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黄

更新时间:2024-07-31 08:12

塔黄(Rheum nobile Hook. f. & Thomson),是蓼科大黄属的高大草本植物。根状茎及根长而粗壮,茎单生不分枝,光滑无毛,具细纵棱,具多数茎生叶及大型叶状圆形,全缘或稍不规则;托叶鞘宽大,阔披针形,玫瑰红色,两面均光滑无毛;叶柄亦渐短,苞片淡黄色,干后膜质;花序分枝腋生,稀再具小分枝,光滑无毛,花梗细,关节位于中部或稍近下部;果实宽卵形或卵形,纵脉靠近翅的边缘,深褐色;种子心状卵形,黑褐色。花期6-7月,果期9月。开花后,远远望去,它好似一座金碧辉煌的宝塔,格外醒目,“塔黄”一名便由此而来。

植物学史

塔黄(学名:Rheum nobile)由约瑟夫·道尔顿·胡克和托马斯·汤姆逊于1855年发表在《手绘喜马拉雅山植物》(Illustrations of Himalayan plants)上,其种加词“nobile”为高大、显赫之意,以表示塔黄在高山冰缘带植物中植株高大的特点。因植株形状呈塔状,分类上又归属于蓼科大黄属,中文名取为塔黄,也称塔形大黄,生长环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又名高山大黄。藏语音译“曲玛孜”。

形态特征

塔黄是高大草本植物,高1-2米,根状茎及根长而粗壮,直径达8厘米。茎单生不分枝,粗壮挺直,直径2-3厘米,光滑无毛,具细纵棱。基生叶数片,呈莲座状,具多数茎生叶及大型叶状圆形,直径20-30厘米,近革质,顶端圆或极阔钝尖形,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稍不规则,基出脉5-7条,和侧脉一起直伸向叶缘,于叶下面显著凸起,叶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无毛或有时在脉上具稀疏短毛;托叶鞘宽大,阔披针形,长10-15厘米,玫瑰红色,两面均光滑无毛;上部叶及叶状苞片向上渐小近圆形,直径5-13厘米,叶柄亦渐短,苞片淡黄色,干后膜质。

花序分枝腋生,常5-8枝成丛,总状,长5-9厘米,稀再具小分枝,光滑无毛;花5-9朵簇生,花梗细,长2-3毫米,关节位于中部或稍近下部,无毛;花被片6或较少,基部联合,上部直而不外展,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内轮3片稍大,长2毫米,宽1毫米或稍宽,外轮3片略小,黄绿色;雄蕊(8) 9,花药扁,矩圆状椭圆形,花丝扁,基部稍宽,长3-3.5毫米,露出花被外;花盘薄;子房卵形,花柱短,初时平展,以后翘起,柱头头状,有凸起。

果实宽卵形或卵形,长6-7毫米,宽5-6毫米,顶端钝或稍尖,基部近圆形到微截形,翅窄,一般宽不及1米,稍厚,纵脉靠近翅的边缘,深褐色。种子心状卵形,黑褐色。花期6-7月,果期9月。

近种区别

塔黄所在的大黄属植物种类有60余种,中国分布有近40种,其中大部分种类可以通过茎有明显分枝或无茎或花序为圆锥状与塔黄区分。与塔黄形态上相似的仅有水黄(Rheum alexandrae Batalin)1种,它们在分类上均属于大黄属塔黄组植物,并且是该组下仅有的2种植物。两者通过识别主要特征可以区别:塔黄植株高大,常1-2米,苞叶茎生叶及苞片卵圆形到圆形,果实宽卵形。水黄植株较矮,高通常不超过1米,茎生叶及苞片卵形到窄卵形,果实菱状椭圆形或菱状长椭圆形。

产地生境

塔黄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在中国以外分布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通常生长在海拔4000-4800米的高山石堆或由于季节性冻融而形成的流石滩或冰川融水形成的湿润草地上。

生长习性

塔黄和竹子一样,是单次结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即经过5-7年的营养生长后才开花结果,之后便死去,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以前的塔黄并不起眼,乍一看去,很像一棵大白菜。但是到了开花这一年,它会长出高达1.5-2米的花序,由下向上逐渐变细;花序外面一层一层包裹着大型半透明的奶黄色苞片,其实这是变态的叶。这时候,它成了喜马拉雅高山地区“身材”最高的草本植物,远远望去,好似一座金碧辉煌的宝塔,格外醒目,“塔黄”一名便由此而来。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植物学家大场(Ohba)在喜马拉雅山脉尼泊尔境内见到塔黄时也有同样的疑问。他猜测:这么多的苞片是为了帮助塔黄增加光合作用面积,从而促进生长吧。可是,植物学家解剖苞片结构后发现,这些苞片内并没有叶绿体,因此也就没有光合作用的功能。牛顿曾说过:自然不行无用之举。植物也是如此,不会做对自己毫无意义的事。那么,对于生长缓慢的高山植物来说,塔黄耗费这么多的资源来发育如此壮观的苞片对植物本身的有何意义。

