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4 00:34
塘鳢鱼是鲈形目塘鳢鱼科的通称,俗称沙鳢、土步鱼、菜花土婆等。头平扁或侧扁,口特别大,下颌突出,上颌有细齿。眼小而高,无游离眼睑,眼上方有时具骨质嵴。
塘鳢鱼别称匍鳢哥、匍沙鱼、沙木朊等,为暖水性海水或淡水小型鱼类,广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及亚热带,常见的中华乌塘鳢、尖头塘鳢、沙塘鳢等,当前市场上的塘鳢为大部分野捕于河流或水泡的野生种,人工养殖的塘鳢比例还比较低,养殖前景十分广阔。
鲈形目塘鳢鱼科的通称。约有40属150余种 。体延长或粗壮,稍侧扁,一般长60~100毫米,大的可达150~200毫米。头平扁或侧扁。眼中等大或小,不突出于头的背面,无游离眼睑;眼上方有时具骨质嵴。口大或中等大,下颌常突出。上下颌具细牙,腭骨常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棘或无棘。体被栉鳞。无侧线。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具6~8鳍棘。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胸鳍大,基部不呈肌柄状。腹鳍胸位,左右两腹鳍相互靠近,彼此分离。尾鳍圆形或稍尖。
生活于海水的种类大多栖息于沿岸浅滩、石砾、海藻或珊瑚丛中,也有的穴居于洞穴内;生活于淡水的种类则栖息于湖沼、河溪的底层及泥沙、碎石、杂草相混杂的岸边浅水处。主要摄食虾类、小鱼和底栖动物,生活在淡水的种类也食水生昆虫。春季产卵,有些种类有筑巢和护卵习性。中国塘鳢鱼科鱼类约有16属30种 。分布于沿海及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常见的属有乌塘鳢鱼属、塘鳢鱼属、沙塘鳢鱼属。
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由质量型向营养型的演变,历史上不为人看重的小型淡水鱼(虾)类,诸如黄颡鱼、塘鲤鱼、乌鲤、黄鳝、螯虾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塘鳢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土著鱼类,常被以酱焖或油炸的方式加工后食用,由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现已成为各大酒店和饭庄招揽客人的特色菜。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塘鳢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资源量剧减,这使塘鳢的价格快速上涨,市场价格现已涨至80元/千克左右且供不应求。适应市场需求,投资塘鳢养殖业将大有可为。
塘鳢由于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耐低氧,耐低温,对水深要求不高,天然水域内的昆虫幼虫、小的鱼虾、甚至鱼卵都可作为饵料。人工养殖条件下,动物内脏、畜禽加工的下脚料和鲜杂鱼配以豆饼和玉米粉可加工成饲料,简单驯化后可替代天然饵料。就养殖方式而言,利用塘鳢的底栖和摄食习性可以与传统鱼类混养,提高饲料和水体的利用率,也可发展高密度的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此外,一些“水泡”加以改造也可用于塘鳢的养殖,这为发展塘鳢规模化养殖奠定了物质基础。
1、亲鱼培育:塘鳢应挑选体质健壮、体表无损伤、无寄生虫、体重在75克以上的个体作为亲鱼,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轮廓明显,手感柔软,富有弹性,将其腹部朝上时可见明显带状花纹,卵巢所在部位即向两侧下坠,腹中央呈浅沟状,生殖突浅红色,挤压腹部可见饱满游离卵粒流出,雄鱼以生殖突呈桃红色为佳。
2、人工催产:塘鳢以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地欧酮(DOM)、鲑鱼激素(SGnRH-A)为催产剂,单用与混合使用,分一次和二次注射,胸鳍基部进针,以HCG一次注射催产效果最好。
3、鱼卵孵化:塘鳢受精卵孵化宜在孵化池中弱光状态下进行,采用静水法与微流水法均可,但都要微量充气,以保证胚胎发育的溶氧充足。孵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坏卵和污物,定期投放0.5~1.0ppm呋喃类或抗菌素药物,以防疾病的发生。孵化的适宜水温26~29℃,盐度20~28‰。
4、苗种培育:塘鳢苗种前期培育宜采用20~30立方米的小型水泥池,后期宜采用50立方米左右的水泥池。育苗水应先经过沉淀、沙滤,最后用250目筛绢过滤注入池中。培育的适宜水温26~30℃,盐度25‰左右,pH值8.2左右。培育过程应使用散气石充气,以保持溶氧充足。培育密度5000~8000尾/立方米,稚鱼期3000尾/立方米,幼鱼期1500尾/立方米左右。
5、苗种运输:苗种苗种运输以薄膜塑料袋为容器,每袋装水7~8千克,装苗500~1000尾,内充氧气占总体积2/3,用橡皮盘扎紧袋口。远途运输应用冰块控制水温在25~27℃,运到目的地后即将苗袋放入池塘水上漂浮片刻,等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相近后再将鱼苗放出。