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30 08:16
高考(即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恢复的第二年,作品主人公和四年前参军时“没啥两样”地回到了同样“也没啥大变化”的家乡,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高考的复习。在塔铺镇中学的复习班里,大家的动机虽然不同,有的是想“一旦考中,放个州府县官啥的”,回来治治当地那些贪官污吏;有的只是想跳出“农门”,不想再在“毒日头下”割麦子等等,但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降落在那些匍匐在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艰辛里的农村青年头上,除了曾经走出过故土的主人公“我”之外,他们一个个被逐出了幸运之门。
在十年动乱中被耽误的农家子弟为了参加即将恢复的高考而聚集到塔铺,来补习功课。在这种情形下,唯一用功念书的学生是个女生,“我”后来知道她叫李爱莲。她家很穷,老爹又生病,日子很艰难。一天,“我”走出学校看到李爱莲在夕阳下打草,很受感动,因为她不打草家中就难以维持。过“五一”节了,学校食堂有萝卜炖肉卖,“我”看到李爱莲因为买不起而情绪低落便把自己的一份送给她,她舍不得吃,带回家给生病的父亲吃。后来,“我”去看李爱莲的父亲,在回来的路上,她猛地抱紧了“我”,两人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感情。青黄不接的时候,王全的老婆叫王全回去“找辙”,他打跑了老婆,可麦收的时候老婆又来了。眼看着麦子不收就会焦在地里,王全虽经众人的劝说,还是没能留住,半夜里卷铺盖回家收麦子去了,为了老婆孩子,大学自然是不考了。离高考日子将近的时候,上边突然说要增考《世界地理》,众人全都乱了套,因为书太难找了。据说“耗子”有一本,但他不给别人看。“我”给爹说了,爹望子成龙心切,竟自徒步到百里开外处去借书。书借来后,“我”与李爱莲每天晚上偷偷一块打着手电筒看,竟记得不错。临高考了,李爱莲的父亲又病了,她陪父亲去了新乡,考前给“我”来了封信,说在新乡参加高考,不回来了,“我”甜蜜蜜地上了考场。“磨桌”因为营养不良而晕场被送进了医院,“耗子”因为平时不用功而怨天尤人,“我”答卷做得倒不错,一出考场,老爹听说了大喜可望。“我”碰到王全,才知道李爱莲已经嫁人了,因为不是新乡的户口,她并没有在新乡参加考试。她父亲动手术等钱用,于是她便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前途嫁了人,好换来钱给爹治病。
《塔铺》是以作者自身作为生活原型的。背景取自作家河南老家延津王楼,1973年到甘肃当兵至复员,1978年参加高考的某些生活剪影。
对于刘震云来说,关于故乡的最初记忆决定着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小说的基本的叙述方式,并且最终成为他通向世界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创作源泉和思考世界的方式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故乡”的烙印。在故乡姥娘的身边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刘震云,对中原农村的贫困景象不但有所闻,而且也有深刻的体会,这种最初的记忆无疑为日后刘震云小说打下了一种基本的创伤基调。因此在《塔铺》中,作者描述出了个人饥饿创作的浅层次。
主人公“我”
主人公“我”和四年前参军时“没啥两样”地回到了同样“也没啥大变化”的家乡,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高考的复习。一天,“我”走出学校看到李爱莲在夕阳下打草,很受感动,因为她不打草家中就难以维持。过“五一”节了,学校食堂有萝卜炖肉卖,“我”看到李爱莲因为买不起而情绪低落便把自己的一份送给她。后来,“我”去看李爱莲的父亲,在回来的路上,她猛地抱紧了“我”,两人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感情。然而,临高考时,李爱莲给“我”来了封信,说在新乡参加高考,不回来了。后来,“我”碰到王全,才知道李爱莲已经嫁人了。
李爱莲
女同学李爱莲,郭村人,爹是酒鬼,为复习和爹吵了3次架,因此学习非常用功。她和“我”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感情。她家很穷,老爹又生病,日子很艰难。临高考时,李爱莲的父亲又病了,她陪父亲去了新乡,考前给“我”来了封信,说在新乡参加高考,不回来了。其实她并没有在新乡参加考试,她父亲动手术等钱用,于是她便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前途嫁了人,好换来钱给爹治病。
王全
30多岁的王全有老婆和两个孩子,可看到地方上风气太坏,贪官污吏吃小鸡,便想复习,一旦考中,当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青黄不接的时候,王全的老婆叫王全回去“找辙”,他打跑了老婆,可麦收的时候老婆又来了。眼看着麦子不收就会焦在地里,王全虽经众人的劝说,还是没能留住,半夜里卷铺盖回家收麦子去了,为了老婆孩子,大学自然是不考了。