借助高山植物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研究人员终于发现:塔黄的苞片有效地保障了植物在严酷的高山环境中成功地开花结实。

在自然环境中,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环境温度就要降低0.6℃左右。因此,在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山流石滩上,即使是夏天,温度通常也在10℃以下,夜间甚至低于0℃。植物的繁殖器官对于低温是非常敏感的,花粉和胚珠的形成、发育等生理活动的进行尤其如此。塔黄的苞片互相重叠,将所有的花部器官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能够有效地保存热量,像温室大棚一样,能有效增加花部器官的温度,在晴朗的正午,增温甚至可达10℃以上,为繁殖器官的正常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条件。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明:这种增温作用能够明显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从而加快受精的过程,以帮助植物在短短4个月的生长季里迅速完成繁殖过程。

会长出一根高达近两米高的“花柱”;这根“花柱”就像一把太阳伞,撑起一层又一叠的半透明而且乳黄色苞片(其实这是一种变幻姿态的叶子)。此时,塔黄摇身一变,成了高山上最“魁梧”的小草,远远望去,好似一座金碧辉煌的宝塔。这其实是塔黄的“高招”,这些半透明的“瓦片”(苞片)层层叠叠,仿佛一座尖顶的温室,能够积聚热量、提升温度(这就是“温室植物”的由来),经过测量,在晴朗的正午,“室内”温度比寒冷的“户外”甚至高出10℃以上,而且它还能遮风挡雨,这真是太好了!不仅花朵在里面可以热情地自由绽放,昆虫们也有了温暖的“居室”,这些带翅膀的小“居民”们还顺便帮塔黄完成了传播花粉的“大业”。

繁殖方法

高山地区环境恶劣,其特化结构苞片的进化在严酷的环境中实现了成功繁殖:塔黄的繁殖方式一般为昆虫传粉。

植物和人一样,也怕强烈的紫外线。因为高强度的紫外线,尤其是紫外线B辐射(波长在280-315纳米),对于生物是极其有害的,能抑制细胞的分裂、分化,破坏核酸的形成,从而影响植物的繁殖。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空气能吸收和反射的紫外线较少,因此,地面的紫外线强度远远高于低海拔地区。科学家发现:人为去掉塔黄的苞片后,95%以上暴露在外面的花粉失去了活力。苞片内含有大量的类黄酮,这种物质能有效吸收和反射紫外线辐射,因此经过苞片遮挡后,通常仅有10%的紫外线能到达内部的花部器官。由此可见,塔黄的苞片实在是有效遮挡紫外线辐射的“宝伞”。

由于东喜马拉雅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即植物的生长季),这一时期的频繁降水也会对植物的繁殖造成致命伤害。这是因为雨水会把花粉从花药、传粉昆虫以及柱头上冲刷掉,造成花粉的浪费;其次,很多植物的花粉在开花后需要经历一个脱水和再水合的过程,雨水会让花粉发生致命的爆裂,导致花粉不育,影响受精过程。另外,高山上时速高达40千米的大风也会给植物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可以将幼嫩的花枝吹断。塔黄因为有了可以将整个花部器官罩起来的苞片,它们的花便不怕风吹雨淋了。

由于高山环境恶劣,传粉昆虫的种类、数量和活动能力都比较弱,如何有效地吸引传粉昆虫是高山植物在传粉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粉昆虫主要通过视觉定位开花植物,因此,植物只有尽可能地突出才能被传粉昆虫发现,也就是说,大而艳丽的花是有优势的。但是,塔黄的花没有花瓣且花朵较小(不足3毫米),难以被传粉昆虫发现。那么塔黄究竟靠什么吸引“红娘”呢?

通过野外观察,科学家发现:为塔黄传粉的是一种类似苍蝇的双翅目昆虫,它们对紫外线波段的光比较敏感。塔黄的苞片能够反射大量的紫外线,并且像旗帜一样矗立在流石滩上。对于传粉昆虫来说,塔黄的苞片就像一面面巨大的反光镜,很容易被传粉昆虫注意到。另外,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活动能力强烈依赖于温度条件,而苞片提供的增温作用和遮风挡雨效果为传粉昆虫提供了舒适的活动空间,这对于昆虫来说也是不小的诱惑。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实验,科学家发现:塔黄的苞片被去除后,前来传粉的昆虫数量也明显减少了。

花期过后,塔黄的苞片并不像其他植物(如鸽子树)的苞片那样立即脱落,而是保存至种子完全成熟。原来,植物的胚珠完成受精后,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最终形成成熟的种子,这个过程对外界环境条件依然非常敏感。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尤其是灌浆期,温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积温,种子往往就不能正常发育,形成瘪籽或不能形成完整的胚。苞片的增温作用能为种子的发育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还能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帮助植物将种子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从其他贮藏器官(如根、茎和叶)向种子快速运输。除了温度,强烈的紫外线也会影响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从而影响种子的发育;而苞片对紫外线的有效阻挡能够有效保障种子正常发育。另外,幼嫩的种子由于有苞片保护,不会受到风吹和雨淋,减少了机械损伤。由此可见,塔黄的苞片为种子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就像胎儿有母亲的子宫庇护一样,不会受到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

