共执国政。因三家同为鲁桓公三桓季孙氏势力最大,私属甲士达七千余人。

周朝为了防范贵族诸侯日后造反,规定他们的私邑城墙不得超过18尺。但是,春秋晚期鲁国中的三位国相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控国家大势,不理这条规定,别筑有城邑作为统治中心。随着三桓的强大,三桓的家臣逐渐掌权,常依据城邑发动叛乱。当时,季孙氏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季孙氏治理下的费地,生产关系相对进步, 经济日益繁荣。前566年,即鲁襄公七年春天,费邑宰(长官)南遗为季孙氏筑费城(旧址在今上冶古城一带),此时,季友玄孙季武子执政。同时,叔孙氏筑郈城,孟孙氏筑郕城,三城规模超过百雉(方丈为堵,三堵为雉,百雉为城),拟于国都。60余年后,孔子弟子仲由为季氏宰(家臣),孔子任鲁国司寇。孔子主张集权于公室,命令鲁国人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三家邑城过百雉,违反了周礼,不利于周王室的统治。孔子为了加强鲁君的权力,削弱三桓势力,联手鲁定公开始了“隳三都”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城墙部分,籍此打击三家近于失控的家臣势力,这个自然是受季孙氏、孟孙氏所欢迎的。

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奉命毁三家之都城。

过程

郈邑

参见:侯犯

叔孙氏的家臣侯犯仗着身高力大,武术超群而野心勃勃,挟持叔孙氏,控制“三桓”,控制郈邑,总揽鲁国大权。全不把叔孙氏放在心中。叔孙氏也视侯犯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心欲翦除之,无奈力不从心,只好忍气吞声,如今有了这个机会,叔孙氏当然支持。

郈邑委吏驷赤,是叔孙氏的心腹,但颇得侯犯信赖。堕郈邑部队兵临城下侯犯欲块一死战。驷赤劝他按兵不动,待齐国援兵来到杀出城去。侯犯接受了驷赤的意见,暂不出战。

驷赤闻听齐国大司马穰苴果真率兵来后,大吃一惊。他深知穰苴与侯犯内外夹攻,叔孙氏必然一败涂地。于是驷赤派心腹在城内散布流言:侯犯将郈邑降送齐国,数日内全邑居民劫往齐国,有不从者,诛其九族。城中居民人人自危,向驷赤求救。驷赤要求全城居民冲进署衙,劫了兵器。守城兵卒哗变,倒戈杀来署衙。

侯犯闻听兵变民反,忙派人请驷赤来想对策。驷赤劝他即刻收拾细软出城。驷赤护送侯犯及眷属出城。于是郈城顺利地拆除了三尺高度,以符合周礼所规定的限度。叔孙氏委驷赤为郈邑宰。

费邑

盘据在费邑的公山不狃,是季氏的心腹之患,他早已不把鲁定公季孙氏放在眼里,季孙氏早有翦除公山不狃之意,无奈费邑兵强城高,他实在是无能为力。季孙氏将毁费邑时,费邑宰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叛乱,攻入鲁国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孔子请鲁定公与季孙、叔孙、孟孙,进入到季氏的家里,登上季孙武子之台;费人攻击它,达到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统领士众下讨伐他们,费人兵败,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姑蔑(今山东泗水东)。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仲孙何忌率师摧毁了费城城垣。

郕邑

三桓之中,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势力,支持孔子这一主张,但此行动受到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在拆毁孟孙氏的郕城时,孟孙氏欲毁郕邑,郕邑宰公敛处父以郕邑系边防重镇、宗室屏障为由极力劝阻,不愿隳毁。孟孙氏听从其议,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遂不毁郕邑。同年十二月,鲁定公亲自率师包围郕城,也没有攻下。“堕三都”被迫半途而废。

评价

孔子以抑制家臣为名,行强公室,抑三卿之实。这样以来,家臣势力固然被打击,但势必又削弱了三家做为卿大夫的自身势力,因“投鼠”不能“忌器”,这种有利于巩固国君地位的“一石二鸟”之策,总因三家,即“三桓”的半心半意而告失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