小说描写了高考制度恢复后农村青年学生的心态。这些在十年动乱中求学的青年农民,在高考制度改革后进了课堂学习。因为家务的拖累、学业的荒废,以及学习条件的欠缺,他们是同龄人中最为艰难的一类。小说不回避现实生活的烦难困苦,与其说描写了青年学生因失学而尝试了文明苦果的苦涩历程,毋宁说是在揭示从恶梦中刚刚醒来的艰难人生面临的种种沉重负担。作者激情于严峻冷酷的现实,从人的主体精神同社会生活之间的依存、疏离、矛盾等深度上揭示了社会对人的钳制。
同时,传统文化也时时辐射着现实中的人们。首先,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笼罩在农民子弟身上的官本位思想。作者略带苦痛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负面侵蚀,批评了传统价值理想的片面与缺失所带来的畸形社会风尚和价值标准的变形。其次,作品展示了传统的伦理秩序背后所蕴含的行为主体的屈辱性与心理压抑,批判了这一道德主题中的虚伪性和强制性。小说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李爱莲这位女性形象。她勤奋孝顺,任劳任怨,为了家庭可以不顾自己的一切,乃至最后为了给父亲筹措药费而“甘愿”献身。虽然她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孝为本的美德,但她为此失去了自己的事业、爱情的追求,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自由。李爱莲正是以其完全信奉的所谓“孝为本”而确立起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她身上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也显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缺憾、人自身的缺憾。作品把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灌注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言语当中,不露声色地把理想与现实的悖谬展现得淋漓尽致。
《塔铺》从审美上掌握现实,又用现实的形象去反映生活,将客观事物的形与神转化为主观世界的情与理,又将主观世界的情与理渗进到客观世界的形与神,是形神情理的相互交融产物。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产物。就现实意义而言,该小说始终遵循以真实生活为原型,以高于生活而提炼。就文采而言,该小说不但状物写景,形肖神圆、逼真如画,而且述怀言志、情达理浓。
《塔铺》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再现了农村世界中物质和名利对于人性的拷问与折磨。此阶段小说采用传统讲故事的模式,行为结构讲究稳定迂缓。该小说从描写凡人凡事入手,文笔朴实流畅,平易近人,情节自然,感情真挚,主题表达冷静深刻,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叙事从容不迫,内容和形式达到了较好的统一,蕴含着震撼力量。小说中的莘莘学子高考前的失学、高考中的落榜,不无现实生活的不公所使然。作家激愤于这个严峻冷酷的现实,相对他过去的作品来说,是从人的主体精神同客体生活(人与社会生活)现状之间的依存、疏离、矛盾等向度上开掘,变为由客体对主体(社会与人)的钳制、束缚等,把人生的某种缺失同社会生活的缺失联系起来进行艺术观照,甚至更注重对后者的无情揭示。
获奖记录
1987年—1988年,该小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7年,该小说获《小说选刊》和《人民文学》的优秀短篇小说奖。
影剧改编
2007年6月16日,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塔铺》在中国大陆上映。此片由王威执导,王威、刘潆、陈浩联合主演。
刘震云,1958年出生于河南延津,中共党员。1973年入伍,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中短篇小说集《一地鸡毛》《官场》《官人》,中篇小说《新闻》《新兵连》《头人》《单位》《温故一九四二》等。《新兵连》获第三届《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第一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单位》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奖;《一地鸡毛》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第五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百花奖;《温故一九四二》获庄重文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