高山地区环境恶劣,如生长季节短、低温、强降水、强紫外辐射等,塔黄面对这些胁迫因子,进化出了高度特化的结构和适应机制。其特化结构苞片的进化在严酷的环境中实现了成功繁殖:

苞片能增加繁殖器官的温度,促进花粉在低温环境下快速萌发,促进受精;

苞片能阻挡大部分紫外辐射和防止雨水对花粉的冲刷,保护花粉不受高山上强太阳辐射和强降水的伤害;

苞片能显著增加传粉昆虫的拜访;

苞片能促进受精胚珠的发育,提高座果率、降低败育率、增加种子重量和萌发率。

同时,苞片的存在也导致更多的种子被传粉昆虫幼虫寄生,增加了繁殖成本。但是,通过成本利益分析发现:与其繁殖贡献相比,苞片造成的种子寄生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塔黄的苞片在花期和果期均能显著提高植物的繁殖适合度,是适应高山上各种非生物胁迫因子和增加传粉成功选择压力的结果。

主要价值

种子和茎叶有较高营养价值,为优良牧草,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有特化的美丽苞叶,仪态高雅华贵,可作观赏花卉。

药用价值

化学成分:鞣质、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蒽醌类、大黄素甲醚单葡萄糖甙、蒽醌甙、总蒽醌、结合型蒽醌、游离型蒽和大黄鞣质。

塔黄的根及根状茎中含有约4.6%的总蒽醌成分,其中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为甙元的结合型蒽醌约3.2%,游离型蒽醌约1.4%,此外,还含有大量的鞣质。塔黄具有较弱的致泄作用,具备泻热、导滞、散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滞、痢疾、湿热发黄、目赤头痛等病症。

塔黄是藏药的一种,据《西藏常用中草药》:“治目赤头痛,闭经,癓瘕:塔黄6-12克,水煎服。”

观赏价值

塔黄植株形状似中国古时的塔形建筑,茎上生长的众多苞叶颜色常为淡黄色,因生长发育期不同呈现出过渡到黄色的渐变色彩,外加塔黄在同海拔区域或同生境条件下是植株最为高大的草本植物,在部分分布区域可以形成成千上万株的塔黄群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生态价值

塔黄是分布区高山冰缘带的群落构建物种,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可防风固沙,为其他物种创造和改良微环境,对维护高山冰缘带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

保护现状

塔黄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塔黄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中被评估为无危(LC),种群数量未受到威胁,但时常有塔黄植株遭受破坏的报道,由于其分布的生境属于脆弱的高山冰缘带生态系统,部分交通方便、可达性强的分布区域受到一定的干扰。

相关事件

中国云南网讯,2019年7月26日,一段男子“手撕”塔黄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热议和社会关注。7月31日,记者从云南香格里拉市委宣传部了解到,涉事男子破坏的塔黄不属于国家保护植物,其行为未构成违法。相关部门已向其普及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知识,并进行了口头教育。

据介绍,2019年7月28日,迫于网上舆论压力,视频当事人鲁茸某某主动向迪庆州香格里拉市森林公安局说明情况。该事件发生后,香格里拉市森林公安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安排治安大队民警展开调查。据视频当事人鲁茸某某交代,其的确在7月26日发送过“手撕”塔黄的视频。当天当事人鲁茸某某及其姑妈归某、妹夫塔某三人到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办事途中,开车经过老香稻路浪都段4900米垭口时,姑妈归某看到山上长有一株塔黄(藏语花名“共批”),并对鲁茸某某说要吃,然后鲁茸某某前去采摘塔黄,并请妹夫塔某录制了视频,随后将视频上传到了短视频APP,而后三人将这株塔黄分食。

2019年7月29日上午,森林公安局民警前往视频拍摄地进行了调查取证,对被鲁茸某某丢弃现场的植物残留物进行提取,经现场勘查,并未发现其他破坏生态的痕迹。民警在现场提取的植物残留物经云南迪庆香格里拉林业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鉴定后确认是塔黄,不属于国家保护植物。

根据中国植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云南迪庆香格里拉林业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报告,鲁茸某某的行为未构成违法,但鉴于鲁茸某某的行为给大众传播了破坏生态的负面影响,香格里拉市森林公安局向其普及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知识,并对其进行了口头教育。当事人也认识到了错误,已将相关视频删除,并对此前的不当行为作出了道歉。

塔黄的生长区域为海拔4000米以上的乱石滩上,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与四川省乡城县交界的大雪山区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塔黄是藏药植物资源,具有泻热,导滞,散瘀,消肿之功效,但主要的药用部位是地下根。

香格里拉市委宣传部表示,在高原地区民众长期以来都将塔黄作为一种中药材食用。在此事件中,鲁茸某某的行为显然是在无知的情况下做出了不理智行为,视频的发布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此,也呼吁广大民众增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全社会参与共同保护美好家园。

扩展阅读

由于塔黄作为地球上分布海拔最高陆地生态系统的标志性物种,其高大、美丽的植株形态以及与传粉昆虫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被选